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 文若愚 3878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应该说是一个听上去很简单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很少人能够做到。在说出这个道理之前,老子先是以圣人作为具体的例子,提出之所以“圣人之不病”,原因在于“以其病病”。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病”所包含的不仅是缺点,也可以指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总之,对于需要改正的东西,只有你认识并承认它的存在,才具有了改正它的基本可能。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之所以看上去没有缺点,不犯错误,乃是因为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缘故,而非其生来如此。关于此,圣人孔子便是典型的例证。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时,一次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人误以为是强盗团伙堵截了起来,粮食也没有了,师徒一直饿了好几天。后来颜回出去讨了一些米回来,然后开始煮饭。饭煮好后,颜回看到锅里有一些脏东西,于是便用勺子将带有脏东西的那团米饭给捞了出来,因为当时粮食紧张,颜回不舍得将其扔掉,便将这团饭给吃了。这时孔子正好路过做饭的地方,看到了颜回吃米饭的举动,以为他是因为饿便提前偷吃米饭,于是便上前指出颜回这样是不对的。颜回解释了缘由。孔子马上向颜回道歉,称自己不该在没搞清楚情况的时候便贸然下结论。并且,他还在后来专门给学生们讲了这件事,并从中引申了道理,他感叹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信的时候;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的时候,弟子们要记住,知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呀!”

  还有另一件事。孔子师徒到了齐国,孔子在拜见了齐景公之后,并没有去拜见齐国宰相晏婴。当时的晏婴在内政外交上卓有功绩,是一个十分贤能的人,名声传扬到了各诸侯国。孔子对这样的贤能者一向是尊崇的,往往会专门或顺便前去拜见。子路对此感到有些奇怪,便问老师道:“老师呀,听说晏婴很贤能,您来到了齐国,怎么不去拜访他呢?”孔子如此做果然有他的原因,他解释道:“我听说晏子侍奉过齐国的三代君王,都能得到宠信,这说明他有三个心眼,因此我怀疑这个人的为人,不想见他。”

  晏子后来听到了孔子的这番话,便有些委屈地给人解释道:“我是齐国的子民,如果不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之明,就无法立身于世。得到宠幸的臣子总是看到好的一面,得不到宠幸的臣子看到的都是恶的方面。诽谤和赞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声音和回响相互呼应,它们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还听说,用一个心眼去事奉三位君王,因此才能顺应君心,以三个心眼去事奉君王,必然不能顺应君心,而今孔子并未看到我是如何工作却非议我顺应君心。我还听说,君子身子正直不会惭愧影子歪斜,君子独自睡觉不会惭愧魂魄远游。我还听说,孔子被人驱逐追杀不以为惭愧,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不自以为卑贱。并不是人们不了解他的过去,这好像河边人轻视斧子的作用,山里人轻视渔网的作用,话从嘴中说出却不知其中的困惑。起初我看到儒生们认为他们很高贵,现在看就存在疑问了。”后来,这话又传到了孔子耳朵里,孔子便对学生说道:“我私下评论晏婴却没切中人家的过失,我的过错很危险。我听说君子才能超过别人仍能以别人为友,才能不及别人要以别人为师,如今我错怪了晏婴,责备了人家,他应该是我的老师啊。”于是,孔子先是派自己的学生宰我到晏婴府上登门道歉,还不放心,又亲自到晏婴府上去拜见并致歉。

