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不必强求一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求同存异,不必强求一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讲究包容和海纳百川,强调要接受彼此的差异化,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因此中华文化之源流才能几千年不断绝。
法国的启蒙者伏尔泰说:“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西方人对尊重个体与尊重自由的呐喊。
佛家大师在谈到佛教传到中国时,曾颇有感慨地说道:中国和佛教始终是和谐的。佛教文化被悠久的中华文化所接纳,并且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佛教。佛教对得起中国,中国也不负佛教,正是两者之间相互的包容造就了这一切。接着,大师说了一句朴实但也振聋发聩的话: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对宗教的信仰,也适用于每个人的为人处世。世事万象,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当这些不同的世界碰撞时,在面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时,需要我们学会求同存异。
有一条蛇,它的头部和尾部都想走在前面,互相争执不下,于是尾巴说:
“头,你总在前面,这样不对,有时候应该让我走在前面。”
头回答说:“我总是走在前面,那是按照早有的规定做的,怎能让你走在前面?”
两者争执不下,尾巴看到头走在前面,就生了气,卷在树上,不让头往前走,它看到头放松的机会,立即离开树木走到前面,最后蛇掉进火坑被烧死了。
这条头尾相争的蛇,因为不知道求同存异的道理,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最终也受到了伤害。
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与人之间也有着众多的差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等的差异,让我们的相处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无所谓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不必强求一致。
弘一法师修的是佛法中的律宗,但他却一直在强调佛法各个宗派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不同的宗派只是不同的道路,但所有的宗派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让人获得真正的智慧,这也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的确,佛法自创立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众多的佛法宗派。虽然各个宗派之间的教义稍有差别,而且修行的方式也大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便是求得觉悟、能够成佛。不仅如此,佛法还一直将各宗派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使得各个宗派之间能够共存,并且共同求得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佛法的各个宗派之间也都有差异,这也体现了自然界差异性存在的客观性。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在客观上便要求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即寻找相互之间相同地方的同时尊重相互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因此,要做到“求同存异”,“尊重”是基础,而且还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开阔。如果能将这一条与取长补短、开诚布公协调运用,那么,不仅双方能表达得更为舒畅,而且还能从中学到不少新东西。
我们要逐渐学会求同存异,保留相同的利益要求,与人相处也要照顾别人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求中间值,使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都得到实现。
如果我们不懂得求同存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在面临差异与分歧的时候会不顾同根生而相煎太急,最终使双方都受到巨大的伤害。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他人相处。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往往是我们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求同存异的前提条件,并且在共同点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与对方进行合作,并且最终取得双赢的局面。面对他人的不同,要学会理解,不信也别排斥,如此,人生的道路也会宽广许多。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