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以其生生之厚老子在本章中指出,有大概十分之三的人本来是可以活得长久的,却自己因为没能掌控好自己的生命而死亡。对于这背后的原因,老子指出,便是因为“其生生之厚”,即对于生命过于在意,太注重享受优厚的生活,欲望太多。我们知道,本来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爱惜。如果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或者是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不能给生命以必要的养护,生命便可能会凋谢。但是,老子在这里又提醒我们,如果对于生命的养护过了头,也未必是好事,其结果可能反而会造成生命的夭亡。
老子这里所说的对于生命的养护过了头,乃是一种泛泛意义上的说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从基本层面上来说,便指的是一个人生活过于优裕。显然,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过于艰难,食不果腹,风餐露宿,有病也没钱去医治,当然很难活得长久。相反,如果一个人整天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天天去吃大量的补品,同样不一定能长寿。营养不足固然会导致各种疾病,营养过剩也同样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生生厚养还有放纵自己欲望之意,而放纵情欲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同时,整天身处富庶优裕的生活中,人的生存能力便会变弱,一旦遭遇到战争、家庭败落之类的变故,其适应能力便远远低于贫困之人。生于富贵之家的膏粱子弟就像是温室中的花草,被照顾得过于周到,生活过于优裕,对于疾病、灾祸等的抵抗能力便非常弱,因此在变故面前更容易被击倒。若生逢乱世,民众百姓生活于穷困艰难之中,你却生活过于优裕,便容易引起别人的嫉恨。所谓树大招风,没准就被歹人惦记,死于非命了。历史上的下层民众一旦无法生存下去,揭竿而起之后,首先遭殃的便是那些富人,在农民起义中惨遭杀戮的富人不计其数。
除了基本意,老子所说的“其生生之厚”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便是那些那些因为太重视生命的享受,欲望太多,因而对于财富、权力、名声的追求过于狂热的情况。有很多人正是在此追求的过程中搭上了自己的小命的啊!民谚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随便举例,历代在争权斗争中死去的皇家子弟和官宦权贵,身份不可谓不荣耀,地位不可谓不尊崇,但依然不能满足,终至死于权斗之中。历代那些有名的大贪官,财富已经够多的了,但依然贪婪地聚敛,最后身死还为万代所骂。和珅这是一例。实际上和珅无论是文学修养还是处事能力都是很高的,但他被历史记住却是因为他的“贪”,而他也为他的“贪”付出了代价。除了这些贪官们,又有多少普通人,则是因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走上了以身试法的道路,最终遭到惩处。因此可以说,老子所说的有十分之三的人因为太注重养护自己的生命,反而导致了夭折的情况,并非是想当然地危言耸听,乃是一种客观的说法。
实际上,老子在此章中的这种观点,并非是突兀地突然提出的,而是符合老子的一贯思想的。老子认为,天地间最高的法则便是“道”,遵从“道”,才是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其具体的做法便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老子便提醒人们“身重于物,必然败亡”的道理。接着他还还警告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即认为一个人对于名利过分追求,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快。后来在第四十六章,老子同样提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然后又提醒人们:“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而老子在此提出的“以其生生之厚”的道理,便是从反面的角度再次提醒人们应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具体到现实中,通过老子的智慧我们应该明白,既然拥有了生命,必然想追求优裕的生活,但是应该明白,物极则反,所以一切还是应该适可而止。比如有的人过于在意自己的生命,总想活得长久一些,于是吃各种各样的补品。这样其实未必对身体有好处,清心寡欲的心态,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才是一个人健康和长寿的保障。去了解一下那些长寿之人,无不是具有这种心态的人。最后,最根本的,还是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欲壑是难平的,如果你不能果断坚毅地控制它,你便只能成为它的奴隶,它会不断吞噬你的精力,你的快乐心境,乃至你的生命。我们应该学会收敛欲望,知足知止。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