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老子所教导我们的又一种做事智慧——凡事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果说,在前一章中老子所教导我们“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是一种如何去做成一件正面的事情的话,“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则是教导我们如何去避免负面的事情发生。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防范祸患发生的关键便在于能够提前有所预测,根据一些微小的征兆而预测到祸事的发生,在事情还未发生或者还没有形成不可挽回的态势之前采取措施,杜绝其继续发展。下面这个故事便形象地体现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智慧。
古时候,一户人家刚盖成了新房子。这房子其他地方都好,只是相比于别人家弯曲的烟囱,他家的烟囱建得有些直了。但主人也没多想,只是胡乱地将一垛柴草堆放在烟囱旁,准备等烟囱一干,投入使用。一天,一个木匠出身的客人到这家闲坐,参观了他的新房后对主人说:“这房子建得挺不错的,不过这烟囱建得太直,容易发生火灾,你应该将它改造得弯曲一些。另外,这柴草也离烟囱太近了,最好搬远一些。”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了脑后。后来,这家果然失了火,幸亏发现及时,左邻右舍又热心帮忙,火很快被灭掉了。只是厨房内的用具烧掉了一些,没有酿成大祸。为了酬谢大家的帮忙,主人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上席,其余的人也根据出力大小依次入座。但那个当初曾建议主人改造烟囱、搬远柴草的人却并没有在席。
大家正高高兴兴地吃着,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你当初听从了那位木匠客人的劝告,把烟囱改弯,将柴草搬远点,就不会有今天的祸事了,也用不着破费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前劝您防火的没有功劳,只有救火的人才有功劳吗?我看,您应该把他请来作为上宾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想起当初的事情来,赶紧去将那位客人请来坐在上席,对他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最后,主人说,不过,幸亏现在还不晚,他将按照他的建议重新改建烟囱,并将柴草堆放到安全的地方。众人都拍手称好。事后,主人果然照做了,再也没有出现火灾。
这个故事便告诉我们,凡事要有预见性,在祸事还没到来之前,便应该根据征兆有所预测,从而防患于未然。其实,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因果链条中,因果律是除了时间、空间之外另一个任何事物都无法摆脱的先验法则。所有的坏事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早期便有一定的征兆,如果早早发现,便能够及时避免。比如生活中,一个烟瘾大的人,如果得肺癌,肯定所有人不会觉得诧异;一个酗酒的人得肝癌,大概也不会有人想不通;一个人做人不讲信用,经常出尔反尔,借钱不还,到他真正遇到难事需要用钱时,没有人肯帮忙,大概他也不必抱怨人家绝情;一个人工作不思进取,胡乱应付,得过且过,遇到金融危机企业裁员时第一批便裁到了他头上,大概也不必太过抱怨。为什么?原因便在于在这些人身上,很早就出现了倒霉的苗头,但他们却不去采取措施消除,自然也就没有抱怨的权利了。
除了在个人领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商业领域中更具有现实的意义。美国IBM公司前总裁P·罗杰斯在谈企业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美国俄勒冈大学商学院院长瑞莫斯教授对罗杰斯的话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成功人士所必须坚持的基础原则之一,便是对意外有充分的准备,做到未雨绸缪。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不会任凭其企业被外在不利环境所裹挟,而是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有相应的准备。即使危机超越了其预想的程度,也会在心理上从容应对,并从中发现机会。事实上,中外无数名企,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屹立不倒,如果没有强大的对危机防患于未然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
英特尔公司预见危机的例子便是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智慧的成功运用的典型。
1994年,一个数学教授指出装有英特尔芯片的机器上出现了一个除法错误。英特尔对此并未在意。但后来随着媒体对这件事的广泛关注,IBM宣布装有英特尔奔腾芯片的计算机停止出厂。面对质疑,英特尔随即意识到这个看上去很小的问题已经超越了问题本身,它涉及到了人们对于英特尔本身的信心。立即改变原来的策略,免费为所有用户更换所有问题芯片。事后,英特尔方面对这件事进行了分析,最后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得出了一个令他“出了一身冷汗”的结论。那就是这个小小事件的出现并非是偶然性的,而是预示了英特尔正在面临着一场异乎寻常的转折。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只有装了英特尔处理器的计算机才是最先进的计算机,因此芯片出了问题之后,客户们不是去质疑电脑商,而是直接对英特尔提出质疑。这说明电脑领域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英特尔不再是一个“芯片制造商”,而是一个消费品牌。一旦出现哪怕多么小的问题,整个品牌都将遭受巨大损害。正是这种预见,使英特尔及早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而避免了被扫地出局的命运。
事实上,成功的商人不仅能够尽可能对前景进行预测,以防范祸患,甚至许多企业还会主动预设现在还并无端倪的危机。百事可乐公司正当其销售量猛增,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其总经理雷格·韦瑟鲁普却预测未来几年汽水市场竞争形势将更加激烈,并就此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们体会到危机就在不远处,“末日”随时可能降临。正是这种弥漫于整个公司的危机感使得百事的员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斗志,百事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危机感很强的人便是比尔·盖茨了。当微软的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便提醒同事们由于软件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个利润很可能维持不了多久;后来利润上升到了22%,他仍旧强调这很可能只是一时的;到了今天,微软的利润已经超过了60%,比尔盖茨依旧这么说。表面上看似乎比尔·盖茨有些过于紧张了,但是谁也不敢说,如果之前没有这种危机感,微软会依然是今天的微软。微软能够长期占据计算机行业的领袖地位,或许其秘密很大程度上便藏于比尔·盖茨提出的那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著名口号。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世界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动,企业不得不在一个蕴含更多不确定性和突变性的危机中打拼。突如其来的危机,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乱企业的正常秩序,甚至让企业陷入困顿或绝境。危机一旦形成,化解的难度之大、代价之高,使人不寒而栗。然而,危机的出现,并不是横空出世。危机的前导诱因和问题,其实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生发和酝酿,它们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小患终成大疾。只有不断在细微之处发现、化解危机,才是企业保持卓越的长久之道。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