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易经的智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蛊卦第十八——革清弊政
(巽下艮上)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 蛊卦象征救弊治乱,始即亨通顺利,宜涉越大河,(当以)甲前三日,甲后三日(为宜)。
◎《彖》解释道:蛊乱,由于上下刚柔不交,柔顺而又遇阻,就形成了蛊乱。除弊治乱,至为亨通,意味着天下大治。利于涉越大河,说明治蛊要勇往直前,有所作为。预先深虑救弊治乱前的事状,详为辨析,引为鉴戒;再推求治乱后必将出现的事态,制定措施,谨慎治理,说明旧的告终,于是新的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象》解释道:山下吹来大风,象征整治蛊乱;君子因此振奋民众精神,培养道德风尚。
【智慧解读】
这个卦是异卦(巽下艮上)相叠,与随卦互为综卦。蛊本意为事,引申为多事、混乱。器皿久不用而生虫称“蛊”,喻天下久安而因循、腐败,必须革新创造,治理整顿,挽救危机,重振事业。运气处于不佳状态,或因外界条件,或因个人因素所致。唯有谨慎分析原因,找出弊端,坚决大胆,不惜冒险,战胜阻力。这时一要头脑冷静,二要向高明的人请教,才能创造业绩。诸多不利困扰着自己,不宜继续走老路。应全面分析事情的动向,当机立断,另外找寻出路。
【要诀】冷静分析,革除弊病。
【例解】
清初的税收按照人头来收税,所以又叫人头税。但由于连年战乱,贫苦农民交不起税,只有隐瞒人口或逃亡在外。这就造成了大量流民,使社会不稳定,并影响国家税收。雍正帝即位后,经过冷静地分析,他把“人头税”归入田赋“土地税”,两税合一征收。为了慎重,雍正帝把这个奏折交给户部讨论,户部同意。雍正帝颁旨,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在全国实行。这样,有田就交税,没田就不用交税了。这对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他们不用再去逃亡躲税了。他们可以老老实实地种地,国家自然增加了税收。同时,减少了流民,使社会安定了。雍正能够多方咨询、冷静分析,因此最终成功地革除了弊政。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 初六,匡正父亲的过失,有这样的儿子,(则父亲)没有灾祸,虽有危险,最终得吉。
◎《象》解释道:解决父辈留下的弊病,意在继承先父之志。
【智慧解读】
“初六”以柔爻处于卑位,上承“九二”、“九三”之阳,阴之承阳,犹如子之承父,在这种意义上,“初六”正是处于“子”的地位。蛊害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积久而成,往往要经过一个世代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上代人造成的弊端,往往要到下一代人才能得到矫正。所以本卦谈治弊常以父子为喻,本爻则以父与儿子为喻。
【要诀】改革创新,不因循守旧。
【例解】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水灾。尧就让鲧去治理,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治水成功。
▲夏禹王像
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鲧之子。因禹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
▲雍正帝临辟雍讲学图 清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 九二,匡正母亲的过失,情势难行时不可固执守正。
◎《象》解释道:解决母亲的弊病,应该掌握刚柔适中的原则。
【智慧解读】
“九二”为阳爻在下,相应的“六五”为阴爻在上,这大概就是母子之象,“九二”以刚爻处于柔位,又居于巽体中位,是能够得刚柔之中的。“九二”内刚健而外柔顺,具有“干母之蛊”的坚定魄力和灵活策略,是刚柔相济的难得之才。本爻侧重于掌握治弊的适当策略,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要诀】刚柔适中,清除弊端。
【例解】
清朝乾隆皇帝是和珅的大靠山,因此他才可以横行无忌。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皇帝为了避免和珅生事,解除了和珅与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命他们昼夜在大内守灵,不许出入,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接着又查抄和珅的家,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并通报各省督抚,讨论定罪。和珅老奸巨猾,但嘉庆在短短15天内,就把一个被先帝恩宠几十年的“二皇帝”收拾得干净利落。除掉和珅后,嘉庆马上收兵,除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受到处罚外,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的或给和珅送过贿赂的都没有追究。嘉庆果断灵活的处理方式,最终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 九三,匡正父亲的过失,虽多少有些后悔,(但却)无大过。
◎《象》解释道:根除父亲的弊病,终究不会有过失。
【智慧解读】
