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损与益的辩证在该章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那便是“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意思是有时候事物表面上受到损害,反而最终却得到了益处;有时候表面上是为事物好,实际上却使其遭受损失。这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欣然点头的智慧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人工的花草和野草之间的对比,人们对花盆中的花草细心地施肥浇水,倾心照料,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还将其搬入室内。这表面上看是照顾了花草,使其生长得更为茁壮,而实际上却增强了其对人的依赖性,降低了自身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最终生命力下降,很容易死去;而相反,无人照管的野草既要自己寻找生长的资源,还要遭受风吹雨打。这表面上是遭受了损害,而实际上则使其更能适应自然界的环境,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更能茁壮生长。
实际上,类似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自身。比较典型的,有的有钱的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凡事顺着他的性子来,要什么给买什么,什么事情都替他做了。读书,则一路用金钱为其开道,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大学毕业后又为其安置工作。这样看起来是爱孩子,但是这果真能使孩子得到益处吗?这样的孩子往往既没有什么知识和能力,也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拼搏的激情,乃至都不会很好地与人相处,这样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而有的家长则从小就严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让他做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其不好的行为严厉斥责。无论冬夏,都让其早早地按时起床。这表面上似乎是过于严厉了,但实际上培养了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坚韧的品质。其长大以后更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并更可能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这才是真正使孩子得到了益处。
在商业领域,有的商人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放弃了诚信的品质,结果因信誉受损,失去了更多的生意。这也是典型的“或益之而损”,本来是想增加自己的财富,结果却使自己的财富减少了。而有的商人则为了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宁肯遭受利益上的损失,结果因为赢得商业信誉而得到更多的顾客和合作伙伴,最终得到了比损失多得多的财富。这便属于“损之而益”的情况。不仅在财富上如此,在名誉上也同样如此,有的人太在乎自己的名誉了,以至于故意去做一些事情以成就自己的名声,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被人视作沽名钓誉之辈。而有的人,根本不在乎虚名,行事只随自己的性子,因此经常做出一些看上去不那么迎合大家目光的事情。但时间久了,人们便会明白他才是坦坦荡荡配得上美好名声的人。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例子。
总之,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事情的好坏都不是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一件事看上去是好事,没准隐藏了祸患;而一件事看似灾祸,也可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不过,老子的智慧绝非是将我们导向一种消极的不可知论,从而无所作为。老子所要提醒我们的,是在行事的时候,要将我们的眼光放远,思维拉开,从更为长远和宏阔的角度看问题,从根本上判断是有益还是有损失。这个标准,说得大一点,便是老子所说的“道”,具体一点,就比较多了,举例来说,是否符合宽厚、淡薄、乐观、韧性、谦卑、正直等原则,便是我们的标准。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