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解脱在当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烦恼即菩提,解脱在当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认为世间万象其实都是空。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佛经中所说的“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消极认为的一无所有,而是包含了极其深刻的意义。一方面,“空”是指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因此,要求我们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而另一方面,“空”也是“不空”,因为佛法讲究普度众生,因此,它是一份救世的事业。其实,佛法中的“空”的意义便在于让我们以无我的精神去从事世间的种种事业。因此,在佛教看来,“出世”也是“入世”,两者有相通之处,而非矛盾。
所谓烦恼即菩提,解脱之道就在我们的尘世中,出世与入世本无差别。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就像苏轼的诗句所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其实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佛法中的“空”是“无我”的意思。什么是“无我”?梵文为anatman,不是我,或者没有我的意思,即译作非我,或无我。
完全的无我,在表面,似是消极的行为;于实际,却是积极的做法。
弘一法师的“无我”,不是否定我的存在和我的价值。这便是他对“空”的理解,而他对“不空”的理解则更是精辟而独特,他认为“不空”在于努力作救世之事业。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师再次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在他看来,佛教总觉得是一种引导人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他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站在了抗日这一边。他甚至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一面庆幸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人生的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烦恼之中是因为不能理解佛家之“无我”,总是在追求为“我”或为“我所有”。但佛是一位充满了慈悲、智慧的觉者,是一个无我和清静无为的人。“无我”,就是断除尘世间一切烦恼,舍弃一切不该追逐的东西。在这种“无我”的境界下,你的奉献会让你感到自然并且身心愉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弼对此解释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的确如此,人要真正认识自我,诚非易事。现代人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免会为生存的竞争、为名利的竞争,等等,如果人能够明白佛家“无我”的观念,就不会被物欲等现象利益所系缚,不会为物所役。
石屋禅师偈子有云:“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过去,现在,将来,看起来这三者关系密切,统统都需要我们关心。细细琢磨,这种关心是毫无意义的。枝头的梅子没成熟时,我们做什么能使它由青变绿?窗下的栀子没有花苞,我们又能做什么才能使其花满枝头?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人应当做自我的主人翁,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那么,人就必须破除欲望对自己身心的系缚,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钱财等一切物质的东西,对于人而言,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对于钱财的明智做法是,取之社会,亦当还之于社会。如果能有如此境界,人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
要做到入世与出世须臾不离,无我法,即无畏、牺牲、奉献,因为“无我”,在我们奉献的时候,自然感到自然、身心安乐。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