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问题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研究问题
1970年代开始于美国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文献早就指出,政策执行偏差(Policy Implementation Gap)在几乎所有政治系统和所有政策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项政策的具体执行结果会受到政策制定、政策特征、执行机构的认知、意愿、激励和能力及其他一些制度性和情境式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这种现象被生动地形容为“政令不出中南海”而饱受诟病。本书尝试跳出中国研究中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理论范式,以公共政策执行分析视角来描述、解释和分析中国环境政治中“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并进一步以此回应环境政治学中关于环境威权主义的争论。本书的具体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是:中国地方环境政治中的政策执行偏差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哪些环境威权主义的特征?这些特征是阻碍了还是促进了环境治理?
本书将政策执行偏差界定为中央政府的官方环境政策与这些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差异,将研究视野放到地级市、县(市)层级。关于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以及如何衡量执行偏差的大小,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一些研究都主张把结果(outcome)作为衡量政策执行偏差大小的工具。例如,衡量一项空气污染治理政策的执行效果应该要看最终的空气质量与政策目标规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但是,批评者则认为,在现实中,很难应用这种方法,因为以量化测量出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将空气质量作为衡量一项空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空气质量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天气、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因素都是不可控制的。例如,有学者认为德国近年来二氧化碳减排的数量巨大,更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结果,而是前东德地区大量工厂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倒闭。在这些批评者看来,用政策执行过程来衡量执行落差更可行,因为政策执行过程更可控,包括各种行动、措施、方法和项目等。简而言之,两者的分歧主要体现为政策的结果(outcome)和政策输出(output)的不同。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