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在握,称王天下还会远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人生必读经典历史丛书:时代帝国三部曲之大秦帝国(上 下)(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九鼎在握,称王天下还会远吗?“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这个如今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城邑,却因公元前260年秦、赵在此打过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大仗而长留青史,它以堆叠如山的白骨向后人诉说着一个令人心惊胆颤的故事。
此前,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从而截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此时秦如再攻上党,犹若探囊取物。危亡在即,上党郡守令冯亭被迫在无奈中私自作出了一个决定:把该郡所属的十七座城邑让给赵国来接管,以为这样便可以把秦军的战火引向赵国,而当秦、赵开战时,韩国再去助赵,或许可以挡住秦国的进攻。这时候的赵国,惠文王已死,赵奢作古,廉颇已老,蔺相如病笃,赵孝成王新继位,正处于多事之秋。赵国内部对冯亭这个要求有两种对立看法。一种认为这是韩国企图“嫁祸于赵”,断不可受;另一种则认为过去东征西战累年也难得一城,如今不费一弓一箭唾手就可拿到十七座城邑,何乐而不为!赵孝成王听从了后一种意见,特派平原君赵胜去接管这片土地,同时命老将廉颇率师去镇守地势险要的长平,以防秦国出兵来夺取上党。
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子突然中途被人抢去,秦昭襄王岂会甘心!他马上派出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向上党进发,其势若疾风骤雨,无可阻挡。冯亭坚守不住,率吏民突围奔赵。原在上党的居民纷纷逃入赵国边境,赵军便把他们安置在长平,这样长平的住民便骤然增加了起来。一见这个新动向,王龁立刻挥师转向长平,连续不断发起猛烈挑战。老成持重的廉颇却任凭秦军如何鼓噪,就是固守不应。他是要用这个办法,进一步疲惫秦军,然后伺机出击。但轻视强秦而又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如何能理解老将军这一深思熟虑后得出的良策,几次谴责廉颇,催促他迅速对秦军发起攻势。
这一细微的裂隙,立刻被老谋深算的范睢抓住。他迅速派人携玉帛珠宝到赵国行反间之计,制造出一种舆论,说廉颇坚守是怯敌;秦军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赵括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中曾杀得秦军丧魂落魄。赵孝成王果然信以为真,决定临时晋升赵括为上将去代替廉颇。对这一错误决定,不仅身患重病的蔺相如以为赵括只会背诵其父所传兵书教条、不懂得实战而持否定态度,极为难得的是,连赵括的母亲也坚决反对。赵王问她为什么,这位视国家利益、荣誉为至上的母亲说:括儿徒读父亲兵书,不知通变,实非将才。先夫临终曾告诫妾身:万不可令括儿为将;括儿若为将,赵军必败!但赵孝成王的回答竟是:寡人之意已决,汝等不必多言!
骄横自大,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一到长平便改变了廉颇所有规定,急切欲求出战。秦军得悉这一情况,立即对统帅部人事作了重要的调整:暗中派出白起为上将,王龁为尉裨将。并严令官兵上下,不得泄露此消息,违者立斩!
原来这时候白起的威名,已足使中原六国将士闻之丧胆。
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在昭襄王时期历任左庶长、左更、国尉和大良造等职,时间长达三十余年,是魏冉曾重用的一员大将,极善用兵,攻韩、击魏、伐赵、征楚,几乎无往而不胜。但他又以滥杀和残酷闻名,攻打楚国鄢城时,竟壅西山长谷之水为渠灌城,据《水经注》载录的材料说:“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北者数十万,城东皆臭。”
白起已来到长平,赵括却蒙在鼓里。秦军有意让赵括取得一点小胜,佯装节节败退。赵括越发口出狂言,得意忘形,一直紧追到秦军的壁垒前。瞬间秦军打出了白起的帅旗。赵军正在疑惑时,一员大将大喝一声横戈立马奔跃而出,正是武安君白起!赵军官兵一见当即吓得撒腿便跑,但这时他们已进退无路了。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早有两万五千兵马绕道插到赵军后方,隔绝了赵军军粮输送要道;另有五千兵封锁了赵军壁垒前沿阵地,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已经被分割成互不联系的两半的赵军,经过几天无效的挣扎,人困粮绝,奄奄一息,只得筑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得到白起捷报,一面派人到前线鼓舞士气,务求全胜;一面亲自命驾至其时已为秦所占领的河内之地,火速征发当地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星夜开往长平堵截赵国援兵,防止赵军突围。
被围的赵军绝粮四十六天,饥饿至极,甚至到了出现相互杀食的地步。赵括曾经把军队分成四路组织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他自己则在最后一次突围中奋力作战,中箭落马被秦军杀死。赵国长平驻军有四十余万,至此群龙无首,土崩瓦解,全部投降。
缴获的戈戟甲胄,堆积成几座小山。
现在,已经手无寸铁的四十万条性命,就握在一个人手心,听凭他一声决断。
但愿人类永远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时刻,但不能否认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时刻。
在决定如何处置这些俘虏时,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主帅白起以上党曾为秦攻占,但后来又去归赵为据,认定赵人反复无常。就凭这一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这句话,共十一个字。这就是说,每一个字下系着近四万个冤魂!
