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世界,心静如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纷繁世界,心静如水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出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品味了太多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人也变得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营营于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营营、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繁杂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显示了一个人的涵养和理智。
如何进入静之境?
我们可参悟佛学大师的智慧,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不必太过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我们常人之间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相差别立现眼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抗日战争时期,梁实秋滞留在四川成都,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可以说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然而,他却将其住所取名为“雅舍”,且一住七年。豁达的心胸和踏实的生活态度,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是为自己“减刑”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先生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在为散文集《雅舍》作序时,梁实秋先生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这些话表达了他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和浮躁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我自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正是这种踏实而不浮躁的生活态度,让困境里的梁实秋先生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当我们处在困窘的处境中,似乎会有更多的渴望,然而,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也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心态平和,不受外界的干扰,那么有可能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
面对世间纷杂的事物,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受到外物的干扰。其实外物都是虚假的,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他告诉人们,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因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而一切形象状态,都是虚幻的。而对于这些外物,即使我们把它追到手,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欲望来。
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心静如水,平静看待世间的计较与得失。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