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今译】
真正的勇士不会逞其勇武,显出凶狠的样子;真正善于作战的战士,不会轻易就暴躁发怒;善于打胜仗的将帅,不和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就是不与人相争的德行,就是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能够做到不争和处下,就是合乎“道”的极致了。
【解析】
善为士者不武
在《道德经》最近的几章中,老子比较频繁地讲述了自己对战争、武力的观点。在上一章中,老子提出了“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观点,即认为慈爱能够使人勇敢,并且慈爱所产生的勇敢往往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从武力、用兵的出发点来论述武力。而在本章中,老子既谈论了自己对于武力的态度,即“善为士者不武”,又论及了武力制胜的具体策略,即“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其中,“善为士者不武”可以说总领老子这几章的观点,体现了老子对于武力的一种终极态度。
对于“善为士者不武”的意思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善于为将帅的人,不轻易发动战争,另一种则认为真正的勇士轻易不动武。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通的,两者分别是从群体的角度和个体的角度阐明了对于武力的正确态度,即只有在迫不得已时动用武力,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战争方是正确的战争,这样的个人行为才是真正的勇敢。而老子在上一章中所言的出于慈爱而动用武力,便是其中的情况之一。关于战争,因为和我们个体的联系不大,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个体动用武力的正确态度,也即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
我们知道,所谓勇敢,其第一层意思便是去做一件有一定风险的事情,即克服恐惧去冒险。但是,不畏惧便是勇敢吗?未必,我们知道,一个小偷,在漆黑的夜里,翻越别人家的高墙,然后撬门入室,偷窃别人的东西,显然是需要胆量的,但这样便是勇敢吗?黑社会里的亡命之徒,每天躲在阴暗角落里,提着自己的脑袋打打杀杀,一不小心便被其他的团伙所杀死或者被警察所击毙,可谓在刀口上过日子,这是勇敢吗?一个人在饭馆里吃了饭,然后强横地大摇大摆地起身就走,对于前来要饭钱的店员张口就骂,甚至出手伤人,这是勇敢吗?恐怕大家都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些人虽然有足够的胆量去冒险,但是他们的行为却违背道义。因此,可以说,勇敢的定义不仅是敢于冒险,而且要符合道义,也即要是正义的。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曾经谈到过,一次,一向比较勇敢的子路请教孔子:“君子尚勇乎?”意思是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便回答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崇尚勇敢,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而做盗贼。
除了应该符合道义之外,勇敢还应该符合理想,即不应该是鲁莽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两个壮士在一起喝酒。刚开始,他们用的是酒杯,一个壮士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就说,大丈夫喝酒怎么能用酒杯呢?两个人就抱着酒坛子喝。过了一会儿,酒菜没有了。店主要再给他们加一些酒菜。这时,另一个壮士为了表示自己更加勇敢,就说,身上带着酒菜,何必还要去拿?于是,他就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切一切吃了。后来,两个人开始较上劲,不断的从个自身上割肉。结果,两人都一命呜呼了!这两个人可谓胆量过人,勇气非凡了,但这是勇敢吗?同样不是,勇敢不是毫无目的的炫耀,毫无意义的牺牲,而应该是理性的冒险,必要的牺牲。
关于此,有这样一个故事更能说明问题:说有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担任海军大臣时,一次到一艘军舰上视察。为了检阅士兵,他让舰长从士兵中挑选出一位最勇敢的士兵。舰长将所有人都集合在一起,说要考验他们的勇敢。他指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对一名士兵说:“你,敢跳下去吗?”这名士兵看了一眼大海,眉头没有皱一下,便跳了下去。结果,转眼便在海里消失了。接着,舰长又走到另一名士兵面前,对他说:“他很勇敢,你能够证明自己比他更勇敢吗?”这名士兵三下五除二爬到桅杆上,然后从上面跳到了大海里,结果又不见了踪影。舰长又走到一个士兵面前,对他说:“你能证明比他更勇敢吗?”这名士兵朝他大声吼道:“我才不会做这种傻事呢!”这时,丘吉尔走过来对舰长说:“好了,他就是这艘舰艇上最勇敢的人了!”这个故事便说明了,勇敢不仅仅意味着有胆量,而且还要有头脑,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敢于拒绝荒唐的命令。勇敢不是莽撞、冒险蛮干和心血来潮,不是为了毫无价值的事情去做无谓的牺牲。没有智慧的勇敢只是蛮干,蛮干者并没有证明勇敢,只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和虚荣。真正勇敢的人,是有胆有识有爱的人,是在有必要显示出勇敢时才挺身而出的人。因此,现实中,那些整天故意去跟人打架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勇敢;那些专玩极限游戏的人,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敢。
事实上,除了道义和理性之外,勇敢还有一层内在的属性,即真正的勇敢不是从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的内心所具有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心态。孔子在回答子路关于“勇”的问题时还说道:“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在日本江户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因为喜欢茶师的茶,便要他跟自己一起去。这个茶师却很害怕,对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点事可怎么办?”主人说:“你就带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茶师无奈,只好换上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去了京城。到京城后,主人出去办事,茶师一个人在外面逛。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说:“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茶师老实说:“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浪人说:“你不是一个武士却穿着武士的衣服,简直是侮辱武士,我看你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茶师一想,心想看来是躲不过去了,就说:“你容我几小时,等我把主人交办的事做完,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浪人想了想同意了。
分手后,茶师直奔京城里最著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聚集着成群结队前来学武的人。茶师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大武师很吃惊,他说:“来我这儿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茶师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得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大武师想了一下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遍茶,我再告诉你办法。”茶师很是伤感,他心想: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他做得很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细心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大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茶师说:“您要教给我武功吗?”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这个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已经在那儿等他,见到茶师,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茶师一直想着大武师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只见他笑着看定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等到装束停当,茶师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半空,然后停在那里,因为他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此时浪人却扑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难以考究,但是其中的逻辑绝对是说得通的,一个人内心所表现出来的从容、笃定的气势的确是足以震慑住一个人的。正如《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记载的田光在评价荆轲时所说的“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一个人一旦面对危险表现得气定神闲,才是最为勇敢的人。那个浪人正是被茶师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勇敢震住了。
