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名心褪尽时,悠然见南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名心褪尽时,悠然见南山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将自己的知识技巧作为斗争的工具,最终为名所困。

  人最高的道德,就是把这个“名心”抹平。就像庄子所讲的,“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心去掉了,一任时人牛马呼。

  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达到一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他们为什么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呢?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名心的驱使。

  一只芦花鸡总是丢蛋,女主人每天都要四下寻找。后来,邻居告诉她一个方法:这鸡丢蛋丢野了,放个“引蛋”,它就不会乱跑了。于是主人把芦花鸡放进草筐的时候,在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果然,芦花鸡不到处乱跑了。后来,主人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奔着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芦花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再后来,主人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土豆已经干瘪得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都习惯性地奔赴一个既定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而这个土豆便是让人无法轻易描绘出的“名心”。

  争名逐利,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懂得人生。道家看来,人心就是名心,当名心褪尽,人之私欲不存,天理凸显,道心始生。

  当名心褪尽,道心自然而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于乡野之间,洋洋洒洒地留下众多千古流传的佳作。崇尚自然,是陶渊明道心的核心,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在看待生命问题上,他任性洒脱,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道心的滋生,使他吟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感叹。他向往桃花源似的生活,在《劝农》一诗中他以“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表达了对上古之时人民淳朴、以真性生活的向往。他之所以弃儒入道,在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作出了最好的解释。

  陶渊明的境界让人心生向往。确实,现代人久在樊笼里,追逐名利之心日盛,甚至不少人在利益的追逐中尔虞我诈,原本纯净的心在红尘俗世中日渐蒙尘。

  其实,一旦我们回归到世道本真上来,就会发现,人世的繁华与争斗其实都是负累,也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所在。钩心斗角、追名逐利,不如宁静淡泊,抱朴守真,谨守着文人最单纯的本分,所谓褪尽名心道心生,我们也可以如陶渊明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