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1988 温拿乐队探路者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88 温拿乐队探路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潮流兴夹Band”,在1988年终于获得了香港流行乐坛的一致肯定,在这一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老牌的温拿乐队获得了“劲歌金曲荣誉大奖”,而在同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他们也拿到与之同等级别的“金针奖”。

  “金针奖”被公认为香港流行乐坛最高的荣誉奖项,它从1981年开始颁发,获奖者并不局限于歌手,只要是在音乐领域里有特别贡献和公认成就,就有资格获奖,所以,除了填词、作曲这样的幕后人员,“金针奖”中出现了3个“另类”:一个是刘东,他原是一位录音师,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娱乐唱片”公司,早期出版粤曲、粤剧唱片,“任白”的经典唱片就是这家公司出版的,后来“娱乐唱片”转向出版流行音乐,罗文、郑少秋等人都曾是它旗下的艺人;这样说来,第二个获得过“金针奖”的“另类”就不奇怪了,他是粤剧剧作家唐涤生;第三个获得“金针奖”的“另类”是香港民乐团。可见,“金针奖”的评选范围并不局限于流行音乐。

  表面上看,“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的“金针奖”和“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的“荣誉大奖”,都是各自阵营中的最高致敬奖项,如果两方阵营都好好办的话,“金针奖”未必会慢慢地被公认为最高荣誉,“荣誉大奖”至少会和它一时瑜亮、打个平手。可现在怎么造成“金针奖”更权威的印象呢?难道奥斯卡的小金人真就比戛纳的“金棕榈”强到哪儿去了?

  这确实要怨“无线”自己不争气。“香港十大劲歌金曲”的“荣誉大奖”看起来很模糊,你说它没标准吧,历次评选结果也还有模有样的;你说它有标准吧,还真看不出来。

  和“金针奖”一样,“荣誉大奖”也不一定非颁给歌手,比如1990年的“荣誉大奖”就给了作曲家顾嘉辉,但1987年得奖的竟然是歌曲《地球大合唱》,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荣誉大奖”也和“金针奖”一样可以空缺、可以颁给过世歌手,可让人看不懂的是,1985年罗文获得过“荣誉大奖”,1996年获得了“辉煌成就大奖”,2002年再次获得“二十周年荣誉大奖”,仔细研究起来,1985年是实至名归的最高荣誉,1996年是因为罗文宣布退出舞台,颁奖以示崇高致敬,2002年则是因为罗文去世,颁奖表达深切缅怀,这都说得过去,但为什么1999年张国荣获得“荣誉大奖”后,2000年又获得了改头换面的“致敬大奖”,这到底是个什么标准?

  可能有人会说,殿堂级别的歌手太少了,所以迟早有一天会出现奖项难产,或者某一人重复获奖的情况,可问题是,硕果仅存的殿堂级人物林子祥就从没获得过“荣誉大奖”,2009年竟然在奖项空缺了4年之后,突然颁给了草蜢,这是何道理?如果说“无线”对林子祥不感冒,但2004年、2006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金针奖”获得者分别是汪明荃和郑少秋,他们在一代人的心中就是“无线”的代名词,难道“无线”吝啬到一个“荣誉大奖”也舍不得发给自家人的地步?都说“无线”的奖项有黑幕,但在这两人身上难道还存在避嫌的问题吗?

  说来说去,“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的“荣誉大奖”,怎么看也看不懂。

  但“荣誉大奖”也不是很无厘头,1988年,它和“金针奖”很有眼光地重合了,获奖人就是温拿乐队。此后在1995年、1999年和2003年,两个奖也都重合过,获奖人分别是邓丽君、张国荣和林振强。

  邓丽君、林振强获奖,多半是出于缅怀之意,因为获奖那年正是他们去世之时。张国荣获奖只能说是实至名归,而“温拿”获奖,多半出于致敬,这一年,这支老牌乐队正好成立15周年。

  在1988年年初,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取有比赛性质的音乐奖项,可温拿乐队分明又是以他为核心的,他们靠着一首为乐队成立15周年创作的纪念歌曲《千载不变》又获得了“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的双料“金曲”奖杯。

  一定会有人开玩笑说,谭咏麟是自己不领奖了,改成组团来拿奖了。其实,《千载不变》获得双料“金曲”,温拿乐队获得双料致敬大奖,相比个人荣誉,这4座奖杯似乎更能体现谭咏麟在香港流行乐坛的地位和影响。

