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 文若愚 2862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本章所论述的是“德”的强大作用。为了说明“德”的效果,老子将含有深厚道德的人,比作初生的婴儿,然后以婴儿的种种表现来描述“德”的作用。应该说,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切的。可能许多人都习惯上认为,所谓“德”乃是一种后天学来的东西,婴儿因为并没有多少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因此他是不具有“德”的。只有在长大之后,一个人才会在这个社会之中逐渐掌握“德”。当然,其具体的数量则是根据这个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准而有所区别。实际上,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的“性本善”,按照佛家说法,其实并非是善良之意,而是完善的意思。即人在初生到这个世界上时,其自性便是圆满的。而佛家所谓的自性,指的便是儒家和道家所说的“德”。因此,可以说,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具有完善的“德”。恰恰是后天受到社会习气的污染之后,这些“德”才逐渐减少了。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说的便是因为受到社会习气的污染,所以每个人长大后的“德”便不一样了。而所谓的那些缺少“德”的人,不是因为后天没有学到“德”,而是其先天的“德”丧失掉了。因此,仔细思考的话,会发现无论是儒家的提倡的“止于至善”、“明明德”等修身养性的目标,道家的“清心寡欲”、“返璞归真”,以及佛家的放弃欲望、追求自我圆满的修行目标,在很大意义上,都是返回到婴儿状态的意思。因此,可以说,看似无知而弱小的婴儿,其实能给我们诸多启发,下面试说两点。

  其一,婴儿因为没有自我意识和自己的欲望,因而他便没有大人们通常有的诸多恐惧、忧虑、敌对等情绪,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美好的,他对一切都是友善的,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们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对婴儿怀着敌意,即使是奸恶之人,看到婴儿也会滋生一丝柔情。乃至如老子所说,毒虫见了不螫他,猛兽见了不伤害他,凶恶的鸟见了而不搏击他。实际上,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并非是夸张。我们知道,即使是大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不主动攻击动物,也不因为害怕夺路而逃,即使是危险的动物一般也不会攻击人。而婴儿因为没有自我意识,对他周边的事物既没有敌意,也没有恐惧。正因为此,动物往往并不攻击他。当然,这只是历史传说。不过,在现实中,世界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小孩子跟随狼群,被狼养大的“狼孩”事件,还有类似的“野猪孩”、“熊孩”等。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老子所说的话。

  婴儿的这种无我无私的特点,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生活中,我们对于周围的一切,往往用一种带有情绪的眼光去审视,进而将周围的人区分出朋友或者敌人。又会习惯性地按照对方的身份将人分为高低贵贱。对地位高或者有钱的人,我们在心理上不自觉便会产生一种重视,对卑贱者我们则不经意地便会有一种轻视。面对不同的场合,我们便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比如在一些稍微隆重的场合,我们可能便会感到一种紧张;遇到危险的情况,我们又会产生恐惧。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为我们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去打量这个世界,因此,一切以对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害为判断的标准,从而得出结论。如此,我们便失去了那种与世界一体的情怀,失去了那种打量世界的平和眼光。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自我意识的狭隘格局,试着像我们婴儿时期那样去打量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便会总是友好和善的,也不会根据别人的身份地位,或者是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而下意识地将人分作等级、敌友,因此我们也必然能收获更多的友善。同时,一旦没有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便不会总是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因为外界环境的情况而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总之,我们看上去必然是胸怀博大而和善亲切的,做人的格局必然是不一样的了。

  其二,老子说,婴儿虽然筋骨柔弱,但拳头握起来,却是很紧。他虽然还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他终日号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和谐的缘故。这里边启发我们要保存自我的精气不外泄,或者说要保持一种内敛的精神状态,同时,保持自我身体和精神上的和谐。我们知道,婴儿之所以精气不外泄,同时元气和谐,是因为他对于自我和这个世界都还是懵懂的,也就不会为无论是内在的自我还是外在的世界去费神。他的内心世界和脑子中是异常简单而平静的一个世界,他不会为因得到什么而过分地高兴,也不会因失去什么而过分地悲伤;不会因自己独有什么而骄傲,也不会去嫉妒别人的什么;他不会伤感,不会忧虑,不会烦恼,不会仇恨,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什么欲望,不会因为放纵欲望而耗费精神。总之,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存在,他的精气神不会耗费在那些无谓的地方。自然,在他身上也便不会产生因某种情绪过分而产生的元气不和谐的情况。

  和婴儿相反,成年人则往往是将自己的精气神无限地分散在了没完没了的思虑和情绪中,时而为自己拥有什么而高兴得不得了,时而又为自己失去了什么而伤感不已;时而羡慕别人,时而又暗自庆幸;时而为一件过去的事儿恼怒不已,时而又为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儿万分忧虑。而这些情绪和思虑都会交替着不断严重耗损我们精气,某种过分的情绪又会破坏我们元气的和谐。正是因为此,我们成年人总是感觉处于一种精神疲惫之中,甚至许多人都处于医学上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同时,许多人不知不觉便患上了某种慢性疾病。其实,精神上的思虑本身是耗费精气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我们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就现在来说,我们每天的营养条件应该是很好的了,每天其实并没有做什么过重的体力劳动,之所以感到累,原因在哪呢,就在于我们过重的思虑。另外,可能许多人都有体会,小时候我们都不喜欢午休,因为没有感到累。但是,长大后,许多人中午不午休便难受得要命,原因何在,便在于思虑的过重。而一旦某种性质的情绪过分突出,我们的身体便会出现不和谐。因此,在这个方面,婴儿所能给我们的启示便是要学会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具体做法便是放下纷纷扰扰的思虑和情绪,学会看淡生活中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我们便不会有烦恼,会拥有更为旺盛和集中的精神去做事,同时也会具有更为沉稳的情绪和心境。自然,我们的事业会更成功,生活也会更快乐。

  其实,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因此所谓向婴儿学习的智慧,实质上是捡起我们本来就已经拥有后来却丢失了的德性,乃是一种向人本性的回归。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