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今译】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是一个神妙之物,对天下是不能够采取勉强的行为的。有为者必然会失败,把持者必然会失去。因此,圣人无心于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予把持,所以不会失去。各种事物之中,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缓和,有的急躁;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会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解析】
万事不可强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老子说: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因为天下是一个神妙之物,对天下是不能够采取勉强的行为的。那么,如果有为呢?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对于天下,有为者必然会失败,把持者必然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因此,圣人无心于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予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老子在此讲述的就是做事不可强为的道理,《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讲的“揠苗助长”的寓言,就是对这个道理所做出的最为生动的说明。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还讲述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讲述了圣人的三种类型:伯夷是治世则进,乱世则退,他所侍奉的一定是自己的君主,他所役使的一定是自己的子民,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而伊尹呢,他的做法与伯夷大有不同,他不论自己遭遇的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一定要出来建树一番事业的,谁能够重用他,他就辅佐谁;那么孔子呢,他与伯夷和伊尹都不一样,完全是见机而行,仕、止、久、速,可谓往来随心,进退自如。孟子将伯夷称作“圣之清者”,将伊尹称作“圣之任者”,将孔子称作“圣之时者”,并且表示自己所愿意效仿的是孔子。孔子的做法突出地体现出“时”的特点,这个“时”,也就是时机、时宜的意思,孔子做事并不是强而为之,而是讲究机宜的,因此,孟子才将他称作“圣之时者”,并且对孔子最为推崇。
其实,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不可强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事情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一旦强而为之,就意味着对这种规律的违背,往往就会像揠苗助长的宋人那样,产生欲速则不达一类的与自己的主观愿望恰恰相反的结果。
想有为必将失败,想占有必将失去。从处事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情,条件不具备,时机不到,需要准备和等待,需要尊重现实而不是心气浮躁强行上马。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强求硬推,必然会导致失败。在老子看来,大多数渴望有所作为的人,其所为多半是违反大道的妄为,而这种妄为除了破坏事物的发展规律,导致事物向反面发展之外,基本没什么作用。比如,有的企业,不考虑基础如何,一味快速扩张,结果由于财力不济,整合乏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还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天才少年,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强迫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训练班,结果天才没培养成,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就在于刚强过了分,假如大家遵循老子的教导,立身处世都天真朴实,不强行不妄为,人们的生活必定会幸福很多。
【为人之道】
徐庶进曹营
徐庶,字元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时崇尚武艺,仗义行侠。在一次为人打抱不平的时候,他用剑刺死了一个恶徒,因此被官府擒拿。为了避免连累朋友和家人,在严酷的刑讯面前,徐庶闭口不言,没有透露出自己的任何情况。于是,官府将徐庶压在刑车上游街,让百姓进行辨认。徐庶为大家除掉了为害一方的恶霸,百姓们都很感激,都不愿意出面来指认他。后来,他的朋友上下打点,颇费周折,总算将徐庶营救出来。
经过这次事件,徐庶意识到,仅靠自己的刀剑之力无法除尽人间不平之事,而匡扶天下才是根本,只有创造出一种清明和太平的政治局面,百姓才会真正受益。因此,徐庶决定弃武从文,开始潜心读书,习学经国济世之术。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中原地区战事迭起,徐庶为避乱来到荆州。后来,徐庶与诸葛亮相识,二人都为对方的才略和德操感到深深的叹服,遂相互引为知己。
当时担任荆州牧的刘表曾经多次礼聘徐庶出仕。徐庶虽然有出仕的志愿,但经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刘表并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表面上看来,刘表以善政而闻名,并且能够礼贤下士,从而使得乱世之中,荆州仍然可以算作一方乐土。可是实际上,刘表这个人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而且缺乏进取之志,只求保得一方安宁。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这种人尚可远离漩涡,暂且自保,但是到了天下将定之时,这种自安的局面就必然会被打破,所以说,在乱世之中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徐庶始终未肯投往刘表的帐下。终于,他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可以与其共图王霸之业的英主,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自汉灵帝末年起兵讨伐黄巾军以来,可谓运途多舛,屡战屡败。他曾两度占有徐州,但都是旋又失去,以致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曹操和袁术于官渡对峙之时,刘备来荆州投靠刘表。在荆州,刘备也并不得志,刘表对他怀有很深的猜忌,表面上待他很热情,而实际上却处处提防着他。后来,刘表令刘备屯兵新野,以拒曹操。虽然当时刘备的势力仍然很弱小,但是徐庶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而且颇富才略,又真正能够善待贤士,于是,徐庶前往新野拜见刘备。