  从1988年算,成立15周年的温拿乐队是在1973年组建的,但事实上,它还有个前身叫“Loosers”,是1968年年底成立的,当时的成员有陈百祥、陈百燊兄弟俩和彭健新、陈友、叶智强以及谭咏麟。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乐队一样,这些年轻人就是因为住得近,兴趣爱好又一样,便组在一起“夹Band”,一来二去组成了一支乐队。

  陈百祥和他日后在影视剧上的形象差不多,爱玩爱闹,加上年轻人有点儿花花公子的气质,很快结交了一位叫何秀汶的女孩。

  何秀汶是个中外混血儿,现在有人说她是“香港小姐”评选中的落选者,其实很不准确。

  “香港小姐”评选从1946年开始举办,但一直断断续续的,到1973年才办了10届,此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才正式把这项活动固定下来,再后来就由“无线”接手主办。20世纪60年代最后一届比赛是在1966年,1967年到1972年停办。陈百祥大概是1970年搭讪何秀汶的,当时他20岁,何秀汶的年龄估计和他差不多。如果何秀汶参加过1966年的比赛,1970年时岁数可不小了,陈百祥恐怕也不会搭讪她。从时间上算起来,何秀汶和“香港小姐”竞选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更不可能是落选的“港姐”。

  在1966~1972这几年空闲的时间里,香港类似的“小姐”比赛林林总总,有“玉女小姐”“香港公主”“精工小姐”“香港节小姐”等,主办单位和评选标准十分搞怪,比如一家眼药水厂就曾办过“美目小姐”比赛。这些乱七八糟的比赛中,能够让我们记住名字的大概只有1968年的“香港公主”李司棋,她可是70年代“无线”的当家花旦之一,可惜内地观众认识她的时候,33岁的她演的竟然是《射雕英雄传》里的包惜弱,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岁数很大了呢。

  何秀汶和这些五花八门的“小姐”也没什么关系,那么,为什么媒体把何秀汶称为“香港小姐”呢?

  这是因为当时有个国际性的“环球小姐”比赛,中国香港区在1970年第19届比赛中派出的正巧是何秀汶,成绩不错,获得了前十二强。1973年之后,“香港小姐”竞选比赛走向正规化,便也兼有了“环球小姐”香港区预选赛性质。1976年的“环球小姐”全球决赛更是在香港主办的,此后一直到2000年,“港姐”基本上都作为“环球小姐”中国香港区的代表去参赛,久而久之,搞得大家以为代表香港角逐“环球小姐”的都是“港姐”出身。

  这么说来,其实整件事情是倒因为果了:1970年何秀汶并不是“港姐”,但因为参加了“环球小姐”的比赛,所以媒体把她也归入了“港姐”的行列。事实上,1970年根本没举办过“香港小姐”比赛,与其说何秀汶是落选“港姐”,不如说她是落选“环姐”。

  虽然“香港小姐何秀汶”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但当时香港媒体还真就是这么写的,这可能因为当时“香港小姐”评选还没走上正规化,所以这个词算不上专有名词,没有版权,也不算注册商标,可以随便用。借着陈百祥和何秀汶,再加上“香港小姐”的头衔吸引眼球,媒体便鼓捣出了一场八卦绯闻事件。

  鼓捣这件事的是《明报周刊》。《明报周刊》是1968年年底创刊的,第一任主编是金庸的老助手潘粤生。但当时杂志的定位不对路,做的是软性时事新闻,有点儿类似于现今的各类新闻周刊,发行量不温不火。一年之后,潘粤生去筹办《明报晚报》,推荐了另一个人接替周刊主编的位子,他就是《明报》的采访主任雷炜坡。

  雷炜坡早年在《晶报》,是金庸创办《明报》的时候重金挖来的,他在《明报》上用“柳闻莺”的笔名开了个“伶星专栏”,专门写娱乐圈的事儿,可以说是报道娱乐八卦的祖宗级人物。转岗到了《明报周刊》,雷炜坡自然要捡熟悉的领域下手,便把杂志风格定位为娱乐新闻。这路子是走对了,但还需要一个一炮而红的契机,正巧,赶上了何秀汶与陈百祥的八卦恋情,于是有模有样地刊登了一份“香港小姐何秀汶情书”,这期杂志让《明报周刊》的发行量上升了几万份。

