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不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并重,是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为人处世境界。但是世人往往在文或者质上有所偏颇,因此真正能做到两者兼有的并不多。孔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现实的问题,所以他才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即中庸之道,指的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和狂狷之人相处。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这两种人言行举止上并不符合礼的要求,真性情的流露。所谓狂狷者本不合乎中,一偏于积极,一偏于消极,他们都有一种好处,即是能表现他们的个性,能率真不虚假也。虽然并不完全从仁心出发,表现的却是完整的纯粹的性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立登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轲常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这两首诗原本语言有些粗鄙,但是却依然值得欣赏,就在于他们情之真切。

  相对地,孔子又说道:乡愿,德之贼也。后来的孟子也说过相似的话: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乡愿其实就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内在道德败坏,但是表面上却是彬彬有礼,八面玲珑,世故圆滑,满口仁、义、礼、智、信。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在服丧期间为表孝道不肯用银镶杯箸吃饭,后来换了象牙的,仍然不肯用,直至换了双白颜色竹筷子才算罢休。看似一个至孝之人,不敢丝毫违礼,文章却接着写了一个细节: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到嘴里。伪君子的形象跃然纸出。

  正是出于对伪君子的憎恶,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之前孔子还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他对于巧言令色之徒是深恶痛绝。“鲜矣仁”和“德之贼”正是一个意思,都是质之不行。刘基在《卖柑者言》中就讽刺了这样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礼原本是出于真心,只是为那份心穿上一件合身而得体的衣裳而已,现在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花哨的衣裳来掩盖内心的不足,喧宾夺主。

  孔子的人生态度也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外面的风吹雨打都可看做是过眼云烟。礼也是如此:“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孔子看来,心中之礼比外在的礼更重要。

  奢华容易让人迷失礼原来的意义;丧事与其做到形式上的和易周备,不如人内心的哀伤。正是礼可简约,但心情不可淡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写道: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对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阮籍等人的言行举止看起来不合礼法,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情在流露。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曹操和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做宝贝,比曹操、司马懿要迂执得多。

  这里曹操便成了孔子所说的乡愿,看似在维护伦理道统,其实他的心中并无这些道义在,伦理只是他的政治手段而已。既然伦理被不信伦理的人所利用,真心信伦理的阮籍等人便反其道而行之,如阮籍闻母丧,貌似镇定自若,与情理不通,却吐血数升,表其真情。他的行为表面上就是孔子所说的狷——偏于消极,当为而不为。若在正常的年代,他们完全可以做文质彬彬的君子,但是在司马氏实行白色恐怖的年代,真心信礼教的人却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足于心。

  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对于孔子而言,文与质都是他所欲;二者不可兼得,宁取狂狷不取乡愿也。

  孔子的这段话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醒示作用。做人不论方圆,切不可学成乡愿那样的人,毫无原则,道貌岸然、内心腐败的人是最让人们痛恨的。所以生活当中,我们不仅自己一定不要有类似的行为,也要注意远离这样的人。所谓和而不流,也就是这个道理。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