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比言语更可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行为比言语更可靠俗话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要我们看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早在几千年前,孔子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论语·子路》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乡亲们都喜好它,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不可以。”子贡又问:“乡亲们都讨厌它,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不可以。这两种情况都不如乡亲们品德好的人喜好它,品德不好的人讨厌它。”孔子告诉人们与人交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真理和谬误一起去河里洗澡,谬误先上岸,将真理的衣服穿跑了,说自己就是真理。人们都相信它,而真理穿谬误的衣服,无论如何说自己不是谬误,却没人相信!
这就是没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的结果。所以孔子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考察一个人的正确方法,与朋友相交也是如此。如果仅凭他的舌绽莲花,你就把他当做至交好友,这样是很容易判断失误的。比如,有的朋友平日里对你满嘴的甜言蜜语,可实际上他是口蜜腹剑,与你相交完全是为了某种龌龊的目的,大事一了,马上一拍两散。他是“满载而归”,而你——吃了个大大的“黄连”。相反,有的人虽不会说漂亮话,却能为你两肋插刀。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朋友。有一天他对儿子讲,如果有难解决的事情时,可以去找你洛河的李叔帮忙。儿子想了想问父亲为何要找那个不太说话、平时又不苟言笑的李先生,为什么不去找平时与父亲交往颇多的那些人呢?
父亲听完后笑笑说:“别看我自小在社会闯荡,结交的人多如牛毛,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你徐州的刘伯伯,可惜他住得太远怕是不能及时帮忙;一个就是你李叔。其他的不足以托啊。”
儿子纳闷不已,因为他始终不明白为何平时那么多经常来往的“和善”的叔叔伯伯们不是父亲真正的朋友。他的父亲看出儿子的疑虑后就贴在他的耳朵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些朋友,朋友的含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李叔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别人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那位李叔一听,容不得思索,赶紧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朋友的“逃犯”儿子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逃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为你的一个朋友,虽然他平时看起来不见得比别人“和善”。这就是“一个朋友”的选择。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一位不是真朋友那里,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逃犯”说:“孩子,我不是不救你,只是事情太大了,你看我也没有什么门路,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些急于脱身,怕惹祸上身的人是不足以把他作为真的朋友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选择朋友时更要格外注意考察他的行为,而不能仅仅依靠他所说的话就断定对方是否能成为自己的朋友。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