  这份“情书”的真假现在没法儿搞清楚,可这种八卦绯闻闹得满城风雨,其他的娱乐媒体自然也乐于“深度挖掘”。当时在另一家传媒公司做娱乐新闻主笔的梁柏涛(Pato Leung)嗅到了气味,仔细一了解,原来陈百祥住得离他家不远。就这样,梁柏涛和“Loosers”乐队就认识了。

  梁柏涛这个人,现在看来也是个能折腾的奇人,他干过音乐经纪人、创办过报纸、做过马评家、养过赛马,据说现在是个医生。在当时,梁柏涛不仅为娱乐传媒做主笔,还参与唱片监制。

  认识唱片行业的人,对当时玩“夹Band”的乐队当然很有吸引力,“Loosers”乐队慢慢地和梁柏涛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梁柏涛事实上成为了乐队的经纪人。

  就在“Loosers”乐队小有成绩的时候,1971年,他们却散伙了。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乐队不稳定的因素一样,年轻人再怎么“夹Band”,也不能把兴趣爱好当饭吃,都要面临个人发展。当时谭咏麟要去新加坡读书,而陈百祥的兴趣是做生意赚钱,当时他有服装生意,“Loosers”乐队便解散了。

  从“Loosers”解散到“温拿”重组,其间有两年,就在这两年间,梁柏涛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音乐经纪人了,他手下有一个歌手叫陈美龄。陈美龄是个传奇人物,作为歌手,她是1983年第一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愿你继续醉》的演唱者,而她的《原野牧歌》和《归来的燕子》更是内地歌迷心中的经典。不过她的主要事业并不在娱乐圈,她后来读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随后又定居日本,她的身份让人眼花缭乱:流行歌手、童谣歌手、作家、大学教授、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这些都是她日后的发展,其实早在1975年,她就在电视上和林子祥搭档主持音乐娱乐节目了,那时候她就唱日语歌。1976年,她要去加拿大读书、告别演艺圈,香港观众没怎么样,这新闻竟然在日本引起了震动。

  顺便说一句,香港还有个歌手叫陈美玲,现在网络上很多歌迷把她和陈美龄混淆在一起了,其实这是两个人,而且两人在1979年还同台过,当时同台的还有罗文、徐小凤以及“新人”张国荣、陈百强。陈美玲虽说不是大红大紫,可也有过一段辉煌,1986年她的歌《欲断难断》非常火。要说起这个人的出道经历可就远了,我们都知道张国荣是在1977年“丽的”电视台的“亚洲业余歌唱比赛”中获得亚军出道的,那次比赛中入围决赛的12人里就有陈美玲。这个比赛现在很少有人提,但当时是发现了一些人才的,1979年的决赛选手里,有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张明敏。

  若说起传奇人物,陈百祥也必须算一个。虽说这人经常在电视节目上吹嘘自己有多能耐,好像在搞笑,可他的智商确实不低。在“Loosers”乐队的时候,他的服装生意就赚了很多钱,后来服装厂倒闭,“Loosers”乐队也解散了,他就一门心思做生意去了,据说他把存货拉到中东去卖,还和中东海盗谈起了买卖。

  1973年,梁柏涛在新加坡遇到谭咏麟,两人计划重组乐队,这时陈百祥正在中东倒腾服装,眼看缺人手,梁柏涛突然想起一个人来。

  梁柏涛在一两年前做过一支叫“Sergeant Majors”乐队的经纪人,这乐队也散伙了,不过梁柏涛和其中一位成员关系不错,他就是钟镇涛。

  反正陈百祥是暂时回不来了,而钟镇涛还闲着,梁柏涛就做了下协调,让钟镇涛加入进来,新的乐队起了个和“Loosers”(与英语“失败者”Losers谐音)寓意相反的名字,叫“Wynners”,谐音意为“胜利者”,中文名叫“温拿”。

  “温拿”最早的成员有日后被称为“温拿五虎”的谭咏麟、钟镇涛、陈友、彭健新和叶智强,而梁柏涛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其实还有一位叫Andrew Oh的新加坡人。

  Andrew Oh和钟镇涛的情况差不多,原先是一支新加坡乐队“Establishment”的成员,属于梁柏涛旗下。其他成员因为居留证的问题回新加坡了,Andrew Oh因为个人原因不想走,请梁柏涛帮忙,于是梁柏涛也把他编入了“温拿”。不过,Andrew Oh最终还是因为居留证没法延期,只得离开乐队回新加坡了。这样,“温拿”便稳定为五人组合的建制。

