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心理学一本通

婴儿的认知

心理学一本通 邢群麟 9004 2021-04-06 02:2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心理学一本通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婴儿的认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似乎就能辨认出外部刺激,甚至能在这些刺激之间做出区分。怎样测量如此小的婴儿的认知(智力的)能力?如果是成年人,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因为他们能说出或写出答案,但是婴儿不能。如果有科学家能设计出一套方法克服这种困难,将会取得一系列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

  一般认为,婴儿一出生就具备一些与生俱来的学习机理,出生后,这些机理通过不同的发展阶段继续进步。一开始,他们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接下来他们通过模仿别人发展概念。

  反射

  一般认为,出生不满1月的婴儿就像一张没有写过任何东西的白纸。但是现代的研究表明,这些未满月的婴儿从离开子宫开始,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在外面生活的技能,甚至当他们还在子宫时,就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发展心理学也逐步在研究他们在生命的最初期是怎样去学会一些知识的。

  未满月的婴儿和他们周围的世界有着非常简单的互动,一个新生儿所进行的最早期的行为就是反射。反射是对外部刺激的一个自动反应,反射对身体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都有帮助。

  婴儿一出生就具备一些反射能力,例如维持一生的呼吸反射。然而其他一些反射能力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就消失了。比如莫洛反射,又称为拥抱反射、吃惊反射,当有巨大的声音或是突然失去身体支撑点,婴儿会迅速将手臂向外张开,以便能抓住并且抱住父母。这种反射对于新生儿的生存非常关键,但是后来这些反射就变得多余了,并且逐渐被抛弃。

  一些反射不但预示着运动神经的发育(自由运用四肢的能力),而且也是运动神经发育的基础。如果婴儿被抱着赤脚踩在一个平面上的话,他们就会试图举步走路。这种反射会在婴儿2个月大的时候消失,但是这种反射和以后孩子开始走路所表现出的神经学机制是相同的。

  模仿

  人一出生时就具备一种普遍的机能帮助人获取、保存信息。人的这种学习机能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模仿的能力。在《孩童的游戏、梦境和模仿》一书中,让·皮亚杰宣称模仿能力是在孩子生命的头2年里逐渐出现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迈尔佐夫发现即使是幼婴也能模仿一些面部表情,并且能够模仿一些相当复杂的表情,比如欢喜和难过。1990年,迈尔佐夫在做了进一步研究后指出,仅出生2天的孩子就能模仿成人转动头部。如果大人吐舌头的话,2周大的婴儿也会模仿。婴儿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动作和行为。

  2周大的婴儿就能够模仿,这一事实实在是非常有趣,但是更有意义的是1个月之后他们会对以前看到的动作做出模仿。这被称为延迟模仿,皮亚杰认为,婴儿只有在18个月左右大的时候才能做出延迟模仿,并且直到儿童期才能发展出大脑的再现能力。1994年,皮亚杰的这一说法遭到了迈尔佐夫和M.基斯.莫尔的质疑。他们在6个星期大的婴儿中做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婴儿看到大人们吐舌头或者张嘴闭嘴。所有的婴儿都能吐舌头或张嘴闭嘴。这些看到大人们行为的婴儿,在24小时之后就会模仿这些动作,而且要比那些没有看到大人们这些行为的婴儿模仿得更频繁。在相关测试中,那些只看到大人吐舌头,没有看到张嘴闭嘴的婴儿要比其他婴儿更频繁的重复吐舌头,而那些只看到大人们张嘴闭嘴的婴儿也只模仿张嘴闭嘴这个动作,并没有吐舌头。

  为了能够表现延迟模仿,一个婴儿必须具备大脑的再现能力——也就是一个意象或者一个念头被存储在记忆之中,并且能够随时获取。大脑再现能力的发育,意味着婴儿必须通过简单地思考来记住行动或者物体,并且能以记取的知识进行模仿。

  在婴儿大约9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模仿许多复杂的动作,比如按动玩具的按钮以使玩具出声。到1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能够记住他们看到的动作,并且能够持续模仿4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面对刺激

  新生儿不能说话和书写,但是从一出生他们就能控制眼睛的运动。研究者通过这一行为来测试婴儿所能感知到的。婴儿的生理反应也可以测量,比如当他们看到一个移动的物体时,大脑所产生的活动量就可以被测量。新生儿会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移动他们的眼睛,比如移动脸,如果脸移动到他们视野中线的一侧,眼睛也会随之移动。这种反应就是跟踪,研究者通过检测婴儿对不同刺激的不同跟踪反应(眼睛的移动方式)来记录婴儿视觉的变化。

