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大道与计谋在这一章,老子不厌其烦地例举了很多做事的策略,其目的是阐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这从太极图中可以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阴与阳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而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区分,又相互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老子对这样的道理有着充分的认识,所以才提出了上述的种种“将欲反之,必固正之”的处事手段。而这种相反相成的思想原理在人类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就是直接由此而来。
在古代典籍的分类上,许多人把老子列入兵家甚至是阴谋家之列。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老子思想里存在不少这样看上去像是阴谋诡计之类的观点。许多军事家、政治家乃至经商的人,都从中得到启迪,把欲取先与的思想运用到战场上、政治斗争以及商业经营之中,并由此创造了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屈求伸等诸多谋略性、方法性斗争技巧。但是,这样理解老子,多半是对老子的误解。作为一个目光深远、智慧卓异的大哲学家,老子更多的是想向人类阐述大道,解读自然、社会、政治统治及人生的最基本规律,至于这些阴谋诡计,当不在他的考量范围。至于后人从他的大道思想里引申出来的道术以及谋略,那只是后人的理解而已,许多并非老子的本意。我们都知道,文学界有一名言,叫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者见仁见智的问题,读者从文本中品悟出来的东西,有时已经远远偏离了作者的意图。把老子视为兵家或阴谋家,正是这个缘故。
纵观老子全书,我们会发现,老子非常喜欢从反面看问题,这一章阐述的观点也不例外。究其本意,不过是要阐述他一如既往的观点,也就是告诫人们,要保持柔弱、守雌、退让、收敛、无为的状态;不要强行作为、肆意扩张、过于强势、巧取豪夺。在这里,老子强调的是,理解大道、秉持大道的德行,最终会获得胜利,并能战胜那些表面上看上去扩张的、强大的、兴盛的、争夺的势力。至于后人把他的这番言论,奉为韬略兵法,那是后人的事,其实与老子本人干系不大。
不过,自然与社会中的许多现象证明,老子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比如,大自然中,水最柔弱,但是,水滴石穿,坚硬的石头挡不住水滴的力量;在植物世界里,草很软弱,但狂风过后,许多高大树木干断枝折,而野草则安然无恙。在人类社会中,政治权力、军事力量是最为强势暴烈的力量,宗教与思想则是无形无力的存在,但是拥有强大军政势力的国家、组织或集团,能持续几百年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宗教和思想却能轻易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经久不衰,并能代代传承。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把老子的思想往军政斗争领域落实,以期求得竞争的胜利。因为老子揭示的是规律性的东西,把它落实到实践中,确实往往能收到现实的令人满意的效果,历史上,把老子的思想引入斗争并获得胜利的事例屡见不鲜。比如,西晋末年,石勒对王浚的擒杀,使用的欲擒故纵之计,就是出自老子。当时,幽州刺史王浚图谋篡逆,而石勒也同样心怀不轨,为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就想寻机除掉王浚。但是王浚的势力很强,若强行攻取,恐怕一时难以得胜。于是,石勒就派遣王子春去向王浚进献了大批的财宝,并且扬言有意尊王浚为天子。石勒的假意逢迎,使得王浚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真的没有敌手,天下完全运转在他的手掌心里,从此就开始放纵起来,对石勒更是毫不戒备。而石勒则乘幽州发生水灾之际兴兵讨伐,被蒙蔽的王浚还以为石勒是来拥戴他称帝,没有进行任何作战的准备,结果被杀得个措手不及。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