  重组后的“温拿”发展得很顺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第一张唱片就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平心而论,唱得好的人有很多,但不是每个人、每支乐队都有机会出头,“温拿”成为载入香港流行音乐史的名字,梁柏涛的幕后工作功不可没。

  在那个时代,娱乐工业还不成熟,音乐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没几个人懂得怎么包装艺人,也没几个人意识到艺人本身就是“商品”。一般来说,歌手的经纪人忙活一些录音、表演、专辑宣传的事儿也就得了,本质上还停留在歌手助理的层次上。

  但梁柏涛的思路很开阔,正合了他日后不断折腾的性格,他认为“温拿”乐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节目,也就是说,他希望旗下歌手不仅唱得好,还要进入电视传媒,扩大影响力,成为全方位的明星。

  当时“温拿”乐队也上电视表演节目,但都属于客串嘉宾性质,有演出就上,没演出也无所谓。梁柏涛的胃口当然对这种合作方式不满足,便游说“丽的”为“温拿”量身定做了一个叫《温拿周记》的节目。有一个好的经纪人就是不一样,梁柏涛不是安排完工作就完事,他也参与了节目策划,并且组建了“温拿”歌迷会,做节目的时候请歌迷们到场。有粉丝在台下欢呼的节目自然是又热闹又和谐,电视台也乐得这个效果,从此,“温拿”在电视娱乐平台上站住了脚。

  歌唱得好,电视上又红,加上5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大不相同,有的帅气阳光,有的搞笑幽默,正好可以搭班子演电影,所以电影界也开始注意到“温拿”乐队。据说,当时黄霑和“邵氏”都开出价码,请“温拿”拍片,“邵氏”实力比较强,还开出了8部片约的承诺,但梁柏涛仔细权衡后,决定和黄霑合作,1975年推出了电影《大家乐》。

  现在看来,梁柏涛是有眼光的,借着合作电影的机会,“温拿”从黄霑手里拿到了不少好歌,黄霑词曲的《玩吓啦》《L-O-V-E LOVE》等歌曲日后都成为“温拿”的经典曲目。顺便说一句,《L-OV-E LOVE》是1974年“无线”举办的“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的亚军歌曲,冠军得主是——能击败黄霑的还能有谁呢?顾嘉辉。他夺冠的作品很少有人听过,叫《笑哈哈》。

  梁柏涛作为经纪人,将“温拿”从流行音乐带到影视,从香港本地带到东南亚和台湾市场,甚至,“温拿”进军台湾市场的电影,都是他连夜赶出来的。当时,台湾方面制作的剧本没有照顾到“温拿”5个人的优势和特点,根本不是量身定做,别说不能顺利打开台湾市场,恐怕拍出来后还会搞砸“温拿”的牌子,于是他连夜重新写了个剧本,凭着“温拿”的搞笑演技,迅速让他们成为了台湾娱乐圈的偶像。

  1978年后,梁柏涛想趁热打铁,让“温拿”打入日本市场。这个决定并不奇怪,因为梁柏涛旗下的陈美龄就是这个路子,当时她在日本甚至比在香港红,直到1979年才出版粤语唱片。可“温拿”认为进军日本市场并不容易,既然目前的成绩已经这么好了,没必要冒那个风险。另外,“温拿”打开台湾市场后,1978年,钟镇涛和林凤娇合作了一部经典电影《小城故事》,个人发展势头很好,更不可能去日本闯荡。所以,“温拿”与梁柏涛合约期满后便结束了合作,五人也开始各自独立发展。

  谭咏麟在“温拿”期间就已经是歌星了,在电影方面也是跃跃欲试,两年内接了很多片约,1981年还真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影帝”。

  钟镇涛高大帅气,电影片约不断,再加上那一把沧桑磁性的嗓子,一时间在音乐和电影两界都风生水起。其实,早在“温拿”打台湾市场前,钟镇涛在台湾电影圈就已经有了名气。他主演了一部叫《秋霞》的电影,拍于1976年,导演是林青霞的恩师、2001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宋存寿。

