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1992 “天后”之后无“天后”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92 “天后”之后无“天后”

  1992年,“四大天王”火爆香港,再加上台湾歌手开辟香港市场,唱粤语歌的“新人”已经很难出头,像李克勤、杜德伟、刘锡明、吴国敬这样的歌手,如果没有奇迹发生,要么是熬下去,要么是去别处找钱。

  类似这种现象,在女歌手群体里也同样发生。

  我们先说一位“新人”,她叫韦绮珊,也就是1990年和蒋志光合唱《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位女歌手。要说这人来头可真够大,她的堂姐是2007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的获得者杜丽莎,至于她自己,则是1983年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的亚军。可她1990年之前才出了两张唱片,还都是英文的,所以,虽然从辈分和资历上来说是个“老歌手”,但在中文歌曲领域里,她还有资格角逐1991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新人奖”,并获得了银奖。

  1992年的“新人奖”开始搞搞新意思,把男女分开颁奖,女歌手中,获得金奖的人选,现在简直没法儿提了,竟然是叶玉卿。不厚道地说,她获奖和“飞图”唱片的操作有关系,因为“飞图”老板是叶玉卿的哥哥叶志铭,“飞图”的经营策略又是花大力气在电视台推广,可想而知,叶玉卿在当时的曝光频率有多高。

  获得这一年“新人奖”银奖的是汤宝如。她算是个昙花一现的女歌手,但好歹得过白金销量的好成绩,当年也曾被“宝丽金”力捧。比她被忽视的女歌手大有人在,就因为她,一位叫唐韦琪的歌手最终转变了事业方向。

  唐韦琪在1986年参加过“亚视”举办的“未来偶像争霸战”,那一届的冠军就是张立基,她的成绩不算太好;1987年,她又参加了“无线”举办的“新秀歌唱大赛”,也就是刘锡明得了亚军的这一届,她的成绩还是一般。

  虽然在两项比赛里都没取得什么好成绩,但唐韦琪的潜力还是被制作人发现了,这个人就是打造了林忆莲的许愿。1991年,唐韦琪签约“宝丽金”,隔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其中有一首《梦中天使》,是动画片《长腿叔叔》的主题曲。

  唱儿歌也算是新人出道的规定动作,唐韦琪也是有潜力的,这首歌获得了1992年香港乐坛新设的一个歌曲奖项:“无线”举办的第一届“十大儿歌金曲”。很多人想象不到,同时获奖的竟然还有陈松伶、袁凤瑛、刘小慧、黎瑞恩和草蜢。过了一年,唐韦琪和张学友、李克勤、汤宝如、黎瑞恩、草蜢还合唱过一首《未来的天才》,又获得了1993年的第二届“十大儿歌金曲”。

  在唐韦琪之前,张国荣、梅艳芳等巨星歌手都唱过动画片歌曲,她之后,成名歌手唱儿歌也不少见,黎明、郭富城、陈慧琳、陈奕迅、容祖儿、Twins等都获得过“儿歌金曲”。从起步上看,唐韦琪出道的成绩还算不错,至少和汤宝如、黎瑞恩差不多。可“宝丽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祸害人祸害到底,就盯上唐韦琪会唱儿歌了,晾了她两年,1994年终于有空给她制作单曲《问你心中想什么》。这本来是首流行歌,可“宝丽金”依然执意包装成儿歌。

  为什么晾了唐韦琪两年呢?汤宝如、刘小慧和黎瑞恩当时被“宝丽金”力捧,被称为“宝记三小花”,公司没心思再捧唐韦琪。此时,同样是1991年加入“宝丽金”的汤宝如已经出版了4张专辑了,而唐韦琪只出过1张不说,等了几年好不容易捞到一首歌,公司竟然还是要包装成儿歌。

  汤宝如同样出身于“新秀歌唱大赛”,是1990年的选手,比唐韦琪还晚了三届,况且当年也一样是成绩平平,从资历和实力上看,唐韦琪怎么也不应该落在汤宝如之后,凭啥公司的待遇差距就这么大呢?于是,唐韦琪在年底和“宝丽金”解约,转投其他公司。

