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嗔言碎语随风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嗔言碎语随风去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听说你曾亲见过南泉禅师,是真的吗?”

  赵州禅师回答说:“镇州出产大梦萝卜头。”

  一个学僧问九峰禅师:“听说你亲自参拜过延寿禅师,是真的吗?”

  九峰禅师回答说:“山前的麦子熟了吗?”

  赵州、九峰禅师,英雄所见略同。

  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佛经上说,‘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

  赵州禅师回答说:“我在青州缝了一件青布衣服,有七斤重。”

  又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当身体死亡归于尘土时,有一个东西却永久留下。我知道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留在什么地方呢?”

  赵州禅师回答说:“今天早晨刮风。”

  有学僧问香林远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他回答道:“唉,坐久了,真感到疲劳啊!”

  学僧问憨山禅师:“佛是什么?”

  他回答说:“嘿!我知道怎样打鼓。”

  学僧问睦州禅师:“谁是各位佛祖的老师?”

  他哼起了小调:“叮咚咚咚……”

  学僧又问他:“禅是什么?”

  他合掌念道:“南无阿弥陀佛。”

  但这学僧迷惘地眨着眼睛,不了解他的意思。

  于是睦州禅师大喝道:“你这可怜的孩子,你的恶业从何而来呢?”

  这学僧仍无所悟。

  睦州禅师就说:“我的衣衫穿过多年之后,现在完全旧了,松松地挂在身上的碎片,已吹上天空了。”

  又有一次,一个学僧问睦州禅师:“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说?”

  禅师立刻举起手中的杖子对大家说:“我说这是杖,你们说它是什么?”

  没有人回答。

  于是他再举起手杖问这个学僧:“你不是问我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说吗?”

  一个学僧问洞山良价禅师:“谁是佛?”

  洞山良价禅师随口答道:“麻三斤。”

  佛陀教导弟子,不要妄生“嗔”念,其实就是在面对别人的怨怼和怒骂时不要计较太多,太计较就会平添怨气,那烦恼就会不请自来,那还何谈清静无为?洞山良价禅师的“麻三斤”,便是应世间万相烦恼的不嗔之法宝。

  做人若能淡然处世,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从不予以辩护,其实正是修养的功夫所在。如果别人依然纠缠不清,充耳不闻或指东打西,也是很好的应对之法,这样会使对方的攻击无所适从,最后对方也只能怏怏而退。

  赵朴初居士曾在晚年时写了这样一首著名的《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了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全家老少互勉励,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品读《宽心谣》,如同咀嚼橄榄,词清句畅,寄意深邃。生活中多份宽心而少份浮躁,添些喜悦而消些烦恼,人生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心态也能随之放宽。

  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外界的嗔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一样,任它吹来,任它吹去,不为所动,就会省却很多烦恼,从而拥有一个清静圆满的人生。

  在修禅的道路上深有体会的高僧多以“遇谤不辩”为自己的修行准则之一,即便被冠以恶名,仍能泰然自若,不加辩驳。于修行者来说,不妄语、不多嘴,自会令修行更进一步,即便遭人非议,但清者自清,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是不可能被掩盖的,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人格好坏立见,何必在意别人的背后私语。所以,对待毁谤的态度,应是一面深省自己,一面保持沉默。深省的目的是看清自己的实力和本质;保持沉默、不去辩白,是对自己人格的信任。这种处世态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面对毁谤或者他人的嗔言碎语时,我们有时很容易产生嗔怒。昭引和尚云游各地,被大家认做是一个行脚僧时,有信徒来请示:“发脾气要如何改呢?”“脾气皆由嗔心而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你把脾气和嗔心给我好吗?”

  嗔怒的锋刃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它既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嗔,这把双刃剑,剑锋所向,最终归结于我们自身。一个人如果能够每时每刻都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世间的人与事,让他人的嗔言碎语随风而去,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中就会除却很多烦恼,就能够时时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人与人的言语交锋里,“麻三斤”这样的回答或许才是最好的回答。上面这段看似驴唇不对马嘴的几次问答,其实是几位禅师在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些话不必说得明确,佛在心中,用语言是无法阐述清楚的,要看修行者的真心如何,只有不断反省,不断领悟,答案才在修行者的心中。

  其实,“佛”就好比一个人的品质,别人不断地对这人的品格质疑,这人答什么都是有主观因素的,在别人看来都是辩驳,但如果这人什么都不说,或者说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让别人自己去猜测。那么,时间一久,这人的人格就会被世人慢慢看清,他是好是坏也就不必多加解释了。

  毁谤是打倒不了一个人的,除非自己本身没有实力。面对毁谤的方法是不去辩白,对是非则默摈之。

  面对他人的嗔言碎语,就请放宽心,让它随风而去吧。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