总之,真正的勇敢不是邪恶的,而是正义的;真正的勇敢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真正的勇敢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因此,具体到我们身上,真正的勇敢举动,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理性思考后,觉得自己有必要作出的举动。这种举动不一定是惊心动魄的事情,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自己坚强面对;向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安逸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都是真正的勇敢。
【从政之道】
刘备因怒伐吴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衰落始于关羽之死,因为他的死,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先是间接导致张飞被害,然后又导致蜀主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耗尽蜀国国力。寻找蜀国衰落的原因,其中固然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但是,蜀主犯了孙子兵法所说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忌讳乃是关键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北上,围攻樊城。而东吴名将吕蒙趁机偷袭并占领荆州,关羽进退无路,败走麦城,结果父子均被吕蒙所设伏兵擒拿。关羽父子被押解到东吴后,不肯投降,为孙权所杀。消息传到蜀中,刘备和张飞悲痛万分。尤其张飞听说二哥遇害,每天早晚号哭,血泪衣襟。手下将领以酒解劝,结果他醉酒后怒气更大,士兵稍有过失就鞭打他们,以至于不少人被鞭打至死。刘备对此早就劝他:“你每天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早晚都要遭祸的。”这次,关羽死后,恼怒已极的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将佐范疆、张达入帐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无可措置,须宽限才可以。”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就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在背上鞭打50下。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限你们明天一天置办完备!如果误了期限,就杀你们两个人示众!”二人受责完毕,回到营中商议,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这个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办不齐,你我都会被杀啊!”张达说:“与其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疆说:“只是没有办法走近他。”张达说:“我们两个如果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议停当。结果,张飞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卧在帐中。范、张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怀利刀密入帐中,就把张飞给杀了。当夜,拿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
消息传到刘备这儿,关羽之死的悲痛和怒火还未消解,张飞又间接死于东吴之手,刘备更是火上浇油,决定大举伐吴,为关羽和张飞报仇。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很高兴,乘机煽风点火,多方挑拨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根本听不进这些意见。而孙权方面,在夺得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让吴蜀恶化,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气头上的刘备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70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这便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中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
当时,吴蜀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先是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自己则率领大部队从水陆两路浩浩荡荡伐吴。面对蜀国气势汹汹的进攻,孙权派遣儒将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锐气正盛,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转入防御。同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次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因为吴国军队的阻挠,蜀军无法再继续前进,同时因为吴军坚守不出,蜀军无可奈何。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远道而来,后勤保障很是吃力,焦急的刘备希望能尽快与吴军决战,于是每天派人到阵前辱骂陆逊及孙权,试图激怒吴军出来应战,但陆逊始终不予理睬。这样几个月后,蜀军的锐气全失。进入六月后,江南地区进入酷暑时节,蜀军将士不胜其苦。无奈之下,刘备让水军舍舟转移登岸,并把军营扎在凉爽的深山密林之中,准备等天气凉爽再发动进攻。这时的陆逊看蜀军士气低落,开始进入战略反攻。尤其看到蜀军营垒全由木栅所筑成,接连而成绵延之势,周围全是树林和茅草,极宜火攻。于是,陆逊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从不同地段偷袭蜀军营寨,顺着风势防火。火借风势,短时间内烧成一片,蜀军大乱。陆逊趁势发动攻击,蜀军仓皇西退,一路上又遭到吴军的追击和埋伏,溃不成军,死伤和逃散者不计其数,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将刘禅和蜀国托付给诸葛亮后死去。
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蜀国乃是一个巨大的创伤,蜀中人口本来在“三国”之中就是最少的,刘备一下子率军70万出征。而这些参战的士兵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也都战死或投降,蜀国实力遭到巨大损耗,自此走向衰弱,加上夷陵之战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立国基础——吴蜀联盟,蜀国的灭亡成了必然的结局。
可以看出,蜀国的走向衰弱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一个“怒”字而起,先是张飞因怒而不顾客观条件,强令部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着,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因痛失两位兄弟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以怒兴师”,并恃强冒进,结果遭致惨败。可以说,蜀国的衰亡正是老子所说的“善战者不怒”的一个典型反例。 道德经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