  有趣的是,“宝丽金”的包装也有几分眼力,《问你心中想什么》还真让唐韦琪拿到了1995年的“十大儿歌金曲”,同届获奖的人更有意思,还有刘小慧、周慧敏、汤宝如、王馨平、梁汉文以及很多年轻歌迷只知道他会演戏的郑嘉颖。顺便再八卦几句,“十大儿歌金曲”颁奖礼是每年新出炉的“香港小姐”参加的第一个电视节目,这已经成为规定动作了;而历史上也有在同一年包揽“儿歌金曲金奖”和“十大劲歌金曲金奖”的人,她是杨千嬅,这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同时获得儿歌和成人流行歌两项最高大奖的歌手。

  再说回唐韦琪,从1991年出道,流行歌没份唱,却在4年里唱了3首“儿歌金曲”,恐怕命该如此,从1995年开始,她还真就一心专门唱儿歌了。这反倒成全了她的事业,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6年竟然都获得了“儿歌金曲”演唱或者创作奖,这几届获奖的歌手中还有郭富城、陈奕迅、古巨基、谢霆锋、陈慧琳等成名歌手。这倒不让人意外,意外的是竟然还有杨幂的老公刘恺威,更让人想不到的还有陈冠希,不知道他唱儿歌能教出小朋友什么好来。

  就这样,唐韦琪成了专职儿歌歌手,如今有自己的公司,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和她合作的一个伙伴叫莫镇贤,他是1985年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的参赛者,获得了“最佳舞台奖”。反过来看,当时一起唱儿歌的,除了黎瑞恩嫁入了豪门,就算“宝丽金”力捧的汤宝如,现在又在哪儿呢?要知道汤宝如可真的是幼儿园老师出身呀,不知道当年和唐韦琪换过来会怎么样。

  从汤宝如、唐韦琪的例子上可以看出来,在那个时代的香港娱乐圈,公司想让谁红就能捧红,这未必是一句虚话。现在我们无法假设如果唐韦琪继续留在“宝丽金”会怎么样,从她日后的成绩来看,她还是有实力的。况且唱儿歌也不是没前途,再熬段时间,也许可以赶上首好歌,但话又说回来,在这个圈里,一个女人又能熬几年呢?

  更惨的女歌手,是被“人为因素”抹杀掉的,连唱儿歌的机会都捞不着。

  比如“无线”举办的“新秀歌唱大赛”,1982年第一届冠军是梅艳芳,此后连续三届的冠军都是男歌手,分别是吕方、张卫健和杜德伟。到了1986年,终于出了一位女冠军,她叫文佩玲,打败许志安和黎明夺冠后,她签约了“华星”唱片公司。据说本来已经录好了一张专辑,却因为讳莫如深的“人为因素”被雪藏了,直到1989年签约“百代”之后才有机会唱了两张专辑,并且成为1989年“最受欢迎新人奖”的候选人,和她同时候选的就有王菲。

  好歹文佩玲还出过唱片,1987年第六届、也就是唐韦琪这一届的“新秀歌唱大赛”冠军和季军则完全没了踪影。冠军叫方晓虹,除了几首电视剧歌曲能见到她的名字外,能找到的资料只有李子雄的前妻叫方晓虹,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季军叫董岚,好像演过电视剧《我本善良》,唱过《书剑恩仇录》的插曲,之后也不知道哪儿去了。

  更无厘头地遭遇“人为因素”的是罗敏庄,1995年出道,1997年就退役了,据说是因为“华纳”公司高层大地震,把她的事业震没了——当年,“华纳”的掌门人黄柏高跳槽到“宝丽金”新成立的子公司“正东”唱片,导致很多“华纳”的歌手受到影响,旗下的林子祥由“华纳”返回“百代”、刘德华由“华纳”转投“艺能动音”,而像罗敏庄这样资历太浅的歌手哪有跳槽的实力,只好听天由命,直至退出。

  2010年,罗敏庄以嘉宾身份参加了“无线”的选秀节目《超级巨声》,帮助选秀选手唱了她当年的歌,评委伦永亮听罢,感叹说:“我好希望现今香港乐坛多一些像罗敏庄这种类型的歌手。”一席话把罗敏庄说得泪下,这眼泪,不知道是感激伦永亮的称赞,还是发泄出十几年的委屈。要知道,罗敏庄是安格斯(原皇妃乐队的主唱,发掘陈慧娴和黎瑞恩)让她退学进入娱乐圈的,1995年“叱咤乐坛生力军女歌手”她是银奖,金奖是日后的“天后”陈慧琳;铜奖得主也许很多人都想不到,她正是《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回来的罗琦。那一年,罗琦20岁,罗敏庄21岁。

  可这又能怪谁呢?

