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心理学一本通

记忆的发展

心理学一本通 邢群麟 13261 2021-04-06 02:2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心理学一本通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记忆的发展如果你读到一个句子的结尾时已经不记得开头是什么,那么所有的句子都会失去意义。非但如此,我们还得记住句子中词语的意思。阅读无疑需仰仗记忆,而且几乎人类所有的官能和知觉都要依赖记忆才得以进行。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我们每天都会说话,记忆在其中意味着两件互相关联的事物:把信息存储起来并能够检索到这些信息。但是,正如心理学家托尔文(1927年~)所指出的那样,你并不总是能找到某个你知道你有的东西。有一则不幸蜈蚣的寓言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个科学家请蜈蚣解释它何以有那么多条腿却能走得那么优雅。蜈蚣试图解释每一条腿的走法,但却说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走的。最后,蜈蚣绝望了,糊涂了,它的腿胡乱缠起来,打成了节,那情形非常可怕。尽管蜈蚣清楚地知道该怎样行走,或者说它对怎样行走有内隐知识,但它不能把这些知识外显出来,也就是说,它不能对别人说明这些知识。

  婴儿的记忆类似蜈蚣关于行走的知识:是内隐的而非外显的。婴儿不会有意识地检索并用语言表达信息。从定义上说,还没有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不会用语言表述任何事情。这给研究婴儿发展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正如我们在下文看到的那样,依然会有很多巧妙的办法可以考察内隐型的婴儿记忆。

  成年人的记忆也有内隐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学会用语言表达这些知识,而是对有些记忆来说,没有可以表达它们的语言。举个骑自行车的例子,别人告诉你怎么骑并不能让你学会骑车,而你也不能把自己刚学会的骑车知识传授给别人。归根结底,骑自行车的知识内隐于你的身体,而不能外显出来。

  记忆的类别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贮存方式主要有3种:感觉记忆、短期记忆(也称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指刺激物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我们不注意,或者在刺激物消失后,这种记忆都能发生。也有研究人员称这种记忆为回声。

  当你注意某种刺激物时,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某刺激物时,该刺激物就进入了你的短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我们在任何特定时间都能立即意识到的记忆。在短暂时间内记住某事物对思考和理解来说都很必要,这就是短期记忆为什么也被称为工作记忆的原因。像前面所说,理解这句话要求你在读到句子末尾的时候还能记住句子开头,这就有赖工作记忆发挥作用了。短期记忆非常有限:它只能持续数秒(通常不超过20秒),且成年人所记项目不超过7个。

  “这条蜥蜴叫做阿道费斯。”假使这个句子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你拼命想记住这个句子,你就会反复读这个句子。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复述。或者,你会在心里把这条蜥蜴和某个叫阿道费斯的人联系起来,我们称这个过程为阐释。或者你会通过其他赋予句子意义的方式记住句子,即把这句话和你已经掌握的其他信息项目组织起来。复述、阐释和组织,是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最重要的3种策略。心理学家用编码一词来描述人们如何加工信息使之成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长期记忆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相对持久的知识。它既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包括对别人和事物的认识,代表着我们人生经历所引起的对事物相对持久或长期的印象。其中有些知识是外显的,即我们可以用语言对它进行表述。而有些知识则是内隐的,即我们不能把它用语言表述出来。内隐记忆也被称为非陈述性记忆,这是因为内隐记忆不能用语言进行表达,例如,走路、系鞋带就不可言传。外显记忆有两种类型,二者似乎对应着大脑的不同部位。语义记忆由抽象知识组成,譬如在学校学到的加法、减法都属此列。情景记忆则是个人经验的集合。

  我们是谁?长期记忆对于这一点的确认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有的技巧、习惯、能力和自己的身份,全都存在于长期记忆中。丧失记忆的病人,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终可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的能力都没有。

  幼儿的记忆

  因为年幼的儿童不能用语言描述他们的记忆,所以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些方案,以考察周围事物如何影响幼儿以及幼儿都记住了什么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测量方法是定位反应。人的定位反应类似打瞌睡的狗。狗似乎睡着了,但一听到它感兴趣的声音(路过的汽车或鸟),狗的耳朵就会抽动起来。定位反应能够使动物明白刺激源是什么并对其做出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定位反应是使动物确定方向的一种反应。人在受到新的刺激物刺激时也会产生定向反应。尽管我们的耳朵不能直竖起来,但我们身上还是会产生其他变化:我们的心跳慢下来了、瞳孔放大了、皮肤也因为排汗的微量增多而更富传导性。这些变化虽然微弱,但都可以用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婴儿也有定位反应。新的刺激会引起婴儿心跳速度改变,这种改变是可以测量的,刺激还可能使婴儿的身体动起来,如婴儿可能会转动自己的脑袋。当刺激物不再新奇时,换句话说,当婴儿已经学会并记住刺激物时,定向反应将不再发生,这一事实对研究婴儿记忆的心理学家来说非常有意义。