  尽管这项技术证明即使是最小的婴儿也能够看到,但是却不能用来说明婴儿是否真的理解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这是通过反应减弱的研究而发现的,在反应减弱研究中,婴儿被不断地施以同样的刺激。最开始时,婴儿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并且注视着物体,但是当熟悉了刺激之后,他们做出的回应就越来越少,当婴儿基本上不看这些刺激时,就被称做是“适应”。

  一旦婴儿适应了刺激,就给他们新的刺激。婴儿对新的刺激和旧的刺激的反应是可以测量的,例如,当幼婴听到巨大的声响之后,就会产生莫洛反射。在多次听到巨响之后,他们就不会再有什么反应了。当他们听到另外一种响声时,又会产生莫洛反射。这表明他们能够区分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

  但是,适应技术也有多种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婴儿的反应很慢,也很容易疲倦。每一个实验大概都要进行1个小时左右,这项技术通常用来测量婴儿强制优先选择所看到的事物的方式,通过这一方式能发现婴儿更喜欢看哪些东西,而另外一些东西根本就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强制优先选择所看到事物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在第1个部分的实验里(考验阶段),会在固定的时间里(一般是20秒钟)给婴儿以集中刺激(不同妇女的脸),直到他们熟悉这些刺激。在第2部分的实验里(测试阶段)会给婴儿两个新的刺激:一个新的刺激是熟悉的种类(比如一个妇女的脸),另一个新的刺激则是一个新种类(比如一个男人的脸)。研究者需要记录婴儿看新的刺激种类的时间是否要比看熟悉刺激的种类时间更长。如果婴儿对新的种类,也就是男人的形象更关注的话,这就说明婴儿已经能对某种熟悉的刺激形成再现,并且不再对其做长时间的注视。

  另外一个广泛使用的研究婴儿认知的方法,是关联事件潜在技术。这项技术包括在婴儿头皮的不同部位安置电极以测量婴儿大脑对刺激的各种反应。

  概念是指为了再次看到某一事物时能够辨识出该物体而对不同的物体做出分类的方法。概念可能是某事的大脑表象,可能是一个具体的表象(比如某种动物),也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表象(比如高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事件、物体,看似不同、实则相关的形势当中形成概念。比如,我们知道丹尼尔、卡莱尔和苏珊这3人,而且丹尼尔是卡莱尔的父亲,苏珊是卡莱尔的姐姐。所以我们很可能就认为丹尼尔也是苏珊的父亲。

  关于世界的知识被我们分割成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再现了各类事物和思想。换言之,我们的概念对世界做出分类,比如“朋友”或“家庭”,“动物”或“鱼”。为了得到“灶是能够被烧”的这一概念,我们的大脑必须有两幅图景:一个灶,以及什么是燃烧。这和我们是否见过灶或者灶是否被我们烧这一现象是没有联系的。

  进而言之,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分类的大脑表象。人必须要将大量有关物体、外部世界的知识做出易于掌控的分类。这样有利于让人记住那些必须要了解的信息,也使得人把新的刺激划入已经熟悉的分类。例如,如果我们有“花”这一概念,我们就会认出一种新品种的玫瑰花,即使以前根本没有见过这个新品种。如果没有概念的话,当我们遇到新的事物时,大脑必须要出现一个新的表征来描述它。

  概念的另一个功能是使得我们能够超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种狗时,我们仅有的知识使我们知道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会用之前就存在的“狗”的概念来超越它表现的含义。比如狗摇尾巴通常被认为是友好的表现,如果关于狗的概念告诉我们狗摇尾巴有时候是表示狗很凶恶,甚至很危险的话,我们就会把关于狗看起来是怎么样的知识和我们之前知道的狗应该是怎样的知识联系起来。

  语言

  学习说话对于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形成概念和辨别事物的分类是极其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会了口头表达,他们就会用语言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定义和分类。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当我们使用语言时,所有的语言似乎都非常简单。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为例,快速地说“手提包”(handbag)这个词,发音经常会被听成是“hambag”。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实现达到交流这一目的而不断进化:我们是否把“手提包”(handbag)说成“hambag”并不重要,只要在说话的过程中能明白其所表达的意思就行。

