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今译】
圣人没有普通人的偏狭之心,他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圣人之心的特点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样善待他,这样便得到了善,进而促使人人向善。对于有信用的人,我信任他;对于没有信用的人,我同样信任他,这样便得到了诚信,从而促使人人讲诚信。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会收敛自己的意欲,使天下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所见所听,而圣人则致力于掩塞他们的耳目,使他们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状态。
【解析】
不善者吾亦善之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圣人没有像平常人那样的一己之私心,他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既然以百姓的心,也即大家的心为自己的心,那么此行为也必然是完全异于常人的。老子在此便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圣人往往会抑制自己的意欲,淳朴得像孩子那样,而且致力于使人们放弃自己的聪明的耳目,也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状态。正如我们从婴儿身上所看到的那样,善良和诚信正是淳朴的最典型的两个特征,因此圣人才致力于追求善良和诚信。其中,在对善的追求的过程中,圣人不同于我们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无必要善之”,而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既是一种博大的情怀,也是一种智慧。
其实,仔细分析的话,便会发现圣人的“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情怀是其“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必然结果。作为普通人,我们善待别人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我们只会善待那些善待我们的人;而那些不能善待我们的人,我们就很难善待他们。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有一颗自我的私心,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权衡。对我好的,我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对不起,肯定我也不会对你好。而圣人则因为没有一颗自我的心,所以也便不会以自我为衡量的标准了。对比一下,我们普通人的这种善终归还是自私而狭隘的。不过,对于圣人的这种“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情怀,我们普通人虽然做不到,但都会在内心深处承认,这是比自己有条件的善更为伟大的情怀。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心理基础,圣人才能够感召所有的人,和他一起向善。因此,老子所提出的这种圣人之善是伟大而有感召力的。
在现实中,像老子这样提倡“不善者吾亦善之”的绝非孤例。比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以德报怨”,显然同老子所说的“不善者吾亦善之”是一个道理。而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精神的佛家则更是直言“慈悲没有敌人”,十分推崇宽恕的精神。从佛家对自我的态度的角度讲,佛教的宗旨便是了却俗世的自我。没有俗世的自我,自然俗世的一切也便与我无关了,也就无所谓别人善待我还是不善待我了。而从对众生的态度来讲的话,佛家一直是持一种悲悯态度的。别人侮辱我或是欺负我,对我并无损伤(因为无我,也就无所谓对我的损伤了),只是他犯下了罪孽,将来要承担因果。唐代摩诘居士王维便具有“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的情怀,别人伤害他,他不仅不愤恨,反而悲悯对方的无知,默默祈请佛力唤醒对方早日回头,不再自误误人!还有,基督教也同样提倡的是一种“不善者吾亦善之”的精神。《圣经》里耶稣鼓励人们“爱你的仇人”,“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诅咒你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为他祷告。”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曾经说:“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怒恨的心理。”这些世界最博大的宗教和最高深的思想都提倡老子的“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做法,显然不是偶然的。其实,各种道理,如果往高了说,如同佛家所说的那样,这个宇宙整体本质上是一体的,或者如同叔本华所说的那样,至少所有的人类是一体的,善待别人便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也是伤害自己。这听起来或许有些过于形而上了,那么我们下面就从形而下的角度分析一下。
如果说对于那种圣人的无我之善的情怀无法理解的话,我们不妨从比较现实的角度来理解一下这种善。从现实的角度讲的话,“不善者吾亦善之”也是一种智慧。
因为,对于别人的不善,如果心怀愤恨,最终对自己的伤害比别人还要大。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子女长大后替父母报仇的例子,这样的作品逻辑往往是小孩躲过劫难,然后拜在高人门下,苦练武功,最后在成年时武功练成,手刃往往已经老了的仇人。结尾时,复仇成功者往往表现出一副痛快淋漓的样子,而观众也会跟着复仇者感到一番快意。但是,被杀仇人固然付出了代价,有谁去想过,这个孩子的一生也因为复仇这件事给毁了。一个人从小便生活在仇恨中,生命和心灵因此而变得扭曲,错过了生命本该拥有的美好。他的损失其实要比那个被他杀掉的仇人要大得多,因为仇人只是在一瞬间丢掉了性命,并且往往还是一条已经苍老的性命。而复仇者则是将自己最美好的许多年的光阴给搭进去了,并且又有更多的干脆连性命都搭上了的。因此,西方有谚语云:“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是你自己。”其实,现代医学也认为,仇恨心理能造成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伴你度过痛苦的一生。你的怨怒充满心间,报复充满四肢,内心和四肢也便缺乏对善和美的向往与追求,事业将遥遥无期。《三国演义》中的一代豪杰周瑜,一世英雄,却竟然因为诸葛亮的一气愤恨而死,这虽然是一种文学手法,但也是有医学上的依据的。
