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何须挂心死后之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何须挂心死后之事世人总是在关心自己死后的事,那么,佛陀又是怎样解释佛死后去的地方的呢?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

  这时,佛陀训斥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佛陀吹灭了蜡烛,问:“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了,他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生前事且做不完,死后事又何须你我挂心,况且佛陀对死也都不置可否,又何必执著于对死的探索。所以,不要过于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只是在做无用功。死亡自然会来,死亡之后是什么不是我们的头脑能确知的。生生死死,由他去吧。

  既然人生的意义在活着时彰显,那么安心地活在天地之间,等待死亡那一刻的升华吧。不要总执著于死后如何升天,往哪里去,那都是虚无缥缈、无踪可觅的乌有,最好趁生命还在之时,呼吸之间多为他人也多为自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死亡后就不可能再复生,如果随便地浪费宝贵的生命,那就是对生命的亵渎。在死神召唤之前,还是竭尽我们的心力让生命燃烧起来,发光发热吧!

  向死而生,死如再生。死亡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既然抗拒和不安不能避免死亡,那么何不怀着希望与安心迎接死亡?

  对我们而言,肉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天意。若将之视为生命的终点站,之后一切将归于零,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虚无绝望而无视生命真正的美好与灿烂,就失去了有盼望的生命意义。

  芸芸众生的绝望在于,一个人死了,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在禅的观念里,这是很不正确的“断见”。

  死亡是生命的升华,面向死亡而生存,是一种超然旷达的生命观。乐天禅师就是一位淡看生死者。

  乐天禅师一百多岁时身体还特别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无损,总是红光满面,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有位生命学专家想从禅师这里得到长寿的秘籍,就专门来寻访乐天禅师。第一次寻访时,乐天禅师说:“没有什么秘诀,连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何如此长寿的。”

  几年过后,专家再次拜访乐天禅师。乐天禅师说:“我知道为什么了,但是,天机不可泄露。”

  又是几年过去了,乐天禅师的身体依然强健,一点儿也看不出老。

  生命学专家再次来拜访,他对乐天禅师说,他对生命的探讨,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

  这次,老禅师终于说出了他的长寿之道,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六十来岁就盼着圆寂,视圆寂为佛家的最高境界、最大快乐。可是,我的修行一直不够,一直未能实现早日圆寂的最大夙愿。这,也许就是你要探讨的长寿的奥秘吧!”

  生命的奥秘在哪里呢?在于向死而生,获得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这种心态让老禅师早早卸下了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中,活在无所谓终点、起点的极大静穆中。

  真正的禅者不是逃避或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而是勇敢直面,向死而生。将死亡看做生命的归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得道高禅看来,尘世的肉体生命在死亡那一刻,正是落叶归根,像来年化为春泥的落花一样。丹麦的齐克果认为:“死亡绝不是一切的终结,永生才是一切。”

  在佛经里也有对死亡颇为相似的观点。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而不是结束。死亡如搬家,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远广深的家。如同佛法《出曜经》上所说“鹿扫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信哉!

  生死随缘,因为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向死而生,死如再生,面对生死,我们不如都泰然接受,好好把握当下的生命。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