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大秦帝国之魂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人生必读经典历史丛书:时代帝国三部曲之大秦帝国(上 下)(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探求大秦帝国之魂
这一点,的确大出当时人们意料。
在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完备礼乐制度的中原齐鲁诸国看来,世代隅居于关西的秦国,不啻化外之区、野蛮之邦,因而曾长期置之视野之外。孔子周游列国,偏偏就没有去秦国,以至后来连韩愈也不无遗憾地说:“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石鼓歌》)羲娥,是“羲驭”与“素娥”的合称,也即日、月。星星小,日月大,所以韩愈这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孔老夫子西行而不去秦国,那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过这是唐人的看法。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仅中原地区的人们视秦为野蛮、落后而不屑一顾,就连秦人自己也是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的。落后是痛苦的,因落后又受到排挤、轻视,更是加倍的痛苦。《吕氏春秋·不苟》记有秦穆公训诫大夫公孙枝越职行事说的一段话:由于“秦国僻陋戎夷”,即使事事、人人都照制度办事,“犹惧为诸侯笑”,可你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备受屈辱而又极不甘心于屈辱地位的内心痛苦,溢于言表。但秦国的这种地位,到战国初期也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山东六强,甚至包括若干小国,都不断在这里那里会盟角逐较量的时候,已具有相当实力的秦国,却还是被冷落在关西。当时年轻气盛的秦孝公在即位祭祖时,痛哭哀告说:耻辱啊耻辱,诸侯如此卑视我秦国,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耻辱呢?
出生于寄居地赵国、因而原名赵政的秦始皇,母亲是歌舞伎,父亲虽是秦国王孙却作为人质羁留在赵国,加上秦、赵常常作为敌国相互攻战,因而他的整个童年时代不仅与通常王子王孙都能够享有的优渥生活与良好教育无缘,有时连基本的温饱和人身安全都很难保障。每当为躲避赵国搜捕,不得不鹑衣百结地露宿在邯郸的僻里陋巷时,他所关切的绝不是未来如何去吞并六国,而只能是眼前如何填饱辘辘饥肠!
也许造化有偏心,常常同情处于困境中的弱者,赐予这样一个国、这样一个人,以一个从此永远不可能再复得的良机,去完成统一大业。
但历史的发展,原有它自身的必然规律。可能会有侥幸,却不会归结于侥幸。
秦国和秦始皇所以能成为中华第一帝国的创造者,先哲和时贤已作出多种探究,原因很多。如地理条件的优越:东据崤山、函谷之固,西拥雍州膏腴之地,不仅物产丰饶,且攻守皆利。又如秦内政较为严正,士大夫比周结党之事相对较少,百官恭俭敦敬,勤于执事。再如秦民勇悍善斗,秦地音乐诗歌都有一种犷野意味。特别是商鞅变法后,坚持以军功封爵,将士更勇于公战,犯白刃,蹈汤池,一往无前。秦国还长期以厚禄高位吸纳各国“客卿”,使许多在本国得不到重用的智能之士纷纷西游,以求在秦国一展抱负才华。此外,也许还是最主要的,就是统一已成为时代要求,统一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儒墨两家在学说上是对立的,但对必须统一这一点却完全一致。当梁惠王问到如何来结束已经长达数百年的大小兼并、兄弟残杀的局面时,孟子断然回答:“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墨子也认为要达到“天下治”的目的,“唯能壹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上》)。总括以上诸因素,也就是通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但详尽地按照这些“条条杠杠”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写出一部带有总结路数的文字,也许会使人索然寡味。我还是想从自己设定新史话体的路子,尝试着侧重从人和人生与人的命运的角度作一探索,力求能写出一点新的意味来。
我想起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逆境论”。
在研究人类文明起源时,汤因比得出结论,艰难的生存环境即逆境是文明和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的重要原因。逆境有多种多样:恶劣的地域条件,猝然降临的自然灾变,人为的战争和奴役,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身智力或肢体方面的缺陷等等。逆境对处于其中的人们是一种挑战,它不仅会刺激人们鼓起勇气和智慧去战胜它,并进而成为创造新的业绩的动力。