赵国降卒四十万,只放走了其中年少的二百四十人,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这在古今中外战史上,都属罕见!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以上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这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同样也属罕见!
无论如何,长平之战是秦国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
但胜利,尤其是大胜利,是一匹远比失败更加难以驾驭的烈马,历史上,从这匹烈马上摔下来的人,要比在艰难跋涉中跌跤的人多得多!
第二次称帝以悲剧结束
长平大胜的负面效应,很快从内外两个方面反映了出来。在外部,长平坑卒数十万,秦国在道义上不能不受到列国一致谴责,而赵国却获得众多同情。在内部,范睢与白起早在魏冉时期就有矛盾,长平之胜,激化了范睢对白起的妒忌,而白起却因此而益发骄横。这样,当白起准备以胜利之师乘势攻取邯郸时,范睢却奏禀昭襄王以士卒需要休整为由,在得到赵国割让六座城邑的允诺后,就命令白起班师。但后来赵国非但不肯如约割让六城,还派虞卿去齐国,意欲联齐以抗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再命白起率师伐赵,白起则以时机已过而不愿从命。昭襄王几次强请,白起都不答应,后来索性托病不出。昭襄王看出这员曾为魏冉所重用的大将有居功自傲之意,大为光火,单是为了维护王者的自尊,也非立即出兵伐赵不可。于是便另换大夫王陵,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十月率领大军数十万入赵围攻邯郸。
这内外两种负面效应,已预伏着失败的因素。
白起拒受王命,确有因前番范睢从中作梗而心怀不满之意;但同时也是基于他对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不同形势、不同民情的分析。我们且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𫗦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外交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从来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白起这一篇载录于《战国策·中山策》的进言,确有真知灼见,揭示了当时列国对待秦、赵的不同态度和两国君臣的不同心态。但是秦昭襄王听不进去。
昭襄王之所以听不进这些有点“煞风景”的话,是因为这时候他还陶醉在由长平大胜激起的兴奋中。这种兴奋还在不断膨胀、升温,以至经范睢怂恿,他准备再一次称帝。
而且第一次称的是“西帝”,此时齐闵王已死,秦国似乎已成了天下唯一霸主,因而要称一统天下的秦帝,列国都必须臣服于秦。
昭襄王根据范睢建议,以为此时已畏葸得犹如惊弓之鸟的魏国最有可能第一个臣服秦帝,于是便派许绾去大梁,首先说动魏安釐王入朝于秦。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大地上便展开了一场该不该“帝秦”(尊秦为帝),该不该救赵的大辩论。《史记》、《战国策》等对此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它是战国时期一次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精神大震荡,是一次民族精神和人格精神的大昂扬。
范睢的眼光是尖锐的,魏安釐王果然正因慑于秦威而处于寝食难安中。
邯郸受围后,赵王数次写信向与有姻亲关系的魏安釐王及其弟信陵君无忌求救。魏安釐王无奈只得命将军晋鄙率兵十万救赵。可军队刚出发,秦国便向列国派出使节发来了通告,你看他那口气——
吾攻赵旦暮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史记·魏公列传》)
魏王一听慌了神,赶紧派人飞马追赶晋鄙,命令他将十万大军驻扎在赵长城之南、离邯郸还有三十余里的邺地待命。名为救赵,实是持首鼠两端的观望态度。
下过这道命令,魏王犹是惊魂未定。偏在这时,带着“帝秦”特殊使命的许绾来到了大梁。魏王越发惶恐不安,担心的倒不是该不该尊秦为帝的问题,而是入秦朝拜后要是也像当年楚怀王那样不让回来怎么办?许绾说:大王倘若不信,臣绾甘愿对天立誓:若大王入而不出,绾将割下头来为大王殉葬!魏王这才稍稍放了点心,下令备驾,准备西行朝秦。
刚要起驾,有个大臣急急赶来进谏了,他叫魏敬。
魏敬说:大王将行,臣未及先来侍奉,乞大王恕罪。臣有一事求大王赐教:如果拿河内之地与国都大梁比较,大王以为哪个重要?
