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仁德能服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唯仁德能服众唯仁德能服众,这已成为一条不容置疑的至理名言。孔子曾说道: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里的“共”即“拱”。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他认为一个大家的风范应当像天空中的北斗星一样,它不因季节和时令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孔子觉得一个政治家应当有自己的信念、气节,不会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尤其是那些贤良之臣,多半身上有这种气度。
汉武帝晚年时,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当时,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遭株连被关在狱中。丙吉在参与审理此案时,心知太子蒙冤,他几次为此陈情,都被武帝呵斥。他于是在狱中挑选了一个女囚负责抚养皇曾孙,自己也对其多加照顾。
丙吉的朋友生怕他为此遭祸,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丙吉却坚定地说:“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不念仁德。皇曾孙只是个孩子,他有什么罪?我这是看到不忍心才有的平常之举,纵使惹上祸患,我也顾不得了。”
后来武帝生病卧床,听到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长安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赶到皇曾孙所在的牢狱,丙吉却不放使臣进入,他气愤道:“无辜者尚不致死,何况皇上的曾孙呢?我不会让人们这样做的。”使臣劝他何苦自寻死路。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决然说:“我非无智之人,这样做只为保全皇上的名声和皇曾孙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错就无法挽回了。”使臣回报汉武帝,汉武帝长久无声,后长叹说:“这也许是天意吧。”他没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因此对处理卫太子事件有了不少悔意。他下诏大赦天下。多年之后皇曾孙刘询当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绝口不提先前他对宣帝的恩德。知晓此情的家人曾问他为何不说,丙吉微微一笑,叹息说:“身为臣子,本该如此,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此等心思,我向来绝不虑之。”
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神爵三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崇尚宽大,性喜辞让,有人获罪或失职,只要不是大的过失,他只是让人休假了事,从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查办属官,不该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纠缠不休,亲力亲为,我认为是羞耻的事。何况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
丙吉性情温和,从不显智耀能,不知情者以为他软弱好欺,并无真才实学,他也从不放在心上,且不因此改变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有人群殴,许多人死伤在地,丙吉问也不问,只顾前行。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细察看,很是关心。他的属官大惑不解,以为他不识大体,丙吉解释说:“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确保境内平安,那是地方长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亲自管理?现在正是初春,牛口喘粗气,当为气节失调,如此百姓生计必定会受到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事,我怎能漠视不理?看似小事,其实是大事,身为宰相,只有抓住要领,才能不失其职。”
丙吉的属官恍然大悟,深为叹服。那些误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已,暗自责备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这个故事可谓发人深省。可见,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来说,德行是多么重要。孔子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很高,他把德行与修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知道一个普通人没有德行的话,他能祸害的仅仅是少部分人;而如果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也没有好的德行,那么他的危害就大了,这一点也和古人常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是一个意思。
所谓“为政以德”,为官亦是如此,儒家所提倡的处世哲学,尤其是它的为官处世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者来说,很是有着借鉴意义。处在一个领导管理者位置上,只有明白以德服人的道理,才算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才能如古人所说,“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