  有一项实验是对出生不到24小时的婴儿说一个词。开始时,婴儿每次听到这个词都会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但过了一会,婴儿就不转头了——他们已经习惯(适应)了这个词,对这个词不再感到新鲜了。但第二天实验者又对婴儿说这个词时,婴儿会再次把头转向词的方向。但是,比起那些同样年龄但从来没听过这个词的婴儿,他们这一次的适应要快得多。这证明新生婴儿是可以学习并记忆的。

  模仿

  婴儿的模仿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记忆的方法。人们认为,如果婴儿模仿某个动作,这就表明婴儿能记住这个动作。在很多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婴儿床前弯下腰,他们对着婴儿撅嘴、吐舌头、眨眼睛。有研究人员报告说,刚出生不到1个小时的婴儿就有对撅嘴、吐舌头、眨眼睛做出反应的。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在这些关于新生儿模仿的研究中,婴儿是否真的在模仿,是否有可能仅仅是实验者离婴儿太近而引起婴儿反射(机械)式的吐舌头、撅嘴等行为。这一想法为以下事实所证实:新生儿并不能对更复杂的行为做出回应,当实验者离开时,新生儿也不再模仿,但9~12个月的婴儿在实验者离开时仍然会继续模仿。皮亚杰认为,后者的模仿清楚地说明,婴儿能够记忆,或者说婴儿能够以心智表征事物。

  控制行为

  稍微大一些的婴儿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因而我们就能对这些行为进行研究。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皮亚杰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儿子当时还是婴儿,他的婴儿床上悬着一个风铃,皮亚杰拿出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儿子的脚趾上,一头系在风铃上,儿子的脚一动,风铃就动起来。皮亚杰解释说,婴儿刚开始动脚不过是一般性的动作,与风铃无关,但婴儿很快就发现脚动和风铃动之间的关系,于是婴儿开始兴致勃勃地踢脚,让风铃也动起来。

  现在假设你想检测一只猴子的记忆,你会怎样检测呢?猴子和幼婴都没有语言能力,他们适用同样的检测程序吗?研究表明该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检测猴子记忆最常用的方法被称为“延宕不匹配样本程序”。实验者先拿某个样本物体(如一个小盒子)给幼猴(或人类的婴儿)看,他们要是抓盒子就给予奖励。然后,实验者拿走盒子,过一会再把盒子跟另外一个新物体(如泰迪熊)一起拿给幼猴看,只有幼猴去抓新物体时才能得到奖励。实验者继续进行实验,拿很多不同的新物体跟原先的样本物体一起给幼猴看。幼猴去抓新的物体而不是原先的物体时才能得到奖励。

  延宕不匹配样本任务并不容易完成。要完成该任务,幼猴至少得具备3种能力:发现并记住规则(总是新物体得到奖励)、为辨认出新物体而记住总是能看到的那个物体、能有意识地伸手去抓物体。通常,幼猴至少要4个月大才能掌握这3种能力。人类的婴儿比猿猴的发展速度更慢些,不到1岁的婴儿几乎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1岁大的人类婴儿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掌握这些能力。

  A非B

  A非B实验给我们指出了婴儿产生短期记忆的年龄。假如你拿一个物体(比如一个指环)给成年人看,然后把指环藏在一个枕头(枕头A)下面,成年人一直观看着你的动作,对他来说伸手找到指环一点也不困难,但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就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假设你已经把指环藏到了枕头A下面,你又把它从枕头A下面拿出来,塞到它旁边的另一个枕头(枕头B)下面,这次成年人和婴儿都看着你的动作。成年人立即伸手去枕头B下面找到指环,而婴儿即使看到同样的事件发生过程,却向枕头A而不是B伸出手去(这个实验因此而得名)。婴儿到8个月左右大的时候,才能比较稳定地向枕头B伸手——而且只能是在物体刚被藏起来时才行。如果从藏物体到找物体之间有段间隔,即使只有8秒或10秒钟时间,不到1岁大的婴儿中也很少有能把手伸向正确的方向去(枕头B下面)去寻找的。