魏王说:大梁重要。
魏敬说:倘若拿大梁与大王自身比较,哪个重要?
魏王说:自身重要。
魏敬说:假设秦王向大王索取河内土地,大王愿意给它吗?
魏王说:不给。
魏敬说:这就奇怪了:河内土地,在刚才所论的三个比较中是属于最下等的,而大王自身则是在这三者中最上等的;秦国索取最下等的大王尚且不肯,可它这回索取最上等的,大王非但一口答应,而且马上就要准备动身了。窃以为大王此行实在不可取!
魏王说:这么说来,你是担心寡人此一去不能回来吧?不用担心的,许绾已经为寡人立下誓言,若入而不出,他将以首级为寡人作殉。
魏敬说:像臣这样一个卑微的人,倘若有人来对我说:你到险恶莫测的深渊去走一趟,要是出不来就用一个老鼠脑袋来给你殉葬,臣也决不会答应的。如今秦国就是一个凶险莫测的深渊,而许绾的头颅就是一个老鼠脑袋,大王怎么可以因为有一颗老鼠脑袋担保就不惜以至尊至贵的身体去试验呢?
魏王想想觉得很对,就打消了西行朝秦。
可魏王还陷在两难中。来自北边邯郸的和来自西边咸阳的车辆,穿梭似地忙个不停,赵国使节请求他火速进兵救赵,秦国使节要挟他赶快“帝秦”。魏安釐王在这两难夹攻中苦苦挣扎了几昼夜,倒忽而想出一个“两全”办法来了,便迅速派出特使新垣衍,走间道冒险混入围困中的邯郸,向赵孝成王去转达他的“两全”之策。新垣衍对赵王说:邯郸其实是用不着救援就可以自解的,因为秦王围邯郸的真正目的,不是贪图邯郸这座城市,而是要求赵国“帝秦”。所以赵王如果能够真心表示臣事秦国,尊秦王为帝,秦王一定会高兴地罢兵,邯郸之围便可立解。
由新垣衍传达的魏王的这一番话,给正挣扎于死亡线上的邯郸人带来了极大的震荡。
邯郸被围已有四五个月。处于水火煎熬中的邯郸人,就像久旱望云霓那样盼望着列国援军的到来。但除了魏国,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伸出援助之手。而魏国由晋鄙将军率领的十万援军,也还驻扎在城外的邺地可望而不可及。邯郸人因被饥饿、恐慌和死亡折磨得太久而开始走向绝望。在绝望中忽然有人指出了一条生路:是呀,能否以帝秦来换得自己的生存呢?这种情绪迅速在朝堂上下扩散、蔓延,以致赵王召集群臣来商议时,作为相国的平原君赵胜,家有门客三千,平日运筹国事从容若弈棋,此时也乱了方寸,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这一天,平原君回到自己府第,犹是愁眉双结,面壁出神。忽有仆役来报:齐客鲁仲连求见!
这鲁仲连原为齐国人,以善辩著闻,年方十二,就曾驳倒齐国著名辩士田巴,因而名闻遐迩。及年长,不屑仕宦,专好远游,喜欢为人排难解纷。这回来游赵国,恰好也居于被围的邯郸城中。平原君早闻其名,自然盛情以待。鲁仲连却劈头一句问道:街头巷尾都在传说阁下将帝秦,难道真有此等事吗?
平原君连忙解释说这是魏国使者新垣衍将军提出来的,事情尚未议妥。鲁仲连抢过话头说:足下乃天下闻名贤公子,如何能把赵国命运委于一个大梁说客呢?这位新垣衍将军现在何处,能否请来,待我来与他当场一辩,让他服输回去吧!
