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解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道德经全解 文若愚 6872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今译】

  抛弃了知识学问就没有了烦忧。奉承与呵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邪恶,相差有多少?众人都畏惧的,就不能不畏惧。荒远啊,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到现在也还没有结束。众人都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好像参加太牢般丰盛的筵席,好像在明媚的春日登上高台远眺。唯独我是淡泊的,对这些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像还不会笑的婴儿;一副颓丧失意的样子,好像无家可归的游子。众人都绰绰有余,而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世人都是那样的明白清楚,唯独我是这样的暗昧糊涂。世人都是那么的严苛,唯独我是这么的宽宏。辽远啊,就像大海一样;飘荡啊,就像无处止息。众人都有一副本领,唯独我顽劣而又鄙陋。我所要的,就是要与别人都不同,我所看重的是生民之本啊。

  【解析】

  无知亦无忧

  “绝学无忧”这一句在本章显得较为孤立,而与前一章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因此很多学者主张将这一句归于十九章,但当前的通行本大都还是依仍旧例,将其置于第二十章。

  这句话不仅它的位置有争议,更为重要的是有关其含义的争议,焦点就在这个“绝”字上,其一可解为弃绝,另一可解为超绝。那么,到底哪一种解释符合老子的本义呢?其实这一点并不难辨析,因为从前面所提到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等句子来看,“绝”都是与“弃”互用的,也就是说,“绝”的意思也就是“弃”;并且,从老子一贯的思想立场来看,很显然,老子从没有表述过拥有了超绝的学问就可以免去忧烦一类的观念,所以,“绝”字在这里也应当解释为弃绝之义。但是这样来阐说也并非是圆满无缺的,因为“绝学”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指向,那就是“道”,“道”者,正是一种超绝的学问,如果一个人真正地领悟了大“道”,将一切都看得通达了,还会有什么值得烦恼忧愁的呢?这样解释也是未尝不可的。不过,如果将这一句放在第十九章之中,从文意的连贯角度来看,则似乎将“绝”字理解为弃绝的意思更为妥切。

  如此来讲,“绝学无忧”所要说的就是抛弃掉了知识,也就不会有所烦忧。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人世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烦恼的来源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知识所引起的。我们知道,动物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但是动物们也没有烦恼。人类与动物相比,拥有了知识和智慧,但是人也就因此有了烦恼。据《圣经》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没有偷吃禁果之前,生活在伊甸园中,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但是,自从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禁果——智慧之果后,拥有了智慧,能够辨别出是非,判断出善恶,区分出男女,便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他们不仅要为吃穿操劳,而且要面对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生出无穷无尽烦恼来。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就说明了,智慧和烦恼是一对双生子,他们相伴而生,不可分割。而且,知识越多的人,烦恼也就越多。大诗人苏东坡本人是个聪明人,可是却仕途坎坷,人生蹉跎,他感慨不已,写下这样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的这个想法,正是对老子的“绝学无忧”思想形象化说明。

  《西游记》中,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可以一眼即辨出经过了伪装变幻的妖怪,可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却看不出来,但是看得出妖精的孙悟空却往往会因此而给自己惹来麻烦。这在“三打白骨精”一段有着典型的体现。

  孙悟空摘桃回来,见到了来给唐僧送斋饭的村姑,他一眼就认出那是个妖怪,朝妖怪劈脸就是一棒,那妖怪留下了一具假尸体,而自己则化作一缕轻烟逃跑了。悟空本是除妖,可这在一旁的唐僧看来,他这纯粹是误伤好人,因此对他大不悦起来。师徒继续赶路,见到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悟空认出又是刚才那个妖怪变的,又是当头一棒,妖怪还是留下了一具假尸体,再次脱身逃走。这次唐僧不由分说,立即就念起了紧箍咒,而且一口气念了二十遍,在悟空苦苦哀告之下,唐僧方才住口。不多时,前面又出现了一个老翁,声称前来找的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见又是那个妖怪变的,好不恼火,急欲上前去打,却害怕再被师父误解,于是先悄悄唤来了众神,让他们在空中为自己作证,然后才过去把那妖精打死了。这次妖精是真地被打死了,地上只留下一堆骷髅。

  试想,如果孙悟空不识得那妖怪,又如何会遭受唐僧的紧箍咒之苦呢?这岂不是由知识惹来的麻烦吗?类似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在饱受牢狱之苦后,更是被施以火刑。他看到了地心说的谬误,可其他人却看不到,这与孙悟空看出了白骨精,而唐僧却看不出是何等的相似啊。

  其实,老子的这句话也是要倡导人们返回到智识尚未开化的蒙昧时代,人们都没有知识,对事物也就不会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了,就像管宁对待金子那样,如果人们根本就分辨不出金银铜铁之间的价值大小,又有谁会去争抢它们呢?如此一来,岂不是就没有了烦恼?如果人们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日心”还是“地心”的概念,又哪里会有这般纷争呢?布鲁诺又何须为科学与真理而献身呢?