  A非B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来检测记忆的有用实验。婴儿要想找到物体,就必须先记住物体被藏到了什么地方。该实验不仅能检测婴儿的短期记忆,而且还证明记忆的发展与大脑的改变有关。

  脑的早期发育

  出生后最初几个月里,人的脑部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出生前几个月,人的脑部发育很快,新生儿的头部大约是身体其他部分的1/4;而成年人的头部与身体其他部分的比例约是1:10。婴儿的脑部在出生头两年持续增长,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脑细胞增殖现象。脑细胞增殖不仅是脑细胞数量的增多,覆盖脑细胞的保护膜也随之生长,在既存的神经细胞中还产生了大量的相互联系。实际上,2岁时大脑的潜在联系比人生任何时候都要多。因为许许多多我们后来没有用过的联系最终消失了,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神经系统(即神经细胞)修剪。

  婴儿的脑相对较大,主要包括3个部分(像成年人一样):脑干(位于颅后窝,像是脊髓的延伸)、小脑(也在颅后窝,在脑干的背后)和大脑(皱巴巴的、灰色的物质,打开头盖骨就可以看到)。

  脑干和其他下半部分脑部在胎儿期、婴儿期的发育都比大脑发育快得多。这是因为脑干与呼吸、心跳、消化等生理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脑干对人在物理上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大脑则跟感觉器官的活动、运动和平衡有更密切的关系。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思考和语言。

  我们关于脑部和记忆之间关系的知识来自以下3种资源:技术进步使我们可以得到脑部活动的实时图片,而且还是电脑放大的;对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的脑部进行实验,人们记录了外科手术对动物脑部产生的影响;心理学家对脑部受损的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一点即证明脑的不同部分分别对应着不同种类的记忆。

  不必惊讶于人的记忆似乎与脑的不同部分的发展和功能密切相关。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查尔斯·纳尔逊认为,婴儿最初的记忆不能用语言表达,因而被称为内隐记忆,这种记忆主要是靠脑干和小脑等下半部分脑部进行的。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那样,脑的下半部分在人出生时的发育程度最高。婴儿快1岁时产生了外显记忆,它主要是靠大脑来进行的。

  年幼儿童的记忆

  婴儿出生后没几天就能辨别出妈妈的声音和气味,这一点已经在相关研究中得到证明。婴儿听到妈妈的声音时会迅速地把头转向妈妈声音的方向,其速度要比听到其他人的声音时要快。同样,比起其他味道,婴儿一般都会对妈妈身上的味道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尽管这是关于记忆的明证,可是这些记忆有可能是婴儿出生前而不是出生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在出生前几个月,胎儿的耳朵就已经得到充分的发育并开始发挥作用了。

  即使是刚出生还不到一天的婴儿也能学习并记住新事物。让我们回忆前文讲过的适应性研究,实验者不断对出生不到一天的婴儿重复一个词,直到婴儿不再对这个词做出反应为止。第二天,当这些婴儿又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他们适应该词的速度要比第一天快得多。这项研究证明人有内隐记忆——不能表述为语言但能影响行为的记忆。

  婴儿最初的内隐记忆都很短暂,婴儿不能长时间地记住事物——除非有什么东西能予以提醒。例如,婴儿能很快掌握一股气流和一段音乐之间的关系。一股气流要是吹进了婴儿的眼睛,婴儿会眯起眼睛。如果有很多次气流吹进婴儿的眼睛,而且每一次气流之前都给出某一段音符,那婴儿很快就学会在刚听到音符声时眯起眼睛,即使不再有气流吹向眼睛,他们仍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对音符声做出反应。这种简单的学习方式就是条件反射。

  有趣的是,在这种最初的学习方式中婴儿已经有了记住事物的迹象。这个例子中的婴儿在实验后继续以眯眼对音符声做出反应,这段时间可能有6天,或者更长一些。但是,如果后来没有了提醒物,即音符后不再伴随气流出现,婴儿会很快停止这种反应。

  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的卡罗林·罗伊柯利尔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开展的研究,也证明了婴儿能够学习并记住事物。他们的研究以皮亚杰对3个月婴儿和风铃的实验为蓝本。婴儿学会用脚踢动风铃之后1星期,实验者把婴儿放回到婴儿床上,婴儿们很快又开始踢脚了——他们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学到的东西。但在跟眯眼反射研究中的表现一样,他们的记忆是很短暂的。如果婴儿学会踢动风铃之后2周才被放回到悬挂风铃的婴儿床上,他们的表现会跟从没做过风铃实验的婴儿一样——好像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学到的东西了。