于是鲁仲连与新垣衍便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关于“帝秦”问题的大辩论。
(两人对席。鲁仲连气宇轩昂,从容整冠舒袖,有意不先开口。新垣衍见对方如此气度,不由心生敬意)
新:邯郸已成围城,如今仍留此城者,皆因有求于平原君;今吾观先生玉树临风,当为天下高士,非有求于平原君之人,因何也久居而不离去?
鲁:连确实无求于平原君,只是在此专候将军到来,欲有求于将军。
新:衍只身自大梁来此,不知先生有何差使?
鲁:请将军助赵而勿帝秦。
新:不知先生将如何助赵?
鲁:中原五国,如今齐、楚已应允助赵。连不日即将出使魏、燕,劝其勿帝秦而联合助赵抗秦。
新:燕国之事衍不得而知,至于说到魏,衍才从大梁来,不知先生有何锦言妙语,能使魏王放弃帝秦而助赵抗秦?
鲁:魏王只是还没有看到尊秦为帝之害罢了。一旦看清帝秦之害,自然会立刻转而助赵抗秦。
新:但不知帝秦其害如何,请先生赐教。
鲁:秦是一个抛弃礼义而崇尚战功之国,恃强挟诈,涂炭生灵。做个诸侯尚且如此,一旦称帝,自然更加暴虐。果真那样,连宁愿蹈东海而死,也羞于做它的臣民。难道魏国真会心甘情愿做暴秦之下民吗?
新:倒也并非甘心如此。这就好比当仆人:十个仆人侍奉一个主人,难道十个人的智力还不如一个主人吗?实在是畏惧他的缘故。
鲁:如此说来,魏王居然愿意做秦王之仆人?
新:那也是出于无奈呀!
鲁:如果魏王真想当仆人,那就连仆人也当不成,必然落到被醢(hǎi,剁成肉酱)被烹的下场!
新:(怫然作色)先生说得太过分了吧,因何会出现此种结局呢?
鲁:(缓颜从容)连说的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岂敢作过分之词。从前纣王属下有三公,就是九侯、鄂侯和文王。九侯有女甚美,献之于纣王。纣王未能逞意,盛怒之下,不仅杀其女,还把九侯醢成了肉酱。鄂侯为此强言直谏,纣王又油烹了他。文王闻此只是暗暗叹息了几声,纣王也要将他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囚禁了起来。秦王如果称帝,其残暴当不在纣王之下。到那时候,秦王若是要对臣服于他的列国国王或醢或烹,还有谁敢说半个不字呢?
新:(沉思良久,默然不答)
鲁:不仅如此。秦王一旦肆然称帝,必定要更换众多原来的各诸侯大臣,把不顺他意的撤下来,换上他喜欢的人。他还要把他那些善于阿谀进谗的婢妾塞进魏国来,监视魏王的言行。在这种情况下,魏王还能有片刻安宁时光吗?就是您将军阁下,难道还能保住爵禄生命吗?
新:(霍然起座,深揖拜谢)先生诚天下高士也!衍谨奉所教,即回大梁,从此不敢再言帝秦之事。
鲁仲连说服新垣衍放弃“帝秦”,对后来中原事态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而赵王和平原君曾以封侯赐爵和千金为谢,但鲁仲连一概拒受。他笑着说:“所贵于天下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完这番话,便辞别平原君,扬长而去,“终身不复见”(《史记》本传)。
在历史上,鲁仲连“不帝秦”,一向被广为传颂,其中自然也含有人们怨愤后来秦帝国行暴政的因素,但鲁仲连作为布衣,能独自奋臂抗秦,功成而又拒受千金之谢,飘然出世,也确实具有古人所崇尚的那种高士气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引为“同调”,并赋诗颂道: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第十二》)
再说赵王虽说已放弃帝秦,但列国援军仍然未到。邯郸之围已逾半载,邯郸臣民犹若釜中之鱼。城内哄乱时起,饿殍如山,甚至发生了“炊骨易子而食”的惨剧。而更多的志士豪杰在此故国危难关头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民困兵尽,或剡(yǎn,削)木为矛矢”,以抗强秦。有个传舍官吏的儿子名叫李谈的,当面指责平原君不该在故国如此艰难关头犹是“后宫以百数”,“被绮縠,余粱肉”。平原君非但不加罪,而且立刻散尽家产犒赏士卒,并让夫人和婢妾加入士卒行列,共同守城。李谈在平原君的支持下,招募三千义士试图突围,在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一时秦军震惊,特地为之后退三十里。
但是,列国援军还是没有来!
