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至善的境界“善行,无辙迹。”从字面上讲,“辙”,是车辙;“迹”,是脚印,人们行走,或者依靠双足,或者依靠车辆,因此,总是要留下脚印或车辙,可老子说,善于行走的人啊,是不会留下车辙、脚印之类的痕迹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啊,能够乘着风而行走,实在是轻盈得很哪,可是呢,他还是有所凭恃的,他毕竟还是要依靠风的啊。而真正超达的人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他能够顺应天地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需要凭借什么吗?他什么也不需要。庄子随后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啊,“至人”是没有自我之念的,“神人”是没有功利之心的,“圣人”是没有名誉之想的。正因为这些“至人”、“神人”、“圣人”在心中没有这些欲求,他们才能够做到超脱世俗,才能够做到无所凭恃,才能够做到“逍遥游”。列子之行,尚且有风,而对于“逍遥之游”呢,就是了无痕迹的了,这也就是老子所讲的“善行,无辙迹。”所以,老子的这句话不可落实了来看,以为这说的是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和脚印,而是应当这样来理解,它讲的是人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得“道”的境界。得“道”之人,能够达至一种化境,能够什么都不倚借就能将事情做成,就如同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不需要这个规矩、那个律法的约制,让别人告诉自己应当如何去做,甚至自己的告诫都不需要,而是任其自然地就能够做得十分美善。
“善言,无瑕谪。”“瑕”,本义是指玉上的斑点;“谪”,是谴责的意思。“瑕谪”也就是差错的意思。善于言谈的人,他们的话是没有可指责之处的。有人觉得,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之类的人是很善于言谈的,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那样的人,至多不过是善于多说话罢了,而不能够叫做善于言谈。真正善于言谈的人,应当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贵言”,不随便说话,将言语看得很贵重,而“无瑕谪”,话虽然说得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很实在,都是有用处的,是没有差错可以指摘的。有的人,话说得很多,真可谓是滔滔不绝,乍听起来仿若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细听起来呢,就会很容易地发现,他讲的话里真是漏洞百出,毫无识见可言,毫无长处可取,说得越多,就越彰显出他的浅薄与无知。不仅对于口头语言是这样,对于书面语言也是如此。例如,《老子》一书仅仅五千言,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但为学者,无不捧读。可有些人呢,自谓“著作等身”,甚至一年之间就能产出好几部长篇大作,可是其作品中的含金量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相比于某些经典著作的字字千金,一些高产作者的著作真地就如同一团团蓬松的棉花,看起来规模不小,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分量。
“善数,不用筹策。”“数”,即算术;“筹策”,是古代计算用的竹制的工具,相当于后来的算盘和更后来的计算器的作用。老子说,善于计算的人,是不用筹策的,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与“善行,无辙迹”是相通的,善于行走的人,不用依靠脚和车,而善于计算的人,也用不着筹策。《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需要进行战争,就令对方的军队屈服了,这才是善中之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得到的结果相同,但是付出的代价却可能大不一样。
至于后面两句,说的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闩,也能使人打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子,别人也解不开。在神话中有定身法,会定身法的人,只要轻轻地念个口诀就可以将人给固定住,令其无法动弹,而不像普通的人那样,要用绳索之物将人牢牢地绑定了才可以。再如,孙悟空可以用金箍棒画个圆圈来保护师父唐僧,因为妖怪是没有办法进入圈内的,这个无形的圆圈,胜过任何有形的保护设施。虽然老子讲的不是神话,但是“道”的意境是颇与神话相通的,如庄子所说的“列子御风而行”就是,这不就是神话中才有的事情吗?在老庄思想中,“道”是无垠无极的,是具有超越性的,而神话也同样有着超越的属性,因此,老庄可以用神话的方式来阐释“道”的内涵。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