  很多时候,圈中人的命运就是这么怪,有实力的未必出头,出头的不能说没实力,但要靠幕后。

  所谓幕后,并不仅仅是媒体炒作。如今的年轻人真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以为靠炒作、靠头条就能走红,发展到2013年,在一次电视娱乐节目事件中,竟然有粉丝说出这样的话:制作人算什么?写过几首歌?红过吗?一个填词作曲的没资格评论歌手!

  让人惊讶的是,竟然还有歌手也默认这样的话——好吧,这些歌手天赋异禀,他们有10度的音域,选歌的时候愣能选个20度的,编曲一塌糊涂也不用在乎,唱走音了也照样录,专辑里既有咏叹调又有民族风。

  一个好的制作人对歌手来说太重要了,这对成名歌手也是一样。张学友1988年的专辑《昨夜梦魂中》销量惨不忍睹,主要原因就是选歌失误,有8首歌出自本土音乐人,在那个年代实在太过冒险;而1989年的专辑《给我亲爱的》吸取了教训,大量采用改编翻唱歌曲,这才绝地反击。至于陈百强,在“DMI”唱片期间的第二张专辑《无声胜有声》虽然销量很好,却是最不符合陈百强气质的作品,按说这张专辑的监制徐日勤已是当时香港流行乐坛的金牌制作人了,但在其后的《冬暖》专辑中,陈百强还是舍用了他,这才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柔情风格。

  香港音乐制作人向雪怀,早年给谭咏麟、张国荣写歌,后来做了制作人和唱片公司高层,专门负责给旗下歌手打造制作方案。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出了当年一张唱片的结构:343。第一个“3”是指制作人和歌手认为肯定会红的歌,它们自然是冲着销量和奖项去的,“4”是指一般的歌,另一个“3”是要为下一张专辑作铺垫的。其中,应该有一两首歌是要搞搞新意思的,比如唱一种以往没唱过的曲风,既让专辑有特色,又让歌手有突破,顺便试探下市场反映。这种“343”的结构兼顾了歌手作品的连贯性和创新性,否则,就会出现一位歌手唱了好几年还千篇一律的状况。

  一个好的制作人也会想办法让当红的歌手“带”一下新专辑,在1988年张学友失意的时候,欧丁玉请陈慧娴与他合唱了两首歌,分别收录在各自的专辑中。这种“友情帮帮唱”的形式往往是带新人的招数,在打造汤宝如的时候,“宝丽金”先是用她和张学友的《相思风雨中》让“汤宝如”这个名字混了个脸熟,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推出她自己的单曲加深市场印象,到年底才推出她的第一张专辑,并且依然收录《相思风雨中》。因为这首歌经过将近一年的传唱已经成为当年卡拉OK热门曲目(1992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受欢迎卡拉OK歌曲奖),“宝丽金”公司顺势在这张专辑里加入了《相思风雨中》的卡拉OK伴唱版。“伴唱版”或者“纯音乐版”之类的东西,在很多专辑中难免有“凑数”嫌疑,可在这里明显是为了迎合市场——“宝丽金”公司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幕后人员的精心策划。

  汤宝如的第一张专辑就是向雪怀制作的,他能给一位新人做制作人,可见“宝丽金”当时是对她下了血本的。除了向雪怀领班,这张专辑的创作队伍几乎就是当时香港词曲界的一流阵容。

  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汤宝如的专辑里少了一个人:伦永亮。这一年,他给郭富城创作并监制了《第四晚心情》,成为郭“天王”占领香港市场的第一主打歌。

