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无求一身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坦然无求一身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的一段话,它的意思是说: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聋;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射雕逐鹿,骑马打猎,使人精神疯狂;金银珠宝,钻石玛瑙,使人犯法悖德。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首先要让民众吃饱肚子,而不是在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东张西望。所以舍弃繁华奢侈,而选取淳厚朴素。
因此,在道家看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来,必须先学会坦荡做人,使自己真正无求一身轻,人生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应该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有所取舍。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认为做人能够坦然无求,变自然能得一身轻松坦荡,从而把自己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在道家的老子看来,就是要人们把各种欲望降低到非常有限的程度。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的生命要靠一定的生存条件来维持,人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生存条件相联系的。正常的欲望是人人都有的,少私寡欲并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反对放纵欲望。老子认为追求物欲、情欲的结果,不仅破坏了原始社会那种天然朴素的社会状态,而且干扰了人们的平静心境。
声色犬马只能使人视觉迟钝、听觉不灵、味觉丧失,终致心神不宁、放荡不安、德行败坏。正常的生活在于“为腹不为目”,只求饱腹,不求享受。人们要力戒过分的感官刺激与发泄,摒弃物欲的诱惑,以确保固有的天真。人的欲望在于人有自身的肉体存在,自然就会产生耳目口腹之欲,就会追求悦耳、悦目、美味、安逸等肉体的感官快乐。而欲望又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无底洞,人们也就因此变得贪得无厌。社会的纷争、个人的烦恼都源于人的不知足。
有利可图,趋之若鹜;权势一去,作鸟兽散。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常常让人们任性自欺而上当受骗,许多人都心甘情愿地跳入陷阱而不自知。许多时候,诱饵愈是诱人,则潜藏的危险就愈大。
一条小鱼问阅历丰富的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味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
“亲爱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一脸艳羡。
“这可就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已经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鲜美,价格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么,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大鱼的判断原则对于人来说,同样适用。一只无意中掉入米缸的老鼠,满目都是白花花的大米,欣喜着不必辛劳出去觅食,却不见缸究竟有多深。吃着存米,做着美梦,眼看着米一天天减少,自己离缸口也越来越远,却总舍不得抽身离去。直到有一天,缸中米已见底,才发现自己想跳也跳不出去了。
声色货利,自古以来,便被奸人运用得得心应手。以声色犬马困住你,让你无暇顾及其他,只知道,此间乐,不思蜀,自己却慢慢沦为别人的傀儡。尤其是在今天,世界日新月异,繁华纷扰的现代都市,能做到坦然无求,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有时候更是一门护身的学问。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