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不为而成

道德经 文若愚 1896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为而成不为而成,说的还是老子已经多次强调的无为思想。只是在本章中,老子以圣人为例子,并将无为的效果进一步指明,老子认为圣人往往能够通过不为而将事情做成。

  关于圣人不为而成的例子,老子没有具体指出,不过孔子倒是曾经谈及这个问题,不妨作为老子的观点佐证。在孔子眼中,周文王是不为而成的典型。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虞国人和芮国人因为田野的界限而发生了争执,一起到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那里去请西伯侯做评判。他们到了西伯侯所管辖的西岐之后,发现那里普通百姓都像士大夫一样谦恭有礼;到京城后,看到那里的士大夫都像三公九卿一样礼让恭敬。于是两国的人私下议论道:“这里的百姓能够像士大夫一样互相尊让,这里的士大夫就像公卿一样相互尊让,这样的话,这里的君主肯定不是把天下当作私有财产而占为己有的。”两国的来人再想一下自己竟然为了一点土地就赶这么远来找人理论,都感到非常羞愧,一下子都变得谦让起来。最后,还没有见到西伯侯本人,两国的人便私下将自己的问题说清楚,然后各自回国了。

  孔子知道这个故事后感慨道:“文王之道真是太伟大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无人可比的程度了!没有任何刻意的作为而使人发生了变化,没有刻意做任何事情就成功了,这只不过是因为文王能够自己一丝不苟、谨慎真诚、恭敬待人,然后,虞国和芮国便因此而得到了和解。所以,《书》中说:‘惟有文王能够谨慎真诚地修养节制自己。’所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在《论语》中,孔子又称文王凭借仁德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说文王没有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天下三分之二的人便归附了他,这同样是对周文王无为而成的赞叹。因此可以说,周文王便是老子所说的不为而成的圣人的典型。另外,如果进一步延伸思考的话,老子本人又何尝不是无为而成的圣人呢。其本来并无意于教化别人,更无意于做高高在上的圣人,他本打算骑青牛悄然隐去,只是在函谷关尹喜的要求下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结果却一下子成为被中国人尊崇了两千年的圣人。因此他本人也算得上是无为而成的典型了。另外,孔子,成为中国人的圣人,也并非他的本意,也是不为而成。

  其实,圣人之所以能够不为而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符合了老子所说的“道”的,也即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许多时候,以我们世俗的眼光去看的话,圣人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但实际上,正是这种看似什么也没做的行为恰恰顺应了事物运行的规律,使得事物向最好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还要明白,所谓的“不为而成”中的“不为”并非指消极庸碌、毫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刻意而为。文王得天下,并非刻意要讨好天下,他做的只是治理好周国,却收到天下归附的效果。显然,治理好周国,是需要作为的。圣人们之所以能够征服天下人心,并非他们刻意妄图征服世人,而是他们努力征服了自己,至于征服他人,不过是意外收获罢了。征服自己,则是每个圣人孜孜以求的。

  不过,不为而成并不是刻意要求我们什么事情都要不去作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不为”而成的,关键便是要顺遂事物发展的规律。具体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老子所言的圣人做事的思维我们还是可以学一下的,其可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以许多有益启示。比如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总是在周末将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而不管孩子是否对所辅导的东西感兴趣。实际上这未必就真的对孩子的发展有利。而在周末带孩子到郊外玩一下,接触一下大自然,任凭孩子和伙伴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表面上是放任孩子,对其教育“不积极”,实际上这样任凭其天性自然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如果你想在一个新的工作单位给同事留个好印象,工作时时时去注意这个,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形象”,可能别人会觉得你太做作了。反而是我行我素,自自然然地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只要你本性不坏,自然而然大家便接受你了。总之,生活中多用脑子去想,用心去感受事物的规律然后顺应它,便可能获得成功。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