  《秋霞》的女主角就叫陈秋霞,这人也是个传奇。前面介绍过一位十几岁就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演奏8级水平的陈秀雯,其实这还真没什么可惊讶的,陈秋霞也是这种情况。1975年她18岁的时候,参加了“无线”举办的“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没错,就是上一年顾嘉辉冠军、黄霑亚军的那项比赛——她在作曲和演唱上获得双料冠军,而这首歌的填词人正是梁柏涛。

  顺便再说一个八卦,这项比赛的1974、1975年的冠军我们都介绍了,1978年的冠军是谁呢?就是陈美玲。也就是说,在1977年张国荣获得亚军的那项“丽的”组织的比赛后,她在第二年又参加了“无线”的“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并且夺冠。

  在这次比赛中还有一个人出道,她叫刘天兰。刘天兰早年是选美小姐出身,但她很快就淡出幕前,不过,所做的工作还是与娱乐圈有关,1996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中有一个“最佳唱片封套设计奖”,给了叶德娴的《千个太阳》,其设计者就是刘天兰。现在,她已经是香港的首席形象顾问。她本人虽说已在幕后,可她的女儿还在娱乐圈:很有潜质的音乐人岑宁儿,2010年陈奕迅演唱会上唱传世名曲《Te End of Te World》的那位歌手。资深粉丝其实不用提醒就会知道了,刘天兰的前夫就是岑建勋。

  再说陈秋霞,转年过去,宋存寿发现了她的表演天赋,邀请她和钟镇涛合作演出《秋霞》,这部电影处女作竟然让她获得了第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陈秋霞在娱乐圈更著名的身份是作曲家,1983年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就是她作曲的作品,竟然击败了许冠杰的《最佳拍档》,那年,陈秋霞才26岁。这还不让人惊讶,1978年,她21岁时作曲并演唱了一首歌,19年后孟庭苇重新演绎了一次,歌曲的名字叫《第二道彩虹》;这并不是孟庭苇第一次唱陈秋霞的作品,早在1994年她就翻唱过陈秋霞1979年的作品:经典金曲《往事》。陈秋霞不但会作曲,自己也唱歌。至于演唱水平,还是用黄霑的话来做评价吧,他说,歌唱三次他就收货的歌手,全香港只有三个,女的是陈秋霞,男的是罗文和张国荣。

  说回“温拿”。叶智强是“温拿”乐队的贝斯手,在现场的演出中很少见到他开口唱歌,可能是不擅长唱的类型,其实他也在“独立发展”后拍过电影,可能心思也不在娱乐圈里,很快移民去澳大利亚了。

  彭健新是“温拿”的吉他手,后来也演过一些电影,但他是会唱歌的,而且还是个创作型歌手,所以主要精力还是用在音乐上。不过,他的歌路偏窄,唱腔又有些老旧,再加上新人辈出,很快便隐退歌坛了。

  陈友是鼓手,他的“独立发展”却剑走偏锋。其实他也会唱,声线和彭健新很像,但他的兴趣是电影。陈友经常演僵尸衰鬼片和无厘头喜剧片,嘻嘻哈哈爱搞笑的性格,让他成为一名尽管演小角色却总能演出名堂的著名演员。别看他在电影故事里恶搞,其实他是认真地钻到电影艺术里的,1985年凭借电影《缘分》获得了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是当时还没搞清楚电影是怎么回事、也没人指望她会演戏的“花瓶”张曼玉,因为那个时候的她粤语水平跟叶蒨文差不多,不会说也不会听,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台词死记硬背下来,主角张国荣却又临场发挥改了台词,搞得她只好瞪着张国荣发呆,连台词都没法接,根本没法演。反而是这部电影里第一次正经八百演戏的梅艳芳,收获了第四届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

  但张曼玉这样一位“大花瓶”,生生让陈友培养成了影后。

  张曼玉确实是位非常勤奋和刻苦的好演员,1988年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让她在电影表演上开了窍,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败给了演《胭脂扣》的梅艳芳。平心而论,张曼玉的演技虽然从此获得关注,却并非一致认可。转年过去,也就是“温拿”刚拿到“金针奖”和“劲歌金曲荣誉大奖”之后,陈友不愿意在电影里演嘻嘻哈哈的小角色了,竟然有模有样地做起文艺片的导演来,一部香港影坛少见的诗意电影《不脱袜的人》让张曼玉在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第一次拿了影后。其实陈友在那一届也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提名,无奈最终获奖的人确实无法超越:《喋血双雄》的导演吴宇森。

