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心理学一本通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距离产生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由于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至于被扎。
后来,人们把这则故事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即刺猬定律。
根据刺猬定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无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无论在车厢或者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近距离的不快感。但是当狭小的空间中挤满了人时你就很难改变,于是就只能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故而看上去神态木然。
有关资料介绍,私人空间的形状与大小可用所谓接近(或被接近)实验的方法来确定。专家们在广场中心位置安排一个人站着,然后让受试者一步步地接近目标人物,这时就会发现这个“过分接近对方而引起不快”的位置。这一位置就是“私人空间”的界线。实验表明:当受试者与目标人物认识时,“私人空间”比互不认识要小,异性之间的空间比同性之间要大。尤其是女性受试者去接近男性目标人物时,私人空间扩张到最大。
国外电台曾做过一个马路电话亭最多可挤多少个人的游戏节目,最多时曾进10人,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游戏,所以并不在意自己的“私人空间”。可当人们在自己家里时,整个房屋就变成了自己完全的“私人空间”,不容许别人擅自闯入,人们也只有在家里才感到安全和放松。这就是“私人空间”保护作用的心理。
在车站、公园供人休息的长椅上,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就很少有人会主动坐在中间位置。一排长椅最多能坐4个人,先来的人坐在椅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椅的一边,正中的人则会挪到长凳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4个人的长椅,2个人就“客满”了,难怪现代都市的公众场合都已改为长排单只座位。
“私人空间”的原理告诉我们,当两人彼此过分接近时,会令人产生不快及焦躁感。“私人空间”变得狭小不足时,会产生压迫感,而使人不能冷静、客观地作判断,甚至会对侵犯者采取攻击的态度。
而“心理距离”便是“孤独感”的源泉。人类是宇宙中唯一(迄今而言)的智慧生物。地球的独居性必然赋予人类孤独的心理状态,在没有找到第二个“地球”、发现第二个“人类”之前,人类是无法消除“心理距离”的。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已经密密麻麻地“挤”着60多亿个智慧生物。60多亿人毕竟不是“全同性分子”,毕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如同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从这方面讲,每个人都可能会感觉到距离。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种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与日俱增。”这种距离便是产生孤独的源泉,这种“心理距离”也的确存在,其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孤独。
当你离群索居、漂泊异乡,会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把握不定和自身的失落而产生孤独感;当你与家人或同事产生了隔阂,也会感到孤独。但这些具有明显的机缘性,只要改变、克服来自自身的或外界的种种诱因,这种孤独感便会消失。但当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独到的见解、抱负和使命感时,这种孤独感便会缠绕着你,哪怕是身处人群之中,或在儿女情长的包围之中,心理上的孤独也“在劫难逃”。
由“心理距离”而导致的孤独并不可怕,善于孤独恰恰能在心灵上筑起一座“世外桃源”。孤独有利于自我塑造。埃里克·斯隆说得很深刻:“孤独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
“私人空间”是人与人的双边关系,“心理距离”则是个体的内心需求。无论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只能说明:人作为高智商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距离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到底有多大呢?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空间范围圈的大小,除了取决于不同民族和文化因素之外,同时也和许多其他因素有关。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制订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相对应的尺度。为了便于了解,我们在这里将其绘制成一个简表,见下表。
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应该热情些。但是,人和人不一样,情境和情境不一样,根据刺猬定律,有时“冷”一些,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反倒比较好。 心理学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