  另外一系列实验使用了提醒物,其结果表明婴儿实际上记得踢脚跟风铃动之间的关系。婴儿接受最初训练的2周后,实验者把婴儿放回到婴儿床上,但并不把风铃跟婴儿的脚绑起来。与之相反,当婴儿躺在床上时,实验者会轻轻地抖动风铃。1天后,实验者又把婴儿放回到婴儿床上,这次把婴儿的脚跟风铃系在一起。这次,婴儿踢动风铃的劲头跟2周前一样足,这说明婴儿确实记得他们曾学过的东西。

  儿童记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家马里恩·帕尔马特认为,婴儿记忆的发展会经历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个月大。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这个阶段的婴儿记忆多由重复出现的成对事物所引发,如妈妈的声音或气味、风铃和踢脚。这些记忆代表一种简单的学习。这一阶段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幼婴的记忆通常都很短暂,转瞬即逝,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记得长久。这一阶段的记忆似乎是神经细胞对新刺激物的反应,一旦熟悉了刺激物就会停止反应。

  婴儿记忆发展的第2个阶段大约从3个月大开始。其标志有二:能辨识出熟悉的事物,以及开始有意识的行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熟悉了周围的事物。这样,他们适应(熟悉事物、对事物不再感兴趣的过程)这些熟悉事物的时间就不断缩短。这说明婴儿在学习并记住事物,因此他们可以辨认出比较熟悉的事物。不久,婴儿开始主动去观看、寻找周围的物和人。这表明,不仅婴儿的记忆变得更为持久,婴儿的行为也更多地受到某种目的的指引。反复寻找他们认识的物或人表明这是一种有目的或者说有指向的行为,而不是起初那种偶然的、无目的的行为。

  帕尔马特所说的第3个阶段从婴儿8个月大开始。这一阶段的婴儿记忆变得更像成年人,更加抽象了,也更加符号化。当然,不久之后婴儿就会学着用言语表征事物。这时的婴儿能对事物加以注意,并努力记住事物。1星期大的儿童仅有对声音、味道进行短暂记忆,这种记忆跟1岁的婴儿记忆有天壤之别。1岁大的婴儿不仅能记住妈妈、爸爸,甚至家庭宠物等家庭成员,他还能把家庭成员及许多其他事物跟一整套记忆中的感觉、印象甚至词语联系起来。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婴儿1岁时学得。不过,1岁婴儿的记忆和正常成年人的记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的世界

  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1842~1910)曾把婴儿的世界描绘为“纷繁错杂、嗡嗡作响的混沌状态”。他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几周、几月之内,感觉器官还没有充分发育,因此婴儿既看不清也听不清,任何东西都是模糊的、混乱的。詹姆士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犯了错误:我们现在清楚地了解了婴儿出生及以后的感觉器官发育情况。但詹姆士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正确的——婴儿的世界是混乱的,不确定的。比詹姆士稍后的皮亚杰就指出,婴儿似乎意识不到物体的永恒性和真实性。婴儿似乎不明白,即使他们不看着物体、不尝着物体,这些物体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皮亚杰说,婴儿的世界是“一个现在的世界”。因此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会伸手去抓他前面桌子上的物体,但这个物体要是被毯子盖住,婴儿就不会去抓它了。

  “眼不见,心不想。”皮亚杰以此来解释婴儿物体概念的缺失。所谓物体概念指的是能意识到物体是真实的、持续存在的;即使婴儿感觉不到,这些物体依然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婴无法想象他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的物体,就好像婴儿不记得那些不在身边的物体一样。

  其他研究人员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幼婴不去找被藏起来的物体并不能证明婴儿不懂物体的永恒性,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婴儿没有形成抓住物体的目标。或者,即使他们有抓住物体的意图,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协调所有必要的动作——看着物体、向正确的方向伸出手、抓住物体。甚至只是婴儿当时太累或没有抓住物体的动机。

  记忆和行为

  婴儿能向被藏起来的物体伸出手去,这最起码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记忆引导着婴儿的行为——婴儿得记住物体在哪里才能伸手去找。