  表面上看起来,在1988年,“温拿五虎”各自都发展得很好,远离娱乐圈,过着自己的舒心日子,还在玩音乐的拿奖拿到实在不好意思再拿,转行玩电影的又即将当导演,乐队还在15周年的光辉笼罩下横扫乐坛,一切都很好——但是,对钟镇涛来说,恐怕是片刻春风,这一年,他很不幸地结婚了。

  钟镇涛打开台湾市场后,在电影和音乐上发展势头很不错,可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竟然和刚认识没多久的章小蕙闪婚。平心而论,两人在刚开始时感情还是很好的,钟镇涛甚至说出“娶老婆就是用来疼的”这样的金句,此后两人还合唱过《你是我心底的烙印》和《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章蓉舫就是章小蕙。

  他们的是非恩怨永远是他们两人的,说章小蕙拜金、购物狂是确有其事,但若指责她害得钟镇涛破产、甚至说她命里就带着害人的基因,则完全是娱乐八卦。家庭没有经营好绝非是一个人的问题,所以这段恩怨只能让我们多学一个成语:天意弄人。错就错在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不管这人有多好或者有多坏,自己穿多大号的鞋自己不知道吗?脚磨破了是要怨鞋,还是怨自己脑子有问题?

  不管到底是谁的毛病,也别指责哪一方不道德,反正这段婚姻是有毛病,爱没错,爱错了人就有错了,错的代价也很大,家庭欠债2.5亿港币,钟镇涛和章小蕙离婚后,只好在2002年申请破产。

  2003年是“温拿”成立30周年,乐队当年各自独立发展,可谁也没说解散,一般来说每隔5年还要举办一个演唱会,大家凑在一起乐呵乐呵。30周年自然是应该大肆操办的,谭咏麟等人听说钟镇涛的困难后,也想一起开演唱会,让钟镇涛赚钱还债,可钟镇涛说根本还不起,负债9位数,演唱会收入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也许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关于个人破产方面有一些规定限制,也许钟镇涛有些个人方面的事情要忙,总之“温拿”乐队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没有举行,而是到了2007年年初钟镇涛个人破产届满后,才连开了13场“温拿33好时光演唱会”。

  一般来说纪念活动都是逢五逢十,大概就是因为钟镇涛的私人事务,才出现了“温拿33周年”和以后的“38周年”这样奇怪的纪念数字。直到今天,“温拿”乐队依然存在,演唱会也从香港开到了内地,一群六十多岁的爷爷级音乐人竟然还可以在舞台上又蹦又跳、互相打趣搞怪。

  在世界范围内,爷爷级乐队虽说并不常见,但也并不只有“温拿”一支,美国就有个黑人灵魂音乐合唱团叫“流浪者”合唱团(The Drifers),1953年成立的,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犹存,只不过歌手换了好几茬了。“温拿”乐队的独特在于,直到现在还是那5个人,从来没变过。曾经有媒体访问“温拿”,在不同时间问过谭咏麟和钟镇涛同样的问题:“夹Band”最重要的是什么?

  谭咏麟的回答是:坚持不要散。

  钟镇涛的回答是:第一条规矩是不拆伙。

  1988年 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贴身》 张国荣

  2. 《Stand By Me》 梅艳芳

  3. 《祝福》 叶蒨文

  4. 《真的汉子》 林子祥

  5. 《傻女》 陈慧娴

  6. 《大地》 Beyond

  7. 《胭脂扣》 梅艳芳

  8. 《烟雨凄迷》 陈百强

  9. 《沉默是金》 张国荣、许冠杰

  10. 《千载不变》 温拿乐队

  最佳作曲奖:《但愿人长久》 作曲:卢冠廷

  最佳填词奖:《祝福》 填词:潘伟源

  最佳编曲奖:《真爱又如何》 编曲:顾嘉辉

  最佳歌曲监制奖:《祝福》 监制:叶蒨文、钟定一、黄柏文、林子祥

  最受欢迎男歌星:张国荣

  最受欢迎女歌星:梅艳芳

  最受欢迎新人奖:草蜢

  最佳音乐录像带奖:《梦里共醉》主唱:梅艳芳 编导:杨伟业

  金曲金奖:《祝福》

  劲歌金曲荣誉大奖:温拿乐队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