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长久和永生

道德经 文若愚 2056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长久和永生何谓“不失其所者久”?也就是说,不失去根据,才会获得长久的立足。我们知道,树的生命一般都比草的生命长久得多,而我们也会发现,树的根基也远比草的根基坚实得多,正是这种深厚的根基,才给予了树木长久的生命。同样的,一座高大的建筑,能够昂然屹立百年乃至千年,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它一定要有着牢固的底基。那么,对于人生事业来讲,也是这样的道理。为什么说青少年时期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为人生建立基础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日后也就难以获得卓越的发展,这也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没有获得什么名声,那么他也就不值得人们对他产生敬畏了,或者说,一个人如果到了中年的时候还是一无所成,那么他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了。然而,一个人中年时期的成就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显然,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会决定着中年时期的状态,四五十岁的时候还默默无闻的人,是因为二三十岁的时候无所作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从一个人很幼小时的表现就能推断出他长大之后,乃至终其一生的作为如何。就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言,这样的判断未必完全可靠,但是也有其合理性。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儿童时期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他说:“每个人一生的性格,都能追溯到他的童年。”而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的精细研究,也的确表明,幼儿和童年阶段,是形成人的一生素质之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在其漫漫一生之中很多重要的表现与取舍,都可以在其童年时代找到深刻的诱因。所以说,要想取得重大的成就,就必须打好人生的基础。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到郊野去的人,带上三顿饭的食粮就可以返回来,而且肚子还会觉得饱饱的;要去百里之外的人,头一天晚上就得准备食粮;要远行千里的人,三个月之前就得开始准备食粮。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想要成就多么大的事业,就应当早早地做好相应的准备,只有立足于当下的辛勤实践,才会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人死了就一无所有,故而有“死亡”一词。但是,老子却说“死而不亡者寿”,言下之意,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可以永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下臧克家的诗。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首都人民举行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集会,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这次隆重的纪念活动,他还去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心中倍生感慨,13天后,创作了一首日后广为流传的诗篇——《有的人》。这首诗辩证地讲述了“活着”与“死了”的关系,有的人还在活着,可是却活得如同行尸走肉,有的人已经死了,可是却虽死犹生。他的身体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是永存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死而不亡者寿”。

  曹操有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无论如何长寿,生命都会有终止的那一天,当然,这只是指肉体的生命而言,在肉体的生命之外,人还有着精神的生命。

  关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不朽,中国很早就有着深刻的论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在与晋国大夫范宣子的讨论中提出了十分著名、影响巨大的“三不朽”的观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代的经学大师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或者说,“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的自述,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士人是如何汲汲于追求人生的不朽,这实际上是想要通过切实的作为来对人生的短暂性与有限性做出一种积极的超越,令自己有限的生命成为一种永恒。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