  婴儿完成A非B任务的表现跟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婴儿的年龄。6个月大的婴儿很少有做对的,而8个月大的婴儿很少有出错的,年龄增长伴随着明显的进步。另一个因素是时间间隔。藏物体和找物体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婴儿就越容易犯错,他们向枕头A而不是枕头B伸出手去。例如,9个月大的婴儿在3秒或更短的时间间隔内很少会犯A非B的错误,但时间间隔为7秒或更久时,这些婴儿大多都会出错。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阿黛尔·戴梦德指出的那样,婴儿在A非B任务中的表现改进,表明婴儿用目的而非习惯引导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了。A非B任务还表明短期记忆的进步,尤其是从把物体藏到B处到让婴儿去找物体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时更为明显。实验者不断延长间隔时间,直到婴儿犯错,其中年龄较大的婴儿能够坚持较长的时间间隔而不犯错,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婴儿的短期记忆要更为持久。同时还证明婴儿的大脑发育得更加成熟了。

  我们看到,年幼的婴儿很快就学会辨认妈妈的声音和面容。尽管刚开始时婴儿对新事物的记忆是很短暂的,有时不超过几小时或几天,但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辨认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到2岁时,他们将学会按类别区分事物:人们和动物们的身份,很多重要东西的位置,成百上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复杂规则。

  偶然的记忆术

  学龄前(2~6岁)儿童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语言学习尤其明显,他们的词汇量得到巨幅增长。这种猛增的势头开始于1岁半,并在整个学龄前阶段继续保持。儿童们通常只要学一两遍就能记住一个词,而且这个时期学会的词儿童将终生牢记和使用。

  然而,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和更大儿童、成年人的记忆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是,学龄前儿童不能像年长儿童或成年人那样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利用有效的记忆策略——组织、复述和阐释。他们似乎对记忆这回事还所知不多。他们还没有产生要学习、要记忆的念头,也没有领会到某些方法能使记忆变得更容易。

  密歇根大学的亨利·威尔曼认为,学龄前儿童使用的策略与其说是有意识的,不如说是偶然的,他称之为偶然的记忆术。记忆术是帮助记忆的原则或诀窍,偶然的记忆术并不是有意识的,所以还称不上真正的策略。学龄前儿童最常用的偶然记忆术之一大概是对事物倾注更多的注意。

  尽管很多学龄前儿童似乎能够运用策略去记忆,但很少有人是出于自发的。例如,威尔曼曾让3岁的儿童把玩具埋进一个大沙盒里,即使实验者问过儿童在走之前还想做点别的什么事,也只有大约1/5的儿童想到做个记号,以便还能找回玩具。实验者对第二组同龄儿童给出尽量记住把玩具藏在哪里的指示,但做记号的儿童只有一半。很显然,即使这组儿童知道自己应该记住玩具地点,也有一半儿童没有使用明显的记忆策略,而且不论有没有记忆指示,这部分儿童的记忆情况都一样。

  记忆的可靠性

  想象一下,一群3~5岁的儿童正在教室里玩耍,忽然有个陌生人闯进教室,他个子很高、红头发、长着胡子、穿着绿色的大外套,陌生人当着孩子们的面偷了老师的包。你把同样的事情分别跟一组11岁的儿童、一组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和一组成年人演练一次。然后你让每一组证人都描述这个贼的样子,并且让所有的证人在排列好的一队人里指认盗贼。

  你觉得学龄前儿童会有怎样的表现?有多少人能记住盗贼头发的颜色、穿在身上的绿色大外套、他的高个子和胡子?有多少人能自信地指认盗贼?

  假如你改变一下程序,队列里没有盗贼,学龄前儿童会摇摇头说“不对,坏蛋不在这”,或者他们会把手指向一个无罪的可怜人。年龄大点的儿童和成年人会做得好些吗?

  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学龄前儿童经常目睹犯罪,有时还会不幸地成为被害人。法庭经常让他们回忆什么人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他们的回忆可靠吗?

  有很多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他们大都使用了类似前面胡子男人的实验。结论似乎是明确的:学龄前儿童不如较大儿童和成年人记得准确,也不如他们记得详细。而且他们非常信任警察、法官、律师和政客。他们急于对问题进行令人满意的回答,他们希望跟从别人问题的指引,所以别人经常能让他们“回忆”起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虽然有些孩子明显在抵制误导。在回答一个敏锐的、中立的警察记者提出的问题时,很多儿童都能清楚地回忆起一些重要的事情,但法庭并不总能确定儿童证词的可靠程度。