  当然,这仍然是一种后退的思想。这种思想,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作为一种思想,“绝学无忧”自有其价值在。但是,在存在竞争的社会里,领导者或统治者抱持这种态度,极有可能会给自己,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由于传统政治哲学的原因,古代中国一直在民间推行愚民政策,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确实有利于统治。但是,1840年以后的历史,彻底颠覆这种“绝学无忧”思想。因为民智不开,统治者自己也变得愚昧起来,中国几乎亡种亡国,只是后来国人猛醒,才使中华国脉得以延续。

  【为人之道】

  槐安国之梦

  唐德宗贞元年间,东平有个叫淳于棼的人,是一个仗义行侠的勇士,嗜好饮酒,性情豪爽,不拘细节,颇有声名,而家中积累了巨额的财产,蓄养了不少豪侠之人。他由于精通武艺而被征召到淮南军中担任副将,但是因为酒后使气而冒犯了主帅,被削掉官职,赶出了军中。淳于棼一时感到非常落魄,整天以纵酒为事。

  这天,忽然有两个紫衣使者来找他,声称是槐安国王派来邀请他的。于是,淳于棼就整点衣装,随同使者来到门口,见到一辆由四匹马驾驶的青色小车,车旁还有七八个侍从。他们将淳于棼扶上车,车子却向他家南面的那棵古槐树上的洞口奔过去。淳于棼感到奇怪,但是也不便开口去问。很快,车子就驶进了洞里。他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川、景物、草木、道路等等,与自己此前见过的都不一样。行了大约几十里的路,来到了外城。他见到朱红的城楼上题着金色的匾额,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大槐安国。

  稍后,有一个人骑马赶来送信,说道:“大王顾念驸马爷路途遥远,令您暂且在东华馆歇息。”淳于棼听了,甚是惊讶。他跟随使者来到了东华馆,馆中陈设奢华至极,为淳于棼前所未见,他不禁心中大为喜悦。

  一会儿,有人禀告:“右丞相前来拜访。”淳于棼赶紧迎接。这右丞相礼仪极恭,原来,他是国王派来求亲的。礼让过后,他随同右丞相去面见国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华贵威严的国王竟然把女儿许配给他。随后,国王为淳于棼举行了异常隆重的婚礼,而许配给淳于棼的金枝公主,十分美貌,这使得淳于棼心花怒放。二人婚后的生活非常和美,而他的地位也格外地高贵,日常用度、行止威仪,仅次于国王。

  一天,妻子忽然问道:“难道夫君不想做官吗?”淳于棼说:“我放荡惯了,不懂得如何处理政务。”妻子说:“你尽管放心地去做好了,我会在一旁辅助你的。”于是,国王听从女儿的请求,委派淳于棼出任南柯郡的太守。

  临行前,国王为淳于棼举行了隆重的践行仪式,公主与母亲洒泪而别。此后,淳于棼在南柯太守任上居职常达二十年,政绩颇善,百姓无不交口称颂,为他建祠立碑,而国王更是对他越来越器重,赏赐给他的封地和爵位与丞相的品级是相当的。不仅他本人荣华富贵,他与公主所生的五子二女,也个个都显耀无比,家门之盛,国中无人能及。

  这年,檀萝国来侵犯南柯郡,淳于棼派旧友周弁进行抗击,不料战事不利,周弁大败而归。不过,敌人在得胜之后,也暂且撤兵了。淳于棼上奏国王,请求处分,但是国王没有怪罪。可不久之后,周弁即发毒疮而死。紧接着,妻子金枝公主也害了重病,不出十天就亡故了。淳于棼因此上奏,请求交卸太守职务,扶公主灵柩回京。国王应允。

  淳于棼回到京都之后,京城的那些豪门显贵都争相与他结交,他的威势越来越大,这使得国王对他有点儿不放心了。这时,又有人上奏说:“国家将有大难,而祸患必由外族挑起。”众人藉此都议论说,是淳于棼威高震主,因而才有此祸。于是,国王就下令削去了淳于棼的侍卫人员,并且不允许他与人来往,命他只住在自己的宅院里,不准外出。

  淳于棼觉得自己居官二十载,从未有过失职的地方,而今却受人诽谤,被软禁起来,心中颇感委屈,整天郁郁不乐。国王也知道淳于棼心里的想法,就过来安慰他,准他回归故里探亲。昔时,淳于棼欲探望父亲而国王未允;而今,国王令他回乡省亲,他却不愿走了,说道:“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还要回到哪里去呢?”国王笑着说:“卿本人间,家非在此。”淳于棼听了,骤然间觉得有昏睡之意,懵懂良久,才倏然醒悟,想起了以前的事情,于是痛哭流涕,请求回乡。