下面是汤因比的一段著名的论述——
社会成长乃是一系列成功应战回答挑战的结果。历史的动力正表现在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之中。但是,如上所述,社会的成长却不是必然的。只有挑战遇到了成功的应战,并且这一挑战还能趁势不断激发起更新的挑战时,社会才会不断成长。(汤因比《历史研究》)
如果说大秦帝国因暴亡而不免使人有流星之叹的话,那么它的兴起却决非一蹴而就,它那短暂而辉煌的光焰,是经由漫长的历史阶段积聚而成的。因而如果我们要寻访帝国之魂,就不能不追溯秦人的整个奋斗史:从一个遭受迁徙的民族,到附庸——诸侯——王国,直到成为天下共主的大秦帝国。
秦人的先祖也曾有过颇可自豪的历史,但自从其中两位先祖在商末助纣为虐,被认为作恶多端,周灭商后便一下坠入了低谷。此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代接一代的秦人都是在此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挣扎、搏斗,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发出的挑战作出应战。对于秦人中掌权执政的君主来说,既要对由外强逼迫造成的困境作出应战,又要对由这种困境引发的内部危机作出应战。几次成功的应战赢得了大踏步的前进,忽而出现了失败的应战又突然倒退下来。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或是对于一个国家,这都是一种意志、毅力和性格的残酷磨练。
历经数百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攀登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不再是六国卑视秦国的问题,而是秦国如何来削平六国、统一华夏的问题。
作为历代先祖事业的继承者,此时的秦王嬴政个人,也是在对付外部困境和内部危机的两个方面的成功应战中,完成了自我超越的。这个昨日邯郸街头的流浪儿,如今已是一代雄主。但他面对的仍然是强大的敌人:土地五倍于秦、兵力十倍于秦的山东六国。这又是一种挑战,是由以往一系列成功的应战激起的更新、更高的挑战。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将,以及他那庞大的对手们,将如何各自作出他们的应对呢?
最后,中华第一帝国的大厦巍然立起,做了帝国始皇帝的嬴政终于登上了人生的顶峰。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登上类似顶峰的人屈指可数。顶峰也决非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事实上也许将面临一种特殊类型的挑战与应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居士想必是有所体验的,因而作过这样的提醒。人类原是社会动物,天赋芸芸众生以平等之权,突然一下子别人都成了蝼蚁,唯独我至尊、至贵、至上,孤零零一人独处于顶峰之上,真是“高处不胜寒”啊!处于顶峰之上的人,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情趣、特殊心态呢?他会怎样发脾气、怎样骂人、杀人呢?他还担心事吗?如果有,那是怎么样的心事呢?他还做梦吗?如果还做,那是一些怎么样的梦呢?……
在接受了出版社约稿,开始构思、撰作这新史话体断代史第一部《大秦帝国》的1995年整个闷热的夏天里,我漫游于前圣时贤的文献文字之海,希冀尽快超越秦史知识的描红阶段,获得大秦帝国阍者的允许,前去虔诚朝觐,争取能与古人、秦人,特别是始皇帝嬴政,平等地对话,感同身受地生活其中,并进而试图触摸一下帝国也许至今还没有完全停止搏动的心房。
但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我还只能徘徊在暗红斑驳的帝国禁城围墙之下,苦于找不到一个进出口。
临窗有棵银杏树,浓郁的绿荫偶或为我送来阵阵凉风。透过茂叶编织的缝隙,可以看到一片湛蓝而深远的天。
随着阵阵扑扑簌簌的拍翅声,突然掠过两羽白鸽。
于是,绿叶、蓝天、白鸽,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一对白鸽忽而幻化成了两只白颈雉,我甚至清晰地看到了它们那艳丽的长尾羽就在我眼前掠过。
当我清醒地想到这是一种幻觉时,那奇异的神鸟已再也无法从我眼前抹去。
一对白颈雉?我不由惊喜地叫出了声。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一对白颈雉,从雍水之畔起飞,在苍茫的关中大地上空翱翔!
那不是普通的白颈雉;那是艰难跋涉中的秦人的梦想,是他们梦想的神化。
呵,可爱的蓝天使者,你能成为我进入大秦帝国最初发祥地的向导吗? 人生必读经典历史丛书:时代帝国三部曲之大秦帝国(上 下)(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