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便是人生无为的境界。但是面对世间道德的日益沦丧,老子发出一声叹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自古以来,圣贤总在唏嘘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中西方皆如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歌集》中叹息:“父辈较之祖辈已经不如,又生出我们这不肖一族,而下一代注定更加恶毒。”对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叹。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天下也就自然是太平无事的天下了。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自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无论老子,还是孔子,圣人们无非是希望人们保留本性中最本真最天然的东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虚,那么顺其自然的世界自会十分和谐。
所以,在道家看来,适当的文饰美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优点、弱化缺点,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所谓文过饰非就是这个道理。而道家智慧认为最高的文饰其实就是维系本色,也就是返璞归真,就像化妆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一样。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正是道家所提倡的极高的做人境界。
事实上,人心原本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真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狡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感叹“今不如昔”。《旧唐书》中却记载了一幕让后人向往的社会景象。
唐朝时,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焦急。这时,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这就是路不拾遗的故事。这则成语将我们带回了古时候民风淳朴、人心本真纯善的时光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象征了社会的高度与人心的纯净,英语中有几乎与路不拾遗同样的谚语,有人说这是中西方历史的巧合,也有人考证这一思想是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时带到西方去的。但不论如何,这些旧事却都告诉人们留驻本真自我的世界总是那么让人向往。事实上,世风日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抛弃了天真的自我,而代之以世故心肠。
古代贤人都推崇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以之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君道的精神,尧、舜都是内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时代愈后,愈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诛手段,这便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弈,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了。宋代大儒邵康节微言大义,两句诗评古论今:“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就像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里所说的:“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块给他耕作的土地,否则他绝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些什么,他能结什么,而这都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先秦时期,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们叫他寿陵少年。
这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曳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就是“邯郸学步”成语的来历,记载在《庄子·秋水》篇里,它所讲述的道理乃是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很多人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过着模仿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一味模仿别人,扭曲自己的本来面目,最终会失掉自己。在道家先贤看来,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人们自己身上,一个人若能以本色示人,焕发本真个性,活出自己便是最美的。
老子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已达至境,仿佛一位大宗师看透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天地之道运用于处世之中,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然而,时代变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离了天然本色,丢掉了本真的自我,故对于老子的告诫不以为然。我们听着圣人的慨叹,也只能体会其中一二。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狡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确实,人心原本都是无染尘埃的,个性天然,本色示人才是人生活泼泼的美。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