  淳于棼拜辞了国王,见到来送他的还是那两个紫衣使者。来到大门外,看见给自己乘坐的车子差得不成样子,左右一个侍从、仆人也没有,因此心中非常嗟叹。淳于棼上车之后,走了几里,就出了外城,山川景物,一如来时,所不同者,是送他的两个使者一点儿威势也没有了,这与当年来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的心里更加地不痛快了。

  车到了家门口,两个使者扶他下车,进了院门,走上台阶,淳于棼忽然见到自己的身子躺在客堂东面的廊檐之下,一时又惊又怕,不敢走上前去。两个使者大声地呼唤了几次他的名字,淳于棼遽然之间醒了过来。

  他看见家里的仆人正在拿着扫帚打扫庭院,两个朋友正坐在榻边洗脚,斜阳照在西墙上,东边窗台上的杯中还有剩余的酒。

  原来,淳于棼那天在家宅南面的大槐树下与两个朋友喝醉了酒,朋友将他从座位上扶到客堂东面的廊檐下,对他说:“你先睡一觉吧,我们在这里喂喂马,洗洗脚,等你好些了,我们再走。”淳于棼醉得迷迷糊糊,解下头巾就睡着了,没想到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槐安国之梦”。淳于棼醒来之后,感叹不止,将梦中的经过对两个朋友一一做了详细的讲述,两个友人也觉得很为惊奇。他们一起来到了大槐树下面,淳于棼指着那个洞穴说道:“我就是从这个洞口去的大槐安国。”两个朋友以为可能有狐狸精或者树妖在作怪,就找人挖开了洞穴,想探看一下里面的究竟。

  他们在洞穴的旁边挖进去了一丈多,发现一个大洞,里面非常宽敞,可以放得下一张床。洞底堆积着的泥土,做成了城墙、楼台、宫殿的样子,有数不尽的蚂蚁聚集在那里。原来,这就是梦中的“大槐安国”啊!那土堆中间有个朱红色的台子,台上有两个大蚂蚁,白色的翅膀、红色的头,全身长约三寸,周围有几十个大蚂蚁护卫着,别的蚂蚁都不敢走近。这两个大蚂蚁当然就是国王和夫人了,而此处也就是槐安国的京都。

  他们在大槐树向南的树枝四丈多远的地方又挖到一个洞穴,这里的通道非常曲折,中间有块方地,也有土城和小楼,同样有一大群蚂蚁集聚在里面。显然,这就是淳于棼治理的南柯郡了。往东距离一丈多,又找到一个洞穴,老树根弯弯曲曲,像盘蜷的龙蛇一样,中间有个小土堆,有尺把高。这就是淳于棼安葬妻子的盘龙冈。

  淳于棼看到发掘所见到的踪迹,一一都与梦中相合,回想起梦中在槐安国的经历,心中感慨万端。他不忍心让两个朋友去破坏它,立刻吩咐照原样将洞穴填盖妥当。

  这天夜里,起了暴风骤雨。天明之时,淳于棼去察看洞穴,发现全部蚂蚁都不见了,不知迁到哪里去了。梦中有人预言“国家将有大祸,京都要迁移”,这就是它的应验啊。

  淳于棼又想起檀萝国来侵犯的事,就请两个朋友同去找那地方,发现住宅东去一里有条枯干的山涧,边上有株大檀树,树上缠绕着藤萝,大树把阳光都遮盖住了,树旁有个蚂蚁洞,也有许多蚂蚁聚集在里边。檀萝国,难道不就是这里吗?

  这真是,荣辱兴衰,转瞬之间,浮生若梦,孰真孰幻哪!

  淳于棼想起梦中所见的两位朋友,遣人去打探消息,结果也如梦中一样,一个已经得急病死去,而另一个也卧病在床。

  由此,淳于棼大彻大悟,完全了却了红尘之恋,远离酒色,过起了清淡素朴的生活。

  三年之后,他生病死去,也跟梦中之语相为吻合。

  上面就是唐代小说家李公佐在传奇《南柯太守传》中所讲述的故事。作者说,自己在贞元十八年(802年)秋天八月从吴郡到洛阳的路上,偶然遇见了淳于棼的儿子淳于楚,向他问起了这件事,然后自己又亲自去当地一一核查,发现全部属实,就写成了此篇。虽然事情离奇,但却颇可令热衷于名位的众人引以为鉴。“后之君子,幸以南柯为偶然,无以名位骄于天壤间云。”也就是说,那些功名富贵啊,来得都是很偶然的,它们原本是不值得骄傲、不值得炫耀的。

  篇末记载了前华州参军李肇的赞辞:“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 道德经全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