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利害义,也不因义废利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以利害义,也不因义废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云,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平日较少提及的便是利、命与仁。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时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过他存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利则持谨慎保守的态度,所以在《论语》中很少找到孔子谈论利的内容。
儒家主张将利与义结合起来的义利观。所以他在《论语·里仁》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会坚持一定要怎么做,也不会坚持一定不怎么做;只看怎么合理,便怎么做。适莫,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唯仁义是亲。如果事事以利作为行为准则,那么定会招致怨愤。
在儒家看来,义与利是密切统一的,义中含利,而利中显义,如果简单地将义与利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划分标准,实际上是把义与利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怂恿人们去追求一种虚幻的道德满足感。
古人有“务义”之说,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利义之际,其为别也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夫孰知义之必利,而利之非可以利者乎……‘智莫有大焉’也,务义以远?害而已矣。”义与利是对立的统一,有一定的界限。利与害也是对立的统一,经常相互转化。专意求利,却常常得害;唯有专意遵义而行,才能免除祸害。“出利入害,人用不生。”儒家还认为人离开物质利益就要陷入危险境地,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因此,君子也不可不食人间烟火,有时也要“喻于利”。在这点上,义乌商人的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义乌古称乌伤,此名的由来缘于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颜乌的孝子,虽然出身贫寒,却深知礼义,孝敬长辈。有一年,与颜乌相依为命的父亲病故了,他无钱办丧事,只得独自筑坟安葬父亲。他日里负土堆垒,晚上通宵守坟,一群乌鸦看见这般情景,深为感动,纷纷衔土相助。坟终于筑好了,可是乌鸦的嘴巴也全都啄伤了。从此,这个故事就四处传扬开去,秦始皇时定名为乌伤县,唐时改称义乌。
义乌自古多商,追求利益可以说是商人的基本特征,作为商人,总是以最高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把获得最大的利润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义乌商人也不例外。然而,义乌商人除了重利,同样重义。在生意场上,义乌商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先让进货者赚钱,因为只有等进货人赚到了钱,他才会回过头来继续买你的货,进而让你赚更多的钱,即所谓的“利滚利”。诚信经营,逐利的同时不忘道义,才会有持久的发展。因此,“喻于利”没有错,错的只是争名夺利的手段。
确实如此,儒家所强调的核心思想“内圣外王”,就是要人们注重个人的修养,力求人人皆为尧舜。明代李贽在《与庄纯夫书》中写道:“孝友忠信,损己利人,胜似今世称学道者。”但有时,一味放弃自己应得的“利”,处处宽忍退让,只会助长小人的贪婪。鲁迅先生曾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说,在“义”的前提下追求自己应得的“利”是正常且正当的。
孟子虽然宣扬“舍生取义”,但并没有否认生命的价值,所以说“生亦我所欲也。”而“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背信弃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此意。
宋明理学强调道德的价值,对于生命的价值重视也不多。其实,儒家的义利观中,明明白白地存着一个“珍生”的思想,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从珍视生命的角度阐释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所谓“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人是生物,就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珍视生命,就应该珍视自己的身体,反对一切鄙视身体的观点。利,不可忽视,但生活必须合乎道义才有真正的价值。古人说:“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生活必须体现道义,这样的生才是可贵的;紧要关头,应该舍生取义。林则徐曾以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毅然决然地在义与利之间作出了抉择。
儒家的义利观,告诉我们只有义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利。汉代经学大师孔安国说:“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宋代学者程颐说:“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在人生的大道上,总会遇到许多义与利之间的艰难抉择,但我们或许不知道,生命的旅程中,若能摒弃一己私利,以道义为重,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宋朝丞相文天祥在旁人以“人生如寄”诗句劝降时,濡墨挥笔,写下《浩浩歌》一首,表明其舍生取义的心志。寥寥数言,义与利之间的取舍,跃然纸上。“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乃知世间为长物,唯有真我难灭磨。”
虽然说逐“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连圣人也是赞同的,但是,在追逐“利”的同时也要心怀天下,顾及到他人的利益,这样才更能获得别人广泛的尊敬和认可。
名利不过一场空,存义方能永恒。这是儒家倡言不衰的义利观,直至今日,它给予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无疑仍是深刻的。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