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政治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环境政治学
环境污染涉及人的自由、权利、健康、生存、发展、安全、公平和正义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是一个“大杂烩”式的综合学科,包括环境哲学、环境人类学、环境史、环境政治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传播学、环境科学、规划与工程等。而环境政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环境相关的学科。最早在中国进行环境政治学研究的郇庆治教授指出环境政治学是“为对如何构建人类与维持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间的适当关系的政治理论探索与实践应对”。英国约克大学环境政治学教授尼尔·卡特(Neil Carter)认为,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独立学科,环境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研究和环境相关的政治理念和理论;(2)审视政党与环境运动;(3)从国际、国内和地方三个层面,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环境政治学的研究路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环境污染作为因变量,一类是把环境污染作为自变量。
第一类是将环境污染作为因变量,将国家、政府、政党、官僚机构、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公民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等政治学研究传统对象作为自变量,分析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一部分将中国的环境污染视作“体制”问题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这种观点就代表了环境政治学的第一类研究路径。
一些环境政治的研究结果表明民主政体有利于环境治理,提出了“环境民主”(Environmental Democracy)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民主政体能够从制度上保障民众获得信息的权利,从而有利于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另一方面是因为法治原则能够保障公民的环境诉讼权利。但有的研究却发现民主制度成为了有效环境治理的障碍之一,不可能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提供帮助。同时,有一些比较政治研究的学者提出了“环境威权主义”(Environmental Authoritarianism)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为了更好地应对主权国家内和全球的环境危机,威权主义可能比以利益集团政治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系统更有效,甚至需要产生一个威权主义政体。环境的恶化及其治理很有可能不断加强威权政府的巩固程度,因为在环境问题面前非常脆弱的个体需要一个更为集权、高效、强势的政府以应对危机。中国的环境治理模式被认为是环境威权主义的一个代表。
第二类则是反过来讨论环境污染对国家能力、政府间关系、国家—社会关系、政府—企业关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政治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里,环境污染被当作了自变量。事实上,当人们相信环境污染是“体制”问题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在讨论究竟有哪些“体制”性的问题造成了中国今天的环境污染状况;也是在同时讨论环境污染又可能影响或衍生哪些“体制性”问题?后一种关切正是对环境政治学第二种研究思路的体现。
这种研究思路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前东欧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环境运动对民主转型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因为环境污染恶化引发民众不满的环境运动是前苏联民主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环保组织通过揭露环境和生态破坏的现实,帮助民众不断意识到身边的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改变恶化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环保组织获得了民众极大的尊重、认可和信任。同时,反对派人物也通过关注环境议题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比如,叶利钦曾经在1990年8月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专门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三周的考察。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