晋鄙所率的十万魏国救兵还驻扎在邺地观望!
平原君决心再作最后一次努力,做两件事:
一、精选文武随从二十名,设法冒死出邯郸赴楚求救;
二、再向魏国信陵君无忌写最后一封求援信。
平原君夫人是信陵君之姊,平原君与信陵君原是郎舅关系。这回的求援信已带有责备之意——
信陵君公子如面:邯郸之城危若垒卵,邯郸之民命悬一丝。胜(平原君名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原是敬慕公子高义,以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为秦所破而魏救迟迟不至,则公子救人于困之心何在?此与公子高义之名何副?令姊忧念城破,日夜悲切不止。公子纵不念胜,独不怜惜令姊耶?
求援信是当天就命人以快马送出的。紧接着要做的便是一件事:赴楚求救。
道义与实力的大较量
上一节曾说到,战国时期有以养士闻名的四公子,现在我们面前这位赵国平原君,便是四公子之一。
《史记》本传说,平原君楼房临近的一个民户家里有个跛子,一次出来打水,恰好被住在楼上的平原君的一个小妾看到了。平日深居闺房的小妾看着那一瘸一拐的样子,不由朗声笑了起来。这个瘸子就来找平原君说:您先生是以贵贤士、贱妻妾而闻名于天下的,可您那小妾怎么能讥笑我这个跛子呢?我要你把她的头割下来给我!平原君当时笑着答应了一声,事后对人说:我的美人就笑了那么一声,他就来要我杀了她,这未免太过分了吧?过了一年,门下宾客散去近半。平原君很奇怪,一问,才知道是因为他不杀小妾,宾客们就以为他“爱色而贱士”,所以纷纷离去的。平原君于是就一刀杀了小妾,捧着她的头,登门去向那跛子谢罪致歉。果然,那些离去的门客很快又纷纷归来。
这个例子很极端,司马迁记此无非是想借以说明平原君爱士的真切。也正因为如此,他门下宾客多达数千,其中不乏犯白刃、冒流矢,甘愿死难之士。所谓养士千日,用士一时,如今已到了充分发挥这批门客作用的时候了!
这一日,平原君来到自己府第召集所有门客听命。他说:这次赴楚求援,务求必成。商谈不成,就用武力。所以我要求的人选必须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人数不必过多,有二十人足矣!
偏是在数千门客中选来选去却只有十九人合格,其余均无可取。
这时候,有个门客站出来自我推荐道:还少一人,那就请公子把我作为备员带上吧!
平原君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却不认识。便问道:敢问足下大名,来门下已有多少时日?
这人说:臣姓毛名遂,来公子门下已有三年。
平原君笑着说:大凡贤士处世,譬若锥子处于布囊中,锋芒必露。如今先生处胜门下已有三年而胜未有所闻,想必先生于文武一无所长吧?
毛遂立即应答说:这是因为臣至今方得有此机会。如果早让臣处于布囊之中,那就早已脱颖而出,岂止是略露锋芒呢!
平原君听他出言不凡,便准许他同往。
毛遂的这个举动,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典故,就叫“毛遂自荐”。
这支队伍上路时,那十九人还时不时暗中讥笑毛遂,只是赵公子已作了决定,他们也不便再多说些什么。
待到楚国后,毛遂对在楚都看到的情况和感受到的气氛作了分析,得出结论说:臣料单用言辞,只怕难以奏效!
众人听了还是半信半疑。
但事情的发展,却正如毛遂所估计的那样,平原君与楚考烈王从日出谈到日中,盟约也还没有谈出个眉目。尽管平原君反复陈说联合抗秦的好处,无奈楚王慑于秦威,只是从道义上对邯郸深表同情,就是不敢答应出兵。这时候那十九人不能不对毛遂刮目相看了,就说:先生,还是您上去吧!
于是毛遂便带剑从容拾阶而上,对平原君说道:联合抗秦之利,明若观火,三言两语便可谈定。今日已过午,犹言未决,却是为何?
楚王问平原君:那位客人是谁?
平原君说:他是胜的门客毛遂。
楚王作色斥道:寡人与你家主人议事,如何敢来胡乱插嘴,还不快快下去!