  较大儿童的记忆

  我们在前文看到,年幼的学龄前儿童通常不会有意识地使用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能力。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让4岁儿童的母亲帮助他们的孩子学习并记住不同事物(如动画片里的人物或动物园里动物的位置)时,大多数母亲会自然而然使用记忆策略帮助自己的孩子。最常见的策略是简单的复述——对儿童重复然后反过来让儿童对自己重复。不过母亲们也使用别的策略:如果书里的狗叫“斑点”,母亲会指指狗身上的斑点;要是有个洋娃娃叫“麻秆”,母亲会指指洋娃娃像细树枝一样的四肢。

  儿童的部分记忆策略可能是从这种社会互动,尤其是跟父母或哥哥姐姐的互动中学到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好,这至少部分是因为他们能越来越多地运用记忆策略。例如,分别给4岁、7岁、11岁儿童组看图片,给他们的指令是“看这些图片”或“记住这些图片”。4岁儿童在两种指令下的做法是一样的。但7岁和11岁儿童在被告知要记住图片时会有意识地使用记忆策略以改进记忆。

  这一事实表明,从婴儿到学龄前直到7岁,人的记忆是稳步增长的。以后这种增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在所有年龄点上,不同的儿童的记忆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的分数反映了个人之间的差异。

  记忆力的提高明显与儿童使用组织、复述等技巧的增多有关。记忆力水平还与儿童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给儿童看描绘不同场景的照片实验证明,儿童对照片中的场景越熟悉,他们就越能清楚地记得照片中的细节。例如,在某个实验中,实验者给八九岁的儿童看各式各样的足球照片,然后就这些照片对儿童提问。踢球儿童的回答明显比不踢足球儿童的回答要好。同样地,许多国际象棋大师在比赛进行到一半时,只需要观察棋盘片刻就能将所有的棋子易位,和大师比起来,新手们仅能勉强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地将几个棋子易位。

  增进记忆

  我们看到,记忆是随着更多地使用策略和扩充知识而增进的。因此,举例来说,儿童对历史越了解,就越容易掌握新的历史性事件。

  研究表明,提高记忆能力还可以通过教授特殊记忆策略来实现,有时仅仅让孩子意识到这些策略既重要又有效即可。因此,某些学校会设置课程,教授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如怎样阐释心理意象,或是简单一些的如怎样复述信息),以便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知识。

  记忆的策略

  还有好些特殊的记忆策略,如押韵诗和谚语,有时我们称之为记忆术。例如,诗句“三十天的是九月(Thirty days hath September)”可用来记每个月的天数,“my very earthy mother just served us nine pizzas”则是用来记太阳系9大行星(现在认为是8大行星)首字母的记忆术(“我们朴实的母亲拿出9个批萨给我们吃”。句子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与太阳系9大行星(现在认为是8大行星)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和冥王星Pluto,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

  另有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则广泛使用了视觉表象。这类记忆术要求记忆者形成非常生动的心理图像,这样的图像往往比词语或观念更容易回忆。视觉表象的一个例子是轨迹法,这种记忆术要求人们把列表中的各项跟一系列熟悉的地方联系起来。例如,为了把参加一次露营所需要的东西都塞进背包,你可能会想象不同的东西放在家中不同的房间里:厨房桌子上放着一管驱虫剂、浴室镜子前悬挂着短柄小斧、卧室里有妈妈包好的午饭。

  另一种有效的记忆策略是链接法,这种记忆术要求记忆者在列表中的第一项跟一些熟悉的、容易记忆的项目之间建立形象的联系。这样,形象的联系就建立在相邻的两个项目之间,如第1个和第2个之间,第2个和第3个之间,如此类推。举个例子,人们可以用链接法来记住如下的食物清单:面包、狗粮、调味番茄酱、香肠、椰菜。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这样想:一块面包悬在购物篮边上,篮子里挨着面包的是条狗,狗嘴里咬着一大块覆盖着调味番茄酱的香肠,狗的左耳长出一丛形状奇怪的椰菜来。事实上,你还可以使用更多技巧来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未来的挑战

  心理学家们设计出一系列实验技巧来测量还没有掌握语言能力的儿童的记忆。下一个挑战是继续完善这些技巧,以回答“婴儿们知道自己是谁吗”以及“记忆是怎样发展的”这类问题。

  研究人员曾经指出,婴儿记忆的发展与脑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婴儿的记忆从短暂的记忆和印象(3个月大之前)开始,逐渐发展到可以辨认熟悉的事物(3~8个月),以更抽象的记忆(8个月之后)告终,一共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年长的儿童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提高记忆的策略,他们的记忆也随之增进了。 心理学一本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