  很怪的一个现象是,和伦永亮合作的女歌手大多红极一时。早期与梅艳芳的合作就不多说了,毕竟梅艳芳当时已经是巨星,保守一点儿说,他的参与就算是锦上添花吧,但林忆莲到他手里脱胎换骨后,香港流行乐坛就不得不认可他的幕后实力了。

  据说因为长相像松田圣子,林忆莲出道的时候就被幕后人员按“日本妹”的形象包装,从青春少女到叛逆少女装了个遍,要是这么搞下去,林忆莲的天赋就彻底被糟践没了。改了欧美风格后,舞曲、R&B、Jazz,什么样的曲风都尝试过了,可梅艳芳能百变成精,香港市场哪里能容得下一个新人变来变去?这个时候,两位幕后人物帮了她,一个是许愿,他将林忆莲牢牢地定位在都市文化上,另一个就是这一定位的执行人和操作者伦永亮。

  在美国学古典音乐、受过正统音乐训练的伦永亮,对Dance-pop、R&B这些曲风也不陌生,和老一辈作曲人不同的是,他的创作跳出了香港流行曲的固有模式,将西洋流行音乐因素融入了传统曲风中。林忆莲从“新力”时代的《Ready》到“华纳”时代的“都市触觉”系列,背后都有伦永亮的影子。

  在商业化极强的香港,这大概也算得上一次赌博,伦永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赌90年代的曲风。事实上“都市触觉”的第一张专辑,严格来说概念是成立的,但表达得马马虎虎,如果就此而止的话,林忆莲又危险了。到后来,几张“都市触觉”系列越来越强化了城市节奏风格的主题概念,听众才渐渐明白林忆莲的路数,这时候其他唱片公司和歌手再想跟,就只能在林忆莲后面望尘莫及了。至此,伦永亮赌赢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伦永亮和林忆莲赌输了呢?如果“都市触觉”的概念市场最终不认可怎么办?如果伦永亮对90年代的曲风预判失误怎么办?

  输了就输了,这种事儿太多了。前面介绍过的一位歌手刘美君就是赌输了,要知道她在当年名气不亚于林忆莲和陈慧娴,但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地被唱片公司安排了性感情欲路线。按说这种路线不至于走不通,稍加改变其实就是林忆莲的“都市触觉”,刘美君之后也有歌手走这条路,可刘美君就是没走出来。

  但话说回来,伦永亮和林忆莲根本输不了,他们提前切中了90年代香港都市风情流行曲的原创命脉,几年之后雷颂德的电子舞曲实际上就是它的延续。

  这就是伦永亮的能力。

  除了林忆莲,伦永亮在1992年之前就给王菲、叶蒨文、关淑怡、陈慧娴、郑秀文这些当时或日后的大小“天后”、准“天后”写过歌,此后又给彭羚、容祖儿、杨千嬅写过歌,大概除了陈慧琳,香港流行乐坛所有“天后”级的女歌手都和他合作过。

  上面的名单中,还应该包括一些够不上“天后”级别的歌手,1992年前,伦永亮还给过以下女歌手写过歌:邝美云、刘美君、曾楚倩、蔡龄龄、何嘉莉、伊能静、李乐诗,1992年后还给伍咏薇、赵学而、李蕙敏和不多的几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名字写过歌。

  只是,这些非“天后”的人里,除了李乐诗能拿到伦永亮3首作品,大多数人只唱过一首——就连容祖儿和杨千嬅这样所谓的“天后”,其实也只有一首;郑秀文拿到了4首,但在1991年唱了两首后,直到1995、1996年才拿到了另外两首,比容祖儿和杨千嬅也好不到哪里去。

  算起来,1992年之后真正能拿到伦永亮大量作品的,只有3个人,前期的梅艳芳、中期加入的林忆莲、后期(1997~1998年)的彭羚。

  可是,为什么在1992年之前成功确立了林忆莲的“天后”地位后,伦永亮没再打造另一位“天后”呢?是伦永亮在1992年后过气了,他的音乐没市场了吗?

