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对朋友先要识对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交对朋友先要识对人“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来孟老夫子不仅是一位不懈地推行仁义的思想家,还是一位识人高手。看他给梁惠王的儿子襄王下的评语:“不像人君。”一语切中要害。
知人知面不知心,自古识人难。古人在鉴识人品的时候,认为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看他内在的品德修养,是一件很难的事。
虽然难,还是要去体味,毕竟识人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在对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决定与其相处的模式以及关系的远近。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谋之有道;而道相同者则引为知己,这些都需要从识人开始。
要想客观地认识一个人,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因为这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考虑,很有可能失之偏颇。
识人不同于相人。识人是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与言论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而相人则是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与体征以判定其一生的吉凶祸福。两者小同而大异。
清朝名臣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举荐了三个人,希望曾国藩能授以官职。当李鸿章带着三人来见曾国藩的时候,他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鸿章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请曾国藩传见三人。曾国藩摆摆头,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才,应予重用。”
李鸿章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
曾国藩笑答:“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身旁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他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不够本分,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才。”
而曾国藩说的这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中国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曾国藩这种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的方法就是识人,而非相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简易有效的识人方法。
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气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气度是好是坏,也如同鉴定东西的品质是好是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谈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只是需要一双慧眼和一点心思。
确实如此,鉴识人,见其气度,即使是从言谈举止有了认识,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讲到这里时,我们不妨引用荀悦《申鉴》中的一段讨论来加以说明。荀悦谈到了气度的反面个性,并进行了精彩的解释,可算是对人正反性格的一个全面而精辟的概括。
“人之性,有山峙渊渟者,患在不通。”一个稳如山岳、太持重的人,做起事来往往不能通达权宜。“严刚贬绝者,患在伤士。”处世太严谨刚烈、除恶务尽的人,往往会因小的漏失而毁了人才。“广大阔荡者,患在无检。”过分宽大的人,遇事又往往不知检点,流于怠惰简慢,马马虎虎。“和顺恭慎者,患在少断。”对人客客气气,内心又特别小心谨慎的人,在紧急状况下,在关键时候,则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端悫清洁者,患在狭隘。”做人方方正正、丝毫不苟取的人,又有拘拘缩缩、施展不开的缺点。“辩通有辞者,患在多言。”有口才的人,则常犯话多的毛病,言多必失。“安舒沉重者,患在后世。”安于现实的人,一定不会乱来,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尊重传统、守礼守常的,又往往会食古不化,死守着古老的教条,于是就难有进步。“勇毅果敢者,患在险害。”所谓有冲劲、有干劲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容易造成危险的祸害。
人无完人,识人要识其本质,还要注意其优点和缺点,既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可从容地与之交往,一举两得。人具有交往的天性,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规避陷阱,游刃有余,而且都想在人生中交到益友,邂逅知己,这一切当从识人开始。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