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2.环境教育功能的欠缺:课程设置、培训内容与师资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环境教育功能的欠缺:课程设置、培训内容与师资

  第一,历时性的考察表明,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环境教育起步很晚。“十八大”之后,环境教育或者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课程明显增多,接受培训和学员人数、班次都不断上升。课程设置中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时起时落,随着环境政策在中央政策议程中的变化而变化。

  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几个月后,就召开了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研讨会。会议认为,“党校不仅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研究的基地,而且也是培训造就高素质现代化干部队伍的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国新形势下提高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全国各级党校应重视对于干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保内容列入党校教学之内”。此后,中央党校系统首次在部分学员课程中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标志着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环境教育的初步尝试,但长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阶段,时断时续。

  第二次开始进一步重视环境教育是因为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其确立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尽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宽泛,但包括一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因此,党校和行政学院在组织学员专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培训班中,会安排一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但此时,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规划、教学大纲、专门的教材及其专门的教学科研队伍。笔者在2007年的田野研究中发现,当时新疆A市、福建B市、辽宁C市开发区的本级党校均没有开设过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除了环保部门、林业部门的一些政府官员曾经参加过上级部门组织的一些学习、考察之外,地方环境政策的执行者几乎没有接受过党校或行政学院系统的环境教育。

  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环境教育培训力度真正加大是从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始的。中央党校进修部举办了多期地厅级“生态文明”专题班,作为加强“五个建设”内容的一部分。一些省级市级党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课程。浙江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教学计划中,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个专题辅导课。2013年,新疆A市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中首次加入了环境保护课程。

  2013年,中组部、发改委、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行政学院共同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班”,这是迄今为止公开报道的培训官员级别最高的环境教育课程。研讨班只有7天时间,58名学员包括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分管负责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分别做了专题授课;经验介绍环节邀请南京市委书记介绍了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探索和经验;学员论坛环节邀请贵阳市委书记、重庆市副市长、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介绍了地方和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思考。以这次研讨班为基础,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编制了教材《生态文明建设读本》。

  “十八大”以后,一些省级、市级党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课程。浙江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教学计划中,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个专题辅导课。2013年,新疆A市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中首次加入了环境保护课程。但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这种趋势开始下降,培训班开始减少。国家行政学院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10月没再举行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专题研讨班。这种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再次体现了中央工作重点的调整,“中国梦”、“群众路线”、“反腐”等占据了培训的热点主题。从这个角度看,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培训模式、教材、内容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不断随着中央政策优先性的调整而变化,这可以部分解释导致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无法有效发挥对干部进行环境教育功能,进而造成中央政府对地方环境政策执行者的道德激励不足的原因。

  第二,对培训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对干部进行环境教育的时间短、强度弱、课程比重低、随意性大。环境教育的内容难以融入主体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框架中,甚至与主体的课程发生理念冲突。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可能就是,经过培训的干部,倾向于从“环保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解读中央的环境政策。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环境意识,为环境友好型行为提供思想、理念和道德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校似乎更应该在干部环境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党校的主要任务是思想和理论教育。但实践中,党校系统的传统观念认为环境教育是领导干部的能力培养,不属于思想道德教育领域。有学者指出,党校课程设置的主体是强化“主义”的认同,是从思想上、道德上培养干部对政权的忠诚。在“主体班”的课程设置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建等方面的政治思想教育比重占60%—70%左右。但遗憾的是,环境教育没能在其中取得一席之地。环境课程多以解决问题的“专题班”形式开展,时间很短,内容拼凑。但是,环境意识的提高需要长期系统的教育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因此党校系统目前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的真正效果受到质疑。

  更悖论的是,在党校“问题”类的课程中,经济发展类课程的比例很高。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发展主义”和“物质主义”为导向的,可能和“生态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环境教育形成观念冲突。这个问题在国家行政学院更为突出。2011年至2014年,国家行政学院公开报道的31个专题班中,按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简单分类,涉及环境的只有3个,但涉及经济类的有13个,所占百分比最高。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一直在加强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经济学教研部,开设大量的课程。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环境教学和研究部门,师资力量薄弱。据报道,从2003年至2012年,可持续发展课程都只有一位教授主讲。一些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能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还取决于同地方环保局的相互合作与支持。新疆A市市委党校能够在干部培训中加入环保教育的课程,是源自于该市环保局向市委的提议,课程通常由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讲授。但相比之下,发改、招商等经济发展部门和党校的合作更密切,开设的专题培训更多,形式更灵活。环境课程难以与其抗衡。2010—2013年间,全国党校系统共评选出32门精品课,但没有一门课与环境教育相关。

  环境教育在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程设置中的弱势地位并非特例。即便在最高层政治精英的学习中,环保教育也相对滞后。共产党从“十六大”开始正式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内容涉及经济、贸易、政治、法律、文化、社会、宗教、体育等多个方面。比较分析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从2002—2014年8月共进行了94次集体学习,涉及生态环保相关的主题仅有三次。分别为:2008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2010年的“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和2013年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共产党国家一向重视干部的“思想工作”,认为只有牢牢抓住干部的思想,才能有效贯彻中央的意志。“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是这种传统的极端模式。然而,中央政府(特别是执政党),对于党政干部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中,保护环境一直是缺失的。“十八大”公布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没有任何环保的内容。在各项关于党员修养、道德、文明素质、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中,没有提出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要求。在各类优秀党员、先进干部、标兵、“道德楷模”、“榜样”的宣传教育中,因环保而脱颖而出的人物和故事鲜有报道。由中央文明办牵头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自2007年到2014年共评选出200多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目的是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方面“引领道德风尚”,环境保护显然没有成为倡导的一种“道德风尚”。其中,只有一名获奖者来自环保部门,但其获奖理由是“敬业奉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呼吁要加强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2015年3月,政治局会议审议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