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译】
有一种混然一体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环运行而没有止歇,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勉强地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之中有着“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它自己的样子。
【解析】
从哪里体验“道”
这一章所述,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居于核心地位。他再一次论述了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并探讨了道的运行和人与道之间的关系。在老子看来,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存在,它寂静而又空虚,不依靠任何力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无所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在它的内部,蕴藉着无穷的力量,这种能量循环运行,永不止歇;它孕育了万物,推动万物生长,是万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
“有物混成”既体现了道先天的混沌未分的状态和性质,也体现了道与万物的浑然一体,不可再分,是一个高妙的论断。道的浑然一体,有助于我们对道的理解和体悟。道先于时间空间而存在,而后这个世界上有了“无”,道与“无”是浑然一体的,但道又支配着“无”,推动“无”生“有”,这叫道生一;同时,道与有也是浑然一体,并推动有的运行,化生出阴阳,这叫一生二。阴阳生克化合生出万物,是为二生万物,这里道与万物也是浑然一体的。道是永恒的存在,是无、有、阴阳、万物的根源,而无、有、阴阳、万物之中都有道的存在。我们无法观察道,但是我们可以认识无、有、阴阳和万物,并且从这些事物中认识和体验道。随后,老子强调了道不可由感官来进行察觉,虽然我感觉不到它,但它又无处不在,它支配着这个世界,制约者万事万物的运行,也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如果万事万物循道而行,一切都会自然化育,生机勃勃;如果背道而驰,必然会受到惩罚。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勉强地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这个“大”,不是普通的大小意义上的那个“大”,而是代表着一种没有穷极的“大”,是一种玄奥广大的空旷形象,它所表达的实际上是道的一个性质,或者说是道的一个基本特点。大道广大无边,又周流不息,它能向遥远的时空无限伸展;当运行到最遥远的时空,它不会消失,而是又返了回来。这就是大道,它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地运行,宇宙万物,生旺衰亡,源于道最终都将会回归于道。
大,是道的基本性质,由它所生的天、地、人也同样拥有这个性质。所以,老子列出来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在这里,老子又加入了道,这样,就为三才提供了一个本源,使三才学说升级为四大学说。人与道、天、地同大,道就在人的本性中,这充分肯定了人类价值的崇高,为人的向道发展和自我提升确立了理论依据。而另一方面,老子也指出了人与“道”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这个沟通的中介,就是介于人与“道”之间的天和地。
总之,道以其早于天地存在的先验性、与天地人混成的内存性、独立存在的永恒性和生化主宰万物的超越性,使道家学说指向哲学探索的终极,体现了人类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
【为人之道】
万有引力的发现
“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这是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于牛顿所作出的盛赞。
1643年1月4日,伊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的一个自耕农家庭。这个孩子是一个早产儿,生下来时只有三磅重,也就是体重还不足三斤,周围的人们都很担心他是否能顺利地活下来。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出生时如此羸弱的婴儿日后竟然活到了84岁的高龄,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后来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科学家。
牛顿的童年并不幸福,他是一个遗腹子,出生之前就没了父亲,自小在外祖母身边长大。也许是因为受到这种成长环境的影响,少年的牛顿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也许有人认为,牛顿后来在多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在小时候也一定非常聪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神童。然而,实际的情形是,牛顿在童年时期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不过,他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嗜好读书,尤其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然后还会亲自动手去制作一些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牛顿就是以这种方式最早地展露出自己非凡的才华。
读中学期间,因为家境贫困,牛顿被迫辍学。但他没有放弃学习,仍然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那一时候,母亲经常让他和佣人一同上街去卖东西,而牛顿则每次都悄悄地让佣人一个人去,自己却躲在大树后面专心致志地看书。一次,他的这个秘密被舅舅发现了。舅舅没有责怪他,相反,还因为外甥的好学而深受感动。他劝说牛顿的母亲让外甥复学,并且鼓励牛顿继续读大学。
19岁那年,牛顿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他的家里没有能力支付学费,他只好一边为学校做杂务,一边学习。剑桥大学四年的学习,为牛顿接下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665年,伦敦为严重的鼠疫所席卷,而剑桥就在伦敦的附近,为了躲避肆虐的瘟疫,牛顿返回了家乡。在家乡避居的两年之间,牛顿着手描绘出他一生之中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诸如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等重大科学发现,都孕育于这一时期。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继而取得了硕士学位,不久之后,牛顿就晋升为数学教授,那时他刚刚26岁。
牛顿在自己辉煌的一生中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其中尤为突出的一项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那么,是什么给予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最初灵感呢?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牛顿离开剑桥大学避居家乡的时候,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于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一天,牛顿正坐在姐姐的果树园里思考问题,忽然“咚”的一声,一颗成熟了的苹果坠到了地上。继之,又有其他的苹果同样因为熟透而掉落在地面。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从这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牛顿却捕捉到这样一个特别耐人思索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而不是掉到天上去呢?人们对这种现象太熟悉了,从没有思考过。其实,这种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有着另外的解释。
牛顿将自己的思考扩展开来,苹果会落到地面上,可是月亮却一直都悬在空中,难道苹果和月亮有着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吗?牛顿又见到外甥玩的小球,只见拴在橡皮筋上的小球随着牵引不断地摇摆着,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被抛出去,又落到地面上。牛顿觉得,月球的运动与小球的运动是非常相像的,小球在推动它运行的力之外还有一种力,这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月球也同样如此,正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引力,月球才会围绕地球运行。扩而广之,牛顿认为这种力不仅存在于巨大的天体之间,而是宇宙中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只是在很小的物体之间,这种力过于微小,因而是难以察觉的。牛顿由此得出了科学史上意义非凡的万有引力定律。当然,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决非如此简单就可以得出的,关于苹果坠地的思考只是给牛顿提供了最初的灵感,而由这一想法的酝酿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正式提出,牛顿又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充满艰辛的科学探索。 道德经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