“九三”以刚爻居于阳位(第三爻),未免过于刚猛。“九三”居于巽体,这就意味着其在治蛊过猛而失当时,能够适度地退让,调整其策略。因此,虽然出了些偏差,有些小小之悔,归根到底是没有大过失的,不必畏缩不前、丧失锐气。
【要诀】适时调整,方为正道。
【例解】
清朝康熙皇帝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但他晚年体弱多病,对朝政稍有松懈,因此国家积弊甚多。雍正帝即位之前,久居亲王之位,深知前朝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情况,对康熙晚年弊政知之甚详。他即位刚一个月,便下令全面清查钱粮,又进一步整顿吏治,先后颁改十一道谕旨,反复强调“国家首重吏治”、“吏治不清,民何由安”等观点。还整顿旗务,发展生产,最终使得清朝的国力大为增强,国库也极为充实。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译 六四,宽容父亲的过错,前往会感到羞辱。
◎《象》解释道:宽容父亲的过错,长此以往,必然不得治弊之道。
【智慧解读】
“六四”恰恰相反,本来就是阴柔之爻,又处于阴位,而且居于艮止之体柔者懦,止者怠,既懦弱又懈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治弊的材料,只会姑息宽容、敷衍了事。所谓“投鼠忌器”,不敢下手,这就叫“裕父之蛊”。“裕”就是“宽裕”的意思,采取能拖就拖、得过且过的态度。“六四”就是这种胆小怕事、难当大责的典范。
【要诀】姑息宽容,后患无穷。
【例解】
东郭先生经常用一个口袋装着他喜爱的书行路。有一次,他碰到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逃到他这里,请求他救一命。东郭先生出于对狼的怜悯之心,就用口袋把狼装了起来。猎人找不到狼,就只好作罢走了。之后,东郭先生将狼放了出来,谁知这只狼说:“我现在饿了,不吃点东西就会饿死,你既然救了我,那么救人就救到底,干脆让我把你吃了吧。”东郭先生听后非常后悔,正好这时一位农夫路过,二人就使计将狼打死了。这件事说明对待坏人不能姑息宽容,否则会后患无穷。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 六五,匡正父亲的过失,备受称誉。
◎《象》解释道:匡正父亲的弊乱而受称誉,说明六五能用美德来继承先业。
【智慧解读】
“六五”在“九二”爻中可以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则是治蛊的主体,这并不奇怪。“六五”是以道德的力量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事业,而不是承袭前人之弊端,这正是最值得称誉的地方。所以《象传》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要诀】以德化人,功在千秋。
【例解】
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他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他自知理亏,大肆屠杀不服从的大臣,将他们的家属流放到边疆,使得士人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人人只图自保,不敢为国效命,反而一帮小人和太监得到了重用。明成祖死后,继位的仁宗、宣宗二帝,一改永乐朝苛刻的政策,尊重知识分子,重用文人,使得士人乐于为明王朝效命,国家也从恐怖政策中恢复过来,最终促使了“仁宣之治”的出现。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译 上九,不为王侯的事业,高尚自守其事。
◎《象》解释道:不为王侯的事业,说明“上九”的高洁志向值得效法。
【智慧解读】
本卦之终的“上九”爻,谈的就是治弊完成之后的行为原则。在某种事业完成的最后阶段,功劳卓著、众口交誉的人往往会经营自己的权势地位,产生称王称侯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看得很高尚的行为是功成身退,超然地退出名利之争,而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因为除弊治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志不在建立私人的“王侯事业”。如果借此以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必然是治蛊未成,反被名利权势蛊惑,不仅身受其害,而又蛊害社会。
【要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例解】
范蠡是春秋时期宛人,任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马,想对越国开战。越王勾践听说后就想先发制人,大臣范蠡进谏说不要首先发兵。勾践不听,下令攻打吴国,结果大败,勾践被俘。勾践后悔莫及,范蠡启发勾践,用卑谦之辞,请求吴国退兵。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范蠡、文种的全力辅佐下,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使越国强大了起来。当吴国因与齐、晋连年打仗,元气大伤,加上荒年,军无粮饷时越国大举进攻吴国,吴军大败。吴国灭亡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然而范蠡却明哲保身,辞官不受,选择了浪迹天涯,最终保全了自己。 易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