毛遂却顾自又近前几步,按剑说道:大王所以敢怒斥我毛遂,大概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吧?可如今在十步之内,生死决于二人一搏,楚国的人多势众对大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大王的命就在毛遂手中。在我主人面前大王如此叱咤少礼,又所为何来呢?
平原君笑着说:毛遂休得无理!又转而对对楚王说:此客秉性如此,大王莫怪。不过他明察事理,颇有见地,听他说说又何妨呢?
楚王只得缓下口气来说道:客人有什么要赐教寡人吗?
毛遂说:臣之君主,原是为楚国利害而来。楚国向为东方大国,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号称盟主。以楚国之强,天下本无可挡。但自从西秦崛起,却屡屡受屈于秦。张仪本无赖之徒,一计而失地六百里,再计而囚死怀王。白起一小竖子罢了,一战而陷鄢郢,再战而烧夷陵。楚之先人垂泪于泉下,楚之百姓奋臂于旷野。此百世大怨,三尺童子尚且知羞,难道大王竟能怡然自适,不击案而起有所作为吗?
楚王情动神振,连连点头说:楚国之事,诚如先生所言。寡人情愿举社稷而联赵抗秦!
毛遂说:大王主意已定了吗?
楚王说:已定!
毛遂即呼左右取歃血盘来,接过血盘,跪进于楚王之前大声说道:大王为盟主,当先歃;然后是赵公子歃,最后是臣毛遂歃!
赵、楚联盟竟就这样瞬间合成。
楚王随即择将选兵,准备北上解邯郸之围。
魏国大粱。
魏公子信陵君府第。
平原君来信的木式封盒已被打开。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正在一边捧读,一边吞声啜泣。帛书上滴满了他的泪水。“公子救人于困之心何在?此与公子高义之名何副?……公子纵不念胜,独不怜惜令姊耶?”信上的这些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信陵君名无忌,是魏安釐王异母兄弟,封为信陵君。封为信陵君。《史记》本传称:“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相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信已收到三日,信陵君和他的一些门客轮番向魏安釐王进谏,再三说明邯郸危在旦夕,得赶快下令留驻于邺地的晋鄙率领大军急赴救援。魏王却只是软语拖延,担心惹怒强秦会大祸临头。
信陵君几乎已感到了绝望。
蓦地,他拔剑霍然站起,仰天长啸一声:故人有难不救,我无忌还有何面目存于人世啊!一挥手,身旁几案已被劈为两半。
——备驾!
他大声向仆人呼叫。
不一会,一百余辆车骑从公子府第飞驰而出。车上是信陵君从门客中选定的数百精壮,他自己就站在第一辆车乘上。别无选择。他觉得只剩下这最后一条路:亲自赴赵去与秦军搏杀,与挚友平原君和姊姊一起赴难而死!
车过夷门,突然慢了下来。
夷门为大梁城东门,因附近有夷山而得此名。
信陵君想到该与掌管夷门的侯嬴老人告个别。
他下了车,恭敬地走到老人跟前,说出了要去为赵国殉难的决心。一股难舍的激情涌上心头,意识到这已是永诀,他等待着老人说几句壮行的话。
侯嬴老人顾自执帚扫地,听完了淡淡说道:那就请公子自勉吧。老臣年迈,恕不远送。
车出夷门数里,信陵君不由生起疑来。他想起了几年前第一次去拜访这位老人的情形。侯嬴年老家贫,靠监管夷门为生。信陵君是带着金银去看望他的,想给老人一点接济。侯嬴坚辞不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怎么可以因困穷而无端接受公子恩惠呢?用车载回府时,信陵君特地让出尊位,老人倒也不谦让,大模大样地坐在左座,任由信陵君恭恭敬敬为他这个粗衣敝冠的老人执辔驾车。沿途行人看了非常奇怪,有的不禁骂了起来:这老匹夫,怎么可以对公子如此无礼呢!信陵君却觉得这可能是老年人情性孤介的缘故吧,也不以为意,且愈加尊敬。后来才知道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他是要用这种失礼的举止让路人和宾客都讥笑他是小人,从而反衬信陵君的长者风度。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人啊!可这回明知我将一去不复返,老人却为何既不为我谋,又不阻我行,表现得如此冷淡呢?
