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掌大局为要,不必事事躬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统掌大局为要,不必事事躬亲中国自古就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其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中“在其位,谋其政”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最重要的原则,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深谙此道。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孟子答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说,要人做背着泰山以超越北海的事情,如果他回答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但是让他为长者折一段树枝,他如果说不能,那就是有这个能力而不去做了。
如果我们对孟子的这个比喻进行进一步阐释的话,就会发现,孟子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当然做不到“挟泰山以超北海”,但是如果集中天下人的力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里孟子是暗示齐宣王,你有施行仁政的权力和能力,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不肯做而已。正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也。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运筹帷幄,统掌大局,而不是事必躬亲。
三国时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身居丞相之位,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一直坚持事必躬亲,处理政务通宵达旦,极度辛劳,以致身体日渐消瘦。虽然诸葛亮乃旷世之才,可他的事必躬亲,已经超出主管政事的权限。长此以往,健康不仅受损,办事效率也会降低。这时,蜀国主簿杨颙“以家论国”,诚心劝谏诸葛亮,“处理政务有一定制度,上下不能超越权限而相互侵犯”。
杨颙是如此劝谏诸葛亮的,他说:“一家中主人负责持家,男仆负责种地,女仆负责做饭,鸡负责报晓,狗专门吠叫防盗,牛的任务是驮运货物,马专门在出远门时使用。只要职责明确,主人的需求也就可以满足了。可是突然有一天,主人要自己包揽所有家务,不再分派任务给其他人。于是,主人耗时耗力,弄得身疲力乏。究其原因,是他丢掉了当家做主的规矩。”诸葛亮听后,觉得非常有理,放权于别人,并不失为政之道理。因此他欣然采纳了杨颙的建议。
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出效率,出成绩!不在其位,可以不谋其政。相反,如果一旦身在其位,就必须善用其权,该做的,必须做到,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否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有害而无利也。
所以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为官者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明君也好,清官也好,为民办实事的县长、局长也好,或者是各个企业的领导也好,既然有了一个足以施展抱负的位子,那么就应该在位子上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如果一个人能像儒家所倡导的那样,在其位而善用其权,在复杂的竞争中,能适时放权,收敛自己的锋芒,本分行事与适时突破相结合,那么他就能在自己的生存圈子里游刃有余,且不会成为庸人,虚度一生。
但对于旁观者来说,虽然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应该在私下里议长论短,致使在职者无法开展工作。毕竟当自己不十分了解一个职位的责任与权利时,是没有理由妄加指责的。与此同时,一个人担任了某个职位,就必须要不断学习,以便自己能够胜任。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