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推己及人的智慧

道德经 文若愚 2498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推己及人的智慧本章中,老子在谈到他为什么能够了解天下万事时,言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知道,以一个人有限的智力和精力如何去了解纷繁芜杂的世界,应该说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难题,而老子在这里用了简简单单的一种思维,便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正说明了那句话——大道至简。老子在这里教给我们的,正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智慧。

  实际上,对于推己及人的智慧,老子在其他章节也已经有所提及,比如前文讲过的“不见而明”,其方法便是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道”,了解了自己,再推己及人,再推及万事万物,最终达到通达。应该说,这种从自我内心向外推延,最终达到通达万事万物,是老子一向认为的人们能够获得的认知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乃至也是唯一的。对于这一点,另一位圣人孔子持同样的观点,在《论语》中,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哪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准则,孔子便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这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智慧。而西方的圣人耶稣则说过类似的“爱人如己”。这些圣人不约而同地推崇这种推己及人的智慧,绝非偶然。实际上,仔细想一下,这的确是一种既高明而简单,并且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智慧。要想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想想自己就知道了。想知道别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如何看待,想象你如何看待别人的类似行为就知道了。应该说,这种智慧具有十分现实的价值。

  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会感到迷惑,有时是猜不透别人到底是如何想的,有时是拿不准到底该如何做,有时是对于某种行为的后果缺乏预见。这种时候,往往是我们不够冷静罢了,其实,如果能够冷静下来利用推己及人的智慧进行一番分析,便立刻能够感到清晰了。许多事情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无非就是那些共通的人之常情,你如此想,别人也大致差不多。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但是,你要知道,别人也是这么想的。因此你便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一旦如此,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和你对抗。最后,你们两个谁也得不到好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在作出某种行为之前,你便要提前想到这一层,在考虑自我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一下。这才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脚的基本条件。

  具体怎样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呢?其实说到底便是以爱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或将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将别人看做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比如,你害怕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读书学习时不喜欢各种噪音,别人读书学习时,你就要尽量少去干扰别人;你讨厌别人跟你说话带脏字,你就要使自己的语言文明起来。总之就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你不喜欢被别人欺负,但你却喜欢欺负弱小的人;你做了错事后,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你,但你却从不肯原谅别人;你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去坑蒙拐骗,使别人倒霉;你疼爱自己的孩子,在自家的孩子与别家孩子发生矛盾时,你只是一味地护短,此类种种,便不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了。如此,你在别人的眼中便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自私者,没有人会愿意与你来往。

  另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只是老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第一个层面,更进一个层面便是孔子所说的另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凡是好的东西,你想要得到,别人肯定也想得到,因此你应该帮助别人去得到,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而一旦如此,别人自然会感恩的,也会回过头来帮助你。因此,如果人人一味地自私自利,结果往往是谁也占不到便宜;而都能替对方着想,结果则可能是双赢。这也是孔子这句话的深层意蕴。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的老总,想要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对内他需要员工的勤奋努力,对外他则需要商业伙伴的大力支持。但是,要想使员工努力工作,他便需要给员工提供优越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良好的晋升空间。如此,员工才会满心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即他要想取得成功,恰恰先要使员工在个人工作上获得成功;同样,想要获得商业伙伴的支持,首先便是要支持商业伙伴,伙伴成功了才会更有力地支持自己。

  总之,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生活方面,把握推己及人的智慧,都会令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纷纭复杂的现实,都会使我们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许你一直为自己工作努力而迟迟得不到晋升而苦闷,找不到原因。这时,你站在老板的角度,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可能马上便能看到问题之所在了。也许是你能力还是有待提高,还没到提拔的时候,也许你的竞争对手也同样很优秀,上司无法拿定主意。当然,也可能是他就是想节约成本,不想让你挣他太多的钱。一旦将原因看清楚了,你该如何做自然便明了了。你一向自我感觉良好,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朋友并不是很多,似乎自己在别人眼中并不值得交往,你感到有些委屈而莫名其妙。这时,跳出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一看,可能便能看到问题所在了。也许是你太自我了,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许是你说话有些刻薄了;也许是你有些抠门了,等等。总之,想必对自私、狭隘、刻薄的人,你自己肯定不喜欢,同样,别人也肯定不喜欢。你肯定喜欢风趣、包容、义气的朋友,别人也肯定欢迎这样的人。因此,将心比心,自己所讨厌出现在别人身上的行为,便避开;自己欣赏的别人的优点,便照着去做,哪里还会缺朋友呢?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