这么想时,他猛然悟出了些什么,便命令车乘返回夷门。不一会已远远望到侯嬴老人站在城门口举手向这边致意,且笑着朗声说道:老臣已料到公子必定会回来的!
信陵君不由一惊,问道:长者何由得知?
侯赢说:公子如此孟浪独闯秦虏,犹若以肉授饿虎,断无生还之理。公子往昔如此厚遇老臣,而老臣对公子此行却不谋、不阻、不送,公子必恨老臣无疑,恨则必返也!
信陵君大为吃惊,连连下拜:请长者恕无忌适才无知之罪,愿受明教!
于是老人把信陵君请至内室,屏绝闲人,说出了一条千古传颂的“窃符”之计。
古代君王授命将帅率兵出征,多以虎符为信。虎符形似虎,用铜铸成,背有铭文,分两半,一半君主收藏,一半授与将帅。调拨军队时,须合符为验,方可生效。魏安釐王原先命令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时,就将虎符之半授与晋鄙,另一半则藏在自已身边。因此,只要窃到魏王身边所藏这半只虎符,就可命令一直还驻扎在邺地的晋鄙率师北进去解邯郸之围。
谁能接近魏王窃到虎符呢?只有一个人,便是魏王的宠妃如姬。
谁能使如姬去做这样一件一旦事泄便有杀身灭族大祸的危险事呢?也只有一个人,便是信陵君。信陵君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正欲以死报答信陵君,恨无其门。
信陵君按计实施,果然应验,虎符终于窃到。
信陵君第二次来到夷门向老人告别。
老人说:兵书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纵然有了虎符,但如果合符为验后,晋鄙依然不从;或者他得便派人飞速报告了魏王……
信陵君不由陡然一惊:若果如此,如何是好?
老人说:老臣有一友,是个屠夫,名叫朱亥,力大无穷,可随公子一同前去。合符后,晋鄙若能听从最好;不从,即由朱亥击杀之!
信陵君沉默有顷,突然呜咽起来。
老人说:公子是有所畏惧吗?
信陵君说:晋鄙是一员叱咤风云的老将,真要发生那样的事,如何不叫人伤心呢!
老人一声喟叹,随即说道:请公子务必带上朱亥,赶快起程吧!
信陵君刚驱车走了十几步,听得老人在后边大声说道:公子自勉。老臣年迈无力远行,就以魂送公子吧!
信陵君不由大惊,赶紧回头望去,老人已饮剑自刭,血染白须,缓缓倒地。
夷门老人遽然死去,前人多有猜测,有的说是为了坚定信陵君的决心,有的说是为了不使计谋泄密。我则以为这是古人,特别是战国时代人们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人生价值的特殊的认识,当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独特的人生使命时,便从容而又果断地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但古人的率尔与坦然,留给后人的却是苍茫的遐思和无穷的追怀。明代李濂写的五绝《夷门》,就传递了这样一种意境——
侠骨已成尘,
夷门草自春;
斜阳骑马过,
独倚抱关人。
信陵君来到邺地,与晋鄙合符核验。忠于职守的老将晋鄙果然起了疑心,拿着一对合验的虎符审视良久,遽然说道:臣受大王之命拥军屯此,乃国之重任。如今公子单车来代,这如何能……
话还没有说完,在一旁的朱亥已从袖中挥出四十斤重的铁椎重重击下,老将晋鄙立时倒地,当即毙命。
信陵君召集全军,发布了一道誓死决战的命令,其中说: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史记·魏公子列传》)
经过如此简选,十万大军还剩下八万。信陵君一身戎装,立马横刀,统领着这支敌忾同仇的军队,入赵击秦。
与此同时,楚王派出的援军也已来到。当魏师与楚师汇成洪流,怒潮般地向被围已八月有余的邯郸扑去的时候,中原振奋了!赵国怒吼了!已经精疲力尽的秦军哪还经得起赵、魏、楚三面夹攻,勉强支撑了几战,就彻底溃败。
历史的转折与期待
长平大胜与邯郸大败前后不过三年。秦昭襄王没有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加上范睢等人的进谗,反而因失败而迁怒于白起。先是下令白起离开咸阳,后又派人追到咸阳十里之外的杜邮赐死。白起在引剑自刭前仰天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落到这个地步呢?呵,长平之战,我用诈计尽坑赵卒四十万,我是应当死啊!