可见,因为别人不善待自己便去恨别人,是不划算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令人很受启发:说曾经有一个中年人,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一个报摊。他因为没有看报纸的习惯,因此从来不买报纸。但是,他却每天都要微笑着跟报摊的主人打个招呼。这个报摊的主人看他从来不买报纸,便有些懒得搭理他了,于是每次对他的招呼总是有些爱理不理的,但中年人却似乎不以为意,依旧每天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一次,一个朋友来看望中年人,他们好几次一起走过那个报摊。中年人同样每次都要和报摊主人打个招呼。报摊主人每次都是爱理不理的。这样几次之后,这个朋友便忍不住对中年人说道:“你难道没看出那个人那副样子,你为什么还要跟他打招呼呢?”这个中年人却不以为意地说:“我的行为本身是好的,我为什么要根据别人的态度来调整我自己呢。”
显然,故事中的中年人便是一个懂得“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智慧的人。只要你自己心怀阳光,阴霾的外在环境便伤害不到你。另外,“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仅可以使你避免伤害,实际上还能够对你大有帮助。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伤害了你,你反而善待他,他怎么会没有一点感触?林肯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时,遭受了敌手的许多攻讦甚至诬陷,但其上台后,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对手,不计前嫌,委以重任。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林肯之所以最终能够建立一个团结而有效率的政府,并取得打败南方反动势力,废除美国农奴制的伟大成就,其原来的对手感恩戴德,死命效忠便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既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又是一种深沉的智慧,他提醒我们更好地去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但你一旦做到了,受感动的可能不止是对方,还包括你自己。
【从政之道】
唐太宗放囚探家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君,凭借其文治武功、善于纳谏的美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但是,除了那些写入历史教科书的广为人知的事迹,他做的另一件事情可谓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其他朝代的同样被称作帝王榜样的贤君也没有人能与之比较,可以说,这样的事也只能发生在伟大的唐朝。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改年号“贞观”。鉴于隋朝暴虐百姓二世而亡的教训,唐太宗十分关心民间疾苦。为了了解百姓的内心愿望,他广开言路,允许百姓向他和朝廷官员提意见。同时,他批阅奏章十分勤勉,通过大量的奏章了解下面的情况。
贞观六年的一个冬夜,唐太宗在夜里批阅奏章时,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奏章。负责司法的官员称该年全国约有四百名囚犯将在秋后处以“大辟”之刑,但是其中有不少囚犯日夜哭闹不止。问他们原因,都声称并非是因为怕死,而是内心有所牵挂。有的声称自己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未曾安顿,有的则称自己是一脉单传但是还未留下后代,等等。奏章上称,官府采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使他们停止哭闹,于是只好请示能不能提前对他们行刑。
唐太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真思考了这个事情,觉得提前行刑不妥。因为秋决乃是几千年留下来的制度,不宜随意更改。(中国人做事喜欢顺应自然,认为秋天乃是万物萧条,生命凋谢的时节,适合处斩犯人,在其他时间行刑违背自然,不是好事情。)眼看就要过年了,唐太宗想到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既然这些犯人有心事,那何不干脆让他们回去将自己的心事处理掉了,并且也让他们和自己的家人过最后一个春节,团圆一下,这样做不正体现了朝廷的仁义吗?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便对群臣宣布了这件事情。满朝文武大臣一听,都被他的打算惊得目瞪口呆。当即有大臣表示反对,理由当然是担心这些囚犯一去不回。但是唐太宗主意已定,他甚至还亲自撰写了圣旨,对囚犯们说:“你们都是十恶不赦之人,但是朕听说你们中有许多人在家中有未了的事,朕恩准你们回家去,将你们的事情处理清楚,限期一个月后归狱,不得有误。”罪犯们刚开始还有些发愣,但经过仔细一琢磨,纷纷使劲磕头谢恩,山呼圣上仁慈。
这个消息一下子全国都知道了,市井之间对这件事情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称赞唐太宗仁慈的同时,都不由自主地担心,这些人可都是刑徒哪,难免有人会一去不回了啊!
唐太宗给囚犯们规定的返回时间是在元宵节。到了这一天,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这些囚犯中会有多少人能够按时回来。一下早朝,他便在后宫焦急地等待消息。到下午时分,负责司法的大理寺卿急急忙忙地前来禀报,因为太高兴,竟然口不择言:“启禀陛下,那些囚犯全都回来了,这真是亘古未见的奇事啊!”唐太宗一听,心里松了一口气,并且着实佩服这些囚犯的信誉。于是下令,让这些死囚当天晚上和他一起到长安街头赏灯。于是,当晚,长安街头上演了古今罕见的一幕,皇帝的龙辇在前面缓缓地行走,后面则是被羁押的几百名犯人在赏灯。两边的百姓忘情地山呼皇上仁慈。赏灯结束后,唐太宗认为这些囚犯为全国作出了诚信的表率,因此赦免了他们的死刑,都改为流放。
唐太宗从这件事情上,深切地体会到民心的淳朴,只要能顺应民心,人民便会永远支持你,于是制定政令更加开明,终成千古一帝。
唐太宗的这个故事说明了,老子所说的“不信者吾亦信之”并非是一种愚蠢之举,而是一种智慧。每个人都是有尊严和良知的,只要真正让别人感动了,即使是本来不诚信的人也会变得有诚信了。 道德经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