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无言的教育更胜耳提面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无言的教育更胜耳提面命古代有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发展,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而宰相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博览群书,处理政务。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务和书本,你也该好好地教化指点自己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

  确实,言教不如身教,与其耳提面命,不如学习宰相以无言的行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谓不言之教,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又何必一字一句地点明?

  而不言之教,正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做人理念。圣人以不束缚、不歪曲、不干涉的无为态度来为人处事,以自己具体的无为的行动来影响教化人民,清静无为,以德化民,不施酷法,不用苛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于浑厚的淳风之中。

  老子所谓的“行不言之教”,说的就是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推崇道家、善学老子之教的司马迁,在其自序中,便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不言之教的确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却很难做到。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以一首七言绝句,讽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其实,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打趣老子最为诙谐的一个,一语中的。老子既然推崇“不言之教”,为何又洋洋洒洒写了《道德经》呢?关于此,还有一个有趣的记载。

  老子原本为周朝效命,后见周王朝日趋衰败,不可救药,便抽身离去。他骑着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要到西域去,必须经过一个关口,即函谷关,两面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对峙,中间有一条深险波折的羊肠小道。守关的长官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是一个学识渊博、颇有见地之人。这日,他到城头瞭望,见辽阔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方冉冉而来,料定今日必会有圣人到来。果然,没过多久,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风度非凡,细看原来是名重一时的伟大思想家老子。

  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尹喜见他推脱,便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您满腹经纶,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来,恐怕很难走出这个函谷关的。”老子知道无法推脱,便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关令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也可以看出老子著书立说并非为了沽名钓誉。其实“不言之教”更多的是一种做人或者教育的方式,强调耳提面命式的说教,不如无声的行动来得实在。多说无益,道理原本就在事理当中,我们过多的干涉和说教有时反而起到反作用,相比较之下,开头故事中那位聪明的宰相倒是颇得了几分老子不言之教的真意。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一句话包容了最最切实的道理。让无言的真实的生活给人们最有益的教谕,这不比任何人为的刻意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容易让人接受嘛。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