  许多科学家相信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远远超出其他物种。我们自一出生就有掌握语言的能力。在婴儿刚刚出生的几天里,他们就能对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的语言和与此不同的语言做出区分。比如,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常说日语,那么在孩子出生之后,较之其他语言,他更加偏爱日语。如果婴儿在出生之前也经常听到其他的语言,比如意大利语,那么他会同时偏爱这两种语言。

  婴儿在7~10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牙牙学语,发出“吧,吧,吧”和“哒,哒,哒”的声音。这样的发声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音素。音素是语言最小的单位,所有的词都由音素组成。改变了音素就改变了词的意义:例如,音素“S”和“K”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们可以组成词,如“sit”(坐)和“kit”(工具箱),这就有了意义。

  12个月大的孩子几乎能够使用所有的音素来发声。这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智力正常的婴儿能够学习任何他所听到的语言。所以如果一个英国的婴儿被带到了印度,如果他主要听到的是印地语,那么他说印地语的流利程度就会如同印度的婴儿被带到了英国说英语一样。在婴儿快1岁时,他们通常会说简单的几个词,如“妈妈”、“大大”等。他们所掌握的字词数量会在几年内迅速增长。等他们6岁的时候,大概就能掌握6000~9000个词。事实上,在这一阶段所学会的词超过了人生的任何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和大人交流学习机会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仅能知道一些词,但是对于掌握语言的结构却存有困难。

  词语和意义

  仅仅会说一些词和能够用语言交流是不同的。语言包含单独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词语关联之间的理解。孩子是如何说并且理解他们所听到的语言的?当孩子指着一个东西说“呐呐”(nana)时,意思是“香蕉”(banana),他们是怎么知道用那个词就是指代那个物体的正确词语呢?他们怎样知道词语“香蕉”就是指那种水果?研究者对于孩子是如何学习词语的意义提出了多种理论。

  20世纪80年代早期,杰罗姆·S.布鲁诺指出,当父母和小孩说话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指着他们所说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总是可能的,孩子有可能在看别的东西。例如,母亲指着一篮子水果说“香蕉”,孩子怎么知道她说的是哪种水果呢?研究者发现,如果在说词语和拿出词语所指代的东西中间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的话,孩子就更可能学习这个词语。但是即使婴儿能把词语和东西联系在一起,仍然存在着问题:他们怎么去继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限定

  1988年,埃伦·马克曼和格温·瓦赫特尔提出就学习词语的意思而言,婴儿天生就有一种限制:当婴儿听到一个新词时,只能凭本能对其意思做大致的猜想。

  第一个类似的假设被确定成词语后,整个物体的假设就被限定了。当婴儿听到一个新词指一个东西时,他们就会猜想这是指整个物体。他们不可能想到是指整个物体的一部分或者物体是用什么构成的。例如,如果指着狗说“尾巴”,婴儿就会认为是在说狗这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会晃动的尾巴。

  另外一个限定是分类学的,也就是和分类相关的。如,婴儿可能认为“猫”和“狗”是同一类的,因为它们都是动物,但是在“门”和“钥匙”之间就很难建立起联系,尽管它们是有联系的,但是它们并没有明显的视觉上的相似性。婴儿认为指代物体的标签是同一类的,但是这些物体却并不总是相同的,它们可能是不同的种类。

  最重要的一个限定是相互的排斥,这使得婴儿不认为一个标签是指代所有的物体的。“狗”和“宠物”这两个词在他们的思想里是不能共存的。这种相互排斥的限定也表现在18个月大的孩子身上,但是并没有可循的线索。在4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学着区分指代物体某一部分的词语(如“尾巴”)和那些指代物体本身的词语(如“狗”)。马克曼和瓦赫特尔关于婴儿是如何学习新词语的研究指出,他们认为新词语是指整个物体的。他们不能分辨同时指代一个物体的两个词语。如,他们可能知道“公共汽车”的意思,但是他们不能理解公共汽车被说成是“交通工具”。当他们听到一个熟悉的新词时,他们会认为是指物体的某一个部分。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可能天生就没有限定。或者,他们天生就对某些假定偏爱有加,这种偏爱并没有限定那么强烈。根据这个说法,如果环境变了,孩子也会做出调整,以新的方式学习新词语。这个说法的推论是,如果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的话,就不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指导行为。但是这也是存有疑问的,婴儿在刚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就喜欢看人的脸,而在这之前他们是没有机会学着看人的脸的——这显然是一个天生的行为。