对于徐庶的到来,求贤若渴的刘备真是喜出望外,他立即对徐庶委以重任,二人相处得颇为融洽。徐庶不负重托,初战告捷,在刘表拒绝提供援助的情况下,以敌众我寡之势,通过一番精心的军事布置,成功地击退了曹军大将夏侯的进攻。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了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志向,亲率大军征讨荆州。当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势单力薄,只得南撤。而在撤离途中,刘备不愿舍弃跟随他的百姓,使得行军的速度非常缓慢,终于被快速行进的曹军追上。刘备寡不敌众,只得仓促奔逃,而大批的百姓都被曹操所俘获,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亲。
曹操为了使刘备失去重要的幕僚,同时也为了将徐庶招揽到自己的门下,就伪造了一封徐母的书信,信中称必得徐庶亲往营救,自己的母亲才能脱离危险。徐庶得知此讯,真是痛不欲生,他与刘备洒泪而别,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益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当然不舍得让徐庶离开,但是更不忍心割离徐庶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况且徐母身处险难之中,万一有所不虞,这个责任自己万万承担不起的。
徐庶归曹之后,一方面对曹操的带有伪诈与胁迫性质的招纳非常反感,一方面又眷念着刘备,不愿与刘备以及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为敌,因此,尽管他有着出众的才华和非凡的谋略,却不肯尽心于曹操,以致在身事曹魏的二三十年的时间内,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同时,由于他曾经与刘备、诸葛亮关系至密,并且归顺也是迫不得已,曹操对徐庶也一直不肯完全地信任。这样一来,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但是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真应了那句俗语,叫做“强扭的瓜不甜”。而从徐庶的角度来说,具有如此卓异的高才远略却出于这般原因而湮没不闻,心屈志抑,徒驰岁月,也是令人深为叹惋的!
【从政之道】
做事要适度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位高权重的丞相曹操广受天下非议,鉴于此,曹操写了一篇文章,用以表明心迹,昭告天下。在文章中,曹操自述自己原本只想做一个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而他在担任济南国相之时也的确颇有政绩,很好地体现了许劭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然而由于朝政昏暗,自己的这一想法未能实现。后来被征为都尉之时,自己也不过只想做一个征西将军,以期日后能够在自己的墓碑上写道:“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但是不久又起董卓之乱,自己兴举义兵,本来可以招募更多的兵士,但是自己常常有意地进行减损,不想让自己的军队壮大起来,为的就是军队一强大起来,意气就会变得骄盛,从而与强敌相争,那也就意味着又惹起了新的祸端。后来虽然因为在汴水之战中损失了几千人,到扬州又进行过招募,但是军队的数量也没有超过三千人。这就是因为自己原本的志向是有限的。
曹操这样来说,并非虚词,他说的那些事情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他在起兵之时,是很注意适度原则的,他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棵树木自己成长得壮大了,虽然自己抵御打击的能力增强了,但是同时所遭受的摧残也会变得更加厉害。曹操有意避免兵连祸结的危害,只不过,在天下大乱之际,很多事情是由不得他自己的,虽说弓弩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自己走上了那个重要的位置,再想平淡地退下来就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情了。
曹操在文章的后面说道,有人想让我放弃兵权,做一个有名誉和地位而没有实权的武平侯,去过那种优哉游哉的快活日子,但这实在是做不到的啊。为什么呢?我真是恐怕一旦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遭受他人的祸害啊。而且不只我一个人,我还得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啊,我一退下来,我的子孙也同样会难以保全的。况且国家也是需要我的,如果不是因为有我在朝中震慑着,那就不知道会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了,所以断断不可因为贪慕虚名而让自己遭受实祸啊。因此说,曹操后来成为许劭在评价中所指出的另一面——乱世之奸雄,实在是有其迫不得已之处的。
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曹操无论在自己发展的早期还是业已变得强大的后期,他始终都没有放弃适度的原则。后来他身居宰相之职,又被加封为魏王,受九锡,可谓位极人臣,无论从所受的仪礼方面,还是从享有的权力方面来讲,他都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帝王了。但是他终究没有跨出这最后的一步。虽然那仅仅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可是毕竟他身为汉臣,世受汉恩,并口口声声以汉相自许。所以,他自始自终都谨守着这个最为关键的度,没有使自己成为篡汉的逆臣,没有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再来看一个事例,成立于1865年的诺基亚公司,最初是芬兰北部的一个木浆加工厂,后来在全球工业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造纸、橡胶、化工、电讯等多个领域的集团公司。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产业领域过宽,诺基亚走向了濒临破产的境地。这时,公司领导果敢地决定,只留下一个经营项目,那就是手机,而将其他产业全部卖掉。从此,“诺基亚”这一品牌便与手机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诺基亚手机在营销中所推出的系列宣传始终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令“诺基亚”成为手机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随后,短短的几年间,诺基亚即东山再起,连续多年稳坐全球移动通讯行业的头把交椅。试想,如果诺基亚公司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不讲求适度的原则,适当地缩减经营规模,调整经营策略,又如何能够得来今日的辉煌呢? 道德经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