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知不知”与“不知知”本章中,老子讨论“知”与“不知”的辩证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直以来都困惑着所有人的命题。老子指出,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了;而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便是缺点,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事实上,老子的这种观点具有永恒的真理性。
孔子在《论语》中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并且,孔子不仅如此说,他还是这么做的,据《列子·汤问》记载: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对此,孔子难以做出判断。最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在这里,孔子便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而对于该命题,庄子则走得更远,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讲了一则寓言。啮缺问王倪道:“万物是否有共同的标准呢?”王倪回答说:“我哪里知道。”啮缺又问了一些问题,王倪始终都是这句话,最后啮缺问道:“那你知道自己不知道吗?”没想到王倪依旧回答:“我哪里知道。”这里,显然庄子完全陷入了一种认知的相对论,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但总体上,他的观点和老子、孔子的观点基本是相同的,即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明智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智者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德尔斐神庙预言为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可他用来形容自己的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却如是:“我只知道到一件事,那便是我一无所知。”法国大思想家蒙田有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呢?”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即使在人类甚至已经能够制造出人造生命的近几年,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宣布放弃了发现了宇宙终极理论的努力,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智者对于知与不知的命题,最终强调的都是“不知”。事实上凡是智者,都不约而同承认自己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一些东西是自己不能够认识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传世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举世无双的论证告诉了在启蒙理性之光中欣欣然的人们,你们认识到的,只是你们能够认识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不为人知。显然,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所有知识中最难能可贵的。对于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个著名的比喻: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从这些智者的态度可以看出,“知”是相对的,“不知”是绝对的。而具体到现实中,我们便应该明白自己认识的局限性,不可盲目自大。正如芝诺所比喻,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知识充足,就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思考,如此会造成我们认识浅薄,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下,而越是如此,我们反而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人与生俱来的傲慢习气,有太多的人习惯于“强不知以为知”。这样不仅使自己失去了“知”,有时还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纸上谈兵的赵括和丢失街亭的马谡,就是典型。
当然,具体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即使“强不知以为知”,一般也不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但却会严重损坏我们的个人形象。有趣的是,许多人之所以不懂装懂,恰恰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好的形象。比如在现实中,当我们和别人聊天说到某个话题,我们对之所知不多,却不甘示弱,即使明知牵强附会,也要故作有把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某个事物,我们只知道一点大概,在别人面前谈起时,往往会居高临下地做出评判,仿佛对之了如指掌。对某个人并没有过多接触和深入了解,偶尔有人问我们对此人的看法,我们张口便是:“那人总的来说是一个……的人。”实际上,这个时候,表面上我们似乎知道得很多,懂得的很多,其实已经给别人留下了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印象。还有的时候,我们则故意说出一些耸人听闻的东西来哗众取宠,比如近年有的人便抛出中医是骗术的观点,固然一时吸引了许多眼球,但别人明白过来后,只会觉得这个人肤浅。有这样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不知知”的害处。说有个人开典当铺,却不识货,但自己却不承认这一点。有客人拿了一面单皮鼓来当,铺主吆喝道:“皮盆子一个,当银五分!”有人拿笙来当,铺主又吆喝:“斑竹酒壶一把,当银三分!”有人来当笛子,他又吆喝:“火筒一根,当银一分!”后来有人把擦屁股的帕子拿来当,他吆喝道:“虎狸斑汗巾一条,当银二分!”小伙计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说:“这东西要它有什么用?”他却答道:“若他不来赎,留下来擦擦嘴也好!”
事实上,许多时候“强不知以为知”的人都会遭到别人或明或暗的嘲笑。相反,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不知道就坦白承认不知道,不仅不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反而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很知名的中学语文老师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室里坐了许多外校专门来学习的老师,本校的校长也坐在下面。这位老师的确是名不虚传,整堂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下面前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也都在内心里暗暗赞叹,校长也觉得很满意。在这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有学生自由提问的安排。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些偏的问题,这个老师被难住了,他显然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景,稍微显得有些窘迫,愣在那里了。整个教室立刻十分寂静,校长、外校的老师们、学生们都为台上的这位老师捏一把汗,不知他如何收场,连那位提问的学生都觉得有些后悔,觉得不该让自己的老师下不来台。大概过了一分钟,这位老师冷静下来,镇定地说:“我不知道。”随后,整个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总之,说到底,老子的“知不知”与“不知知”的智慧提醒我们做人要谦卑;另外,要明白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知的,因此可以坦然明白自己的无知,这正是走向相对的“知”的第一步。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