  组合智力

  多年以来,就孩子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这一问题,两派发展心理学家观点迥异。一方面,构成主义者(让·皮亚杰)相信婴儿的认知过程是在出生之后“被建构”的,而不是天生的。另一方面,自然主义者(诺姆·乔姆斯基)认为在学习的问题上,婴儿与生俱来具有这些知识或者基因倾向。

  或许有人认为综合这两方面的观点就能有一种关于发展的新理论,事实上,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对于认识人类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美国哲学家佩里·福多宣称,可以认为思维是由2个完全不同的思考系统构成的:输入系统和中央系统。输入系统的工作是理解感觉的输入,比如通过眼睛和耳朵到达大脑的信息。一旦输入系统使得引入的信息具有了意义,就会进入中央思考系统。

  福多认为,这些输入系统是组合的(也就是自我包含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一个组件如果被破坏了,那么其他的组件也就不能运作了。直到一个组件的内部运行处理完成之后才能抵达大脑,比如视觉组件。福多指出,我们天生就具有发展这一机制的结构。同时他指出,这些机制必须迅速且自动的运转,例如,一个人用我们懂的语言说话,我们就情不自禁的听他说话时使用的句子。根据福多的看法,这些输入系统的进化是和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相关的。

  天生的模块

  和输入系统不同的是,中央系统的处理过程是缓慢的、高层次的,它从认知系统内获取信息。福多理论的核心是婴儿天生就具有这些模块。英国伦敦大学的安妮特·卡米洛夫·史密斯教授(她是让·皮亚杰的学生,并和他一起工作)在解释婴儿的认知发展时,提出了一个修订的版本。她将天生模块和模块化做出了明确的区分,通过模块化的处理,大脑变得非常特别,这是发展变化的结果。婴儿天生就具有某些倾向。但是,如果没有特定的输入,这些倾向永远不会被发现。外在环境并不只是引发这种天生的倾向,它还影响着大脑的最终结构。根据卡米洛夫·史密斯的说法,一个模块思维是被认知发展型塑的结果。

  重新描述知识

  卡米洛夫·史密斯理论的第2部分是对表征的重新描述。她认为,为了增加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储藏在记忆(先天的或者后天的)里的任何信息来修改心理表征。这种知识的再组合自然是新的模块发展的结果,这种模块的特点就是接受各种感觉信息。

  但是,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不同种类知识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依赖于个人自身,例如,有些孩子的数学知识就要比他们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慢得多。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发现,当孩子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时总是能完成任务,尽管他们并不知道所运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一个4岁大的孩子能用平滑的和不平滑的木块让一个横木的两端保持平衡。这之后,他们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即这个任务是怎么完成的。在这一阶段,他们没有注意外界的任何刺激,但是却发展了如何达到自己目标的看法。在6岁时,通过深层次思考程序,他们却只能用平滑的木块让横木保持平衡——他们看起来是退步了,忘记了以前曾掌握的技能。在最后一个阶段,当他们趋于成熟时,孩子再一次注意外在的信息,只有这一次他们努力使外在的信息和之前知道的统一起来。随后,在他们八九岁的时候,他们又能用平滑的和不平滑的木块保持横木的平衡。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更为完整的某一知识领域的表征。

  在完成木块的任务时,孩子的行为呈现出一个U型曲线。尽管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处理一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1年之后他们却不能解决同样的问题。但是再过一两年之后,他们又能重新解决这个问题。这看起来像是一个U型曲线,因为最初的行为看起来是好的,接着变坏,后来又逐渐恢复到最初的水平。但是,内在思考的根本性变化对于理解孩子认知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这种内在思考的修正被叫做表征的变化——在木块测试中,最关键的变化是孩子发展并理解了平衡。

  未来研究

  摆在认知心理学家面前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确定婴儿能观察到什么以及他们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在心理学家之间存在有巨大的分歧,比如蕾妮·巴亚热昂和伊丽莎白·斯佩尔克。伊丽莎白·斯佩尔克认为婴儿在早期就具备了认知能力,如概念和推理。但是理查德·博格茨则认为孩子在更大一点之后才具有认知的能力。认知心理学家还在争论12个月以下的孩子对概念是否具有明确的想法。那些宣称年幼的婴儿缺乏认知能力的学者的研究方法,被反对他们的批评者认为是不敏感的,以至于不能测量年幼婴儿的认知系统。

  婴儿在生命的头几年里所能学到的东西,在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尽管对于认知发展的过程仍然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对婴儿行为的深入研究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认知心理学家能够对人类的本质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和发现。 心理学一本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