  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从不掩饰和回避的。在自己所熟悉的弟子面前,他并不因为自己身为师长便羞于对颜回认错,或者是蛮横地狡辩。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件事讲给其他的弟子,并借题发挥,告诉大家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预知,孔子自己以后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而第二个故事,同样是表明了孔子的知错就改,并且是十分真诚而严肃地先是派学生登门致歉,然后自己又亲自登门道歉,实在是令人感动。可以想见,换做其他人,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因为反正自己也没有当着晏婴说那些话。即使什么时候哪天碰到晏婴,也可以推脱说是以讹传讹造成的就是了。事实上,现实中,人们面对自己的过失,不都是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吗?人们对于自己的缺点或者过错,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不愿意直面。之所以如此,有的人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视而不见;有的人则是出于傲慢,采取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不予重视;还有的人则是出于自尊,担心承认错误和缺点会使得自己没有面子,于是死不承认。这几种态度显然都是不可取的,如此一来,这种缺点便会附着在我们身上,永远都无法摆脱了;而犯了一次的错误因为没能从中吸取教训,也很可能还要再继续犯下去。不仅如此,错误和缺点还有可能会持续变大,给我们造成更大的麻烦甚至不可挽回的灾祸。

  我们知道,是人便难免要犯错误。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贤也要犯错误,正像上面所举的孔子的例子,只是圣贤能够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因此,有过失和缺点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改正。而改正的第一步,便是承认过失和缺点的存在,即“病病”,把“病”当做“病”,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不给自己找借口开脱。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同时,要想赢得面子,获得别人的尊重,对缺点和过失死不承认,也只会得到别人的鄙视。相反,坦然承认,知错就改,不仅不丢面子,反而能获得别人由衷的尊敬。关于此,台湾作家刘墉曾讲过一个自己所经历的往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作者自称二十多年前,他在当记者的时候,有一次要去韩国采访一个影展。为了办理赴韩国的手续,他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各类文件准备齐全,然后送到电影协会去,交给了一位工作人员。可是刚回到公司,他就接到电话,对方称说他少了一份文件。

  “我刚刚才放在一个信封里交给您啊!”刘墉说道。“没有!我没看到!”对方斩钉截铁地回答。没办法,刘墉只好立刻赶回影协的办公室,并当面告诉那位工作人员自己确实已经细细地点过后才装在牛皮纸信封里交给他,文件肯定是齐全的。对方干脆举起刘墉的信封抖了抖,说:“没有!”

  “我以人格担保,我将文件装进了信封里!”刘墉简直有些气愤地说。“我也以人格担保,我没收到!”对方也针锋相对。“你找找看,一定掉在了什么地方!”刘墉有些气急地说。“我早找了,我没那么糊涂,你一定没给我。”对方毫不示弱。

  影展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刘墉只好气呼呼地离开,然后又重新去办。然而就在快要办成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那个影协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说道:“对不起先生,是我不对,我不小心夹在别人的文件里了,我真不是人、真不是人、真不是人……”对方在电话里不停地道歉,并骂自己。作者写道:当时自己突然愣住了,这件事明明是对方的错,但在那一刻并未怪罪对方,反而觉得对方很伟大。要知道,当时在办公室里他是多么理直气壮地和自己争论啊,换作有的人,即使是后来发现是自己错了,也很难有勇气去向对方承认。但是他现在却主动向自己承认错误,如果此时遭到对方谩骂,恐怕也无话可说。正如作者所说,自己非但没有谩骂的冲动,反而十分佩服这个工作人员,觉得他是一个勇者。

  其实许多时候都是如此,在浅层次上丢了面子,往往在深层次上赢得了尊重;在小的地方占了小便宜,在大的地方却造成了大损失。对于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应该采取的便是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的态度,而正确的做法便是正视过失和缺点,以“病”为“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虽然正视自己的“病”,却并不急于改正,而是抱着侥幸态度,慢慢“治病”,这是使不得的。《孟子》中载有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个当大官的人叫戴盈之。有一天,他对孟子说:“百姓们对我们现在的税收政策很不满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废止现行的税制,你看怎么样?”孟子说道:“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这个故事就是明显的知错不改的例子。实际上,在现实中许多人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往往采取一种“下不为例”的态度,这种态度和那个偷鸡贼其实是一样的。所谓下不为例,意思是下次不再犯了,言外之意便是这次是可以原谅的。而这往往是为自己开脱的托辞,以后会有无数个“下不为例”。因此,以“病”为“病”,是不该有任何托辞和借口的。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