白起死,似乎证明在范、白争宠中范胜而白败,但同时却也预示着范睢自己厄运的到来。范睢曾向昭襄王竭力推荐他的两个恩人郑安平和王稽,此时分别以率众投降和暗通诸侯罪被处死。按秦法,被保举人犯罪,保举人得连坐。等待着范睢的,将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
呵,人啊人,恩恩怨怨,荣辱沉浮,谁能识得透个中奥秘!怪不得罗马神话中的命运女神福耳图娜,她的形象是一个闭着双目的美女,站在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球之上,人的命运多么变幻莫测啊!
从这时起,范睢便突然在秦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是主动引退,还是暗中赐死,两千多年过去了,却还留下一个谜一般的悬案,有待学者们去解开。
尽管为秦国建功立业的文臣武将大都没有善终,但秦国却已强大到不会再因一城一战的得失成败而改变称雄天下这样一个大局。
五百余年前,局促于雍州一隅的嬴秦先祖襄公,曾经做过一个充满理想的梦,梦见一对白颈雉从雍水之畔起飞。
白颈雉轻盈,秀丽,给人以诗意的想象。但它毕竟过于妩媚、柔弱,不能与帝王之象相称。且看到昭襄王之世,一个楚国人是怎么描述秦国的——
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翅,方三千里。
这段由一个射鸟人以射鸟喻战国列强争雄之势的话,载录于《史记·楚世家》。秦的意象已由白颈雉变成了大鸟;还不是普通的大鸟,而是凶猛异常的鹰雕,张开垂天双翅,山东六国尽在它羽翼之下。
早先的数学公式6:1,此时也已倒过来变成了1:6,一国如何来吃掉六国。
于是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开始,便接连发生了这样几件事——
五十一年:强秦所向无敌,“小周”之一的西周君,居然还想螳臂挡车,号召诸侯反秦。秦王发兵大吼一声,这位“小周”便立刻屈膝投降,献出全部所属三十六座城邑,三万人口。
五十二年:“大周”国君,即名义上的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死去,周王朝至此寿终正寝。只是还有个小尾巴,即另一个“小周”东周。实际上已开始了连名义上的统一君主也不再存在的奇特时代。
同年,被称为传国宝器的九鼎,正式为秦所据有,从雒邑运至咸阳秦王宫。虽据《史记正义》说在运输途中,其中一鼎不知何故“飞入泗水”,但总还有着八鼎吧!
五十三年:各国诸侯纷纷来向秦国祝贺。
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上天能否赐予秦国一个无论胆略与才智都与这一历史使命相称的雄主?
一位西方哲人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便能把地球举起来!
历经数百年奋斗的东方嬴秦说:只要给我一个雄主,我便能把天下统一起来!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本是平常的一年。由于两年前秦留在魏做人质的太子死了,因而这一年,昭襄王便在众多儿子中选了个名为柱、初封为安国君的儿子立为太子。这件事在当时也极为平常,但后来历史的发展却倒过来证明它实在太不平常了!由于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君,所以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时已年届四十,性格软弱而又悒郁多病。这不免使人未等他登上王位便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在安国君已有的二十几个儿子中,谁将成为他的太子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按当时社会地位甚至比寻常百姓还要低贱的商人,突然以非正常的渠道,向嬴氏宗室横插入巨大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王位原来的承续次序。其结果便是,在秦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庄襄王;短短三年后,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决定尔后中国千百年历史走向的秦始皇!
这个非嬴姓却给嬴姓氏族带来巨大影响、卑贱而又重要的人物,便是吕不韦——本书下一章主人公。
下一章,故事由一桩奇特的大买卖开始。
先出场的是两男一女。
不管他们之间有多少被人猜测不休的纠纠葛葛、恩恩怨怨,一个小男孩——即后来的秦始皇,毕竟还是因他们之中两个人的孕育而顽强地降生到了人间。
人之初,性本纯。
小男孩用他特别聪慧、刚烈的心灵,感知着这个奇特的时代和周围这片奇特的世界。他是早熟的。当他走完了流浪儿——王太子——国王这人生经历的最初三大步时,也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
就在这时候,第三个男人也以他奇特的方式悄然登场了!
不仅秦国臣民,还有山东六国的决策者们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已经陷入重围的年轻国王,将如何动作呢? 人生必读经典历史丛书:时代帝国三部曲之大秦帝国(上 下)(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