  1992年的时候,伦永亮才35岁,这正是一位创作人精力最旺盛、作品臻于成熟的年纪,哪有江郎才尽的可能性?从出道到1998年,他创作的作品有三百多首,据说其中有42首拿过排行榜冠军,这意味着他的歌平均8首中有一首夺冠,而1998年他41岁,这意味着在当时,平均起来他的人生一年拿一个冠军。即使是在2000年后,他还在给林忆莲、梅艳芳做音乐监制,梅艳芳人生中最后的演唱会,就出自伦永亮之手,怎么能说他过气了呢?

  在香港流行乐坛,能称得上“大师”的并不多,伦永亮是绝对缺席不了的一位,但事实上就是如此:在1992年之后,除了梅艳芳、林忆莲、彭羚,正值人生黄金期的伦永亮没给几位女歌手写过歌,有的人拿到一首就算幸运了。

  这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吗?

  解答它的答案可能很多,唱片业的人会从音乐市场变化的角度给予解释,音乐人会从音乐风格和流行趋势方面作出分析,而歌迷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在众多答案中,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创作人给其他歌手写歌是很平常的事,但不一定代表对他们演唱实力的绝对认可。如果歌手的嗓子和技术根本控制不住、把握不了自己的作品,谁还会继续给他们写歌?反过来说,一位创作人大量地给某一位歌手写歌,并愿意给他当监制,理应是相信他的实力。

  那么,我们再看前面说过的三位女歌手,除了老一辈的梅艳芳和林忆莲,在1992年王菲崭露头角之后,能让伦永亮给她大量写歌并担任制作人的“新人”,只有一个——彭羚。

  彭羚是什么样的人呢?用罗文的话说,“声音非常好,比王菲要好、要厚”。那些刚开嗓子唱第一个音大家就知道没前途的歌手,不值得伦永亮为他们浪费精力,而彭羚,也许是伦永亮认可的不多的“好声音”之一。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和角度解答上面的问题,那么,答案只能是:王菲之后,香港流行乐坛中,会唱歌的女歌手几乎绝迹了。

  这个说法是不是太主观了呢?当然是,但并非没有道理。

  看看1992年之后伦永亮监制过的女歌手,就能清楚他在音乐上想干什么。这些女歌手中除了和梅艳芳、林忆莲、彭羚合作比较多外,还有4个合作比较少,而年轻歌迷对她们的名字更为陌生:叶德娴、马怡静、黄翠珊、林欣彤。

  伦永亮给写过歌的女歌手很多,但为其做过制作人的女歌手,就是以上这7个人。

  其中的黄翠珊,被称为“HIFI天后”,在音响界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她主要唱英文歌,而且曾经因为讨厌香港的娱乐环境离开乐坛很长时间;至于林欣彤,她还太小,刚起步,虽说目前各方评价也都十分看好她,但我们在这里还是不多说她了。

  除了不走流行路线、无法让我们评价的黄翠珊,和如今还没法作出太多评价的林欣彤,剩下的5位歌手,也许只有资深的乐迷才能说出她们的共同点,而这共同点,1992年之后,除了王菲,还真难找出其他人来:她们的嗓子和唱功,是可以直接跟交响乐团合作的。

  先看叶德娴,她其实是比梅艳芳还要早一些出道的歌手了,在梅艳芳刚出道的1983年,她就获得了“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她获奖那年出生的歌迷都已过而立之年,30岁以下的歌迷怎么会认识她?可是,他们大概不可能不知道让刘德华跪地颁奖的“威尼斯影后”——“桃姐”吧?

  叶德娴那把沙哑冷峻的声线和爵士唱腔,在全港女歌手们柔弱的声音中独树一帜,在我们听来,她唱的《赤子》已经是极上乘的制作,但据她说当年只不过是试音,算不上真正录音,真不知道她要认真唱会唱出什么水准!可是,就因为这首歌在她不满意的状况下被罗大佑发表,她竟然和罗大佑反目多年,认为他“骗歌”。2011年,这事儿再一次被提出来,有一些罗大佑迷在网络上恶意攻击叶德娴,攻击的话竟然又是前面说过的那种可怕的腔调:叶德娴“红”过吗,凭什么指责罗大佑?——是叶德娴名气不够,还是说这话的歌迷们孤陋寡闻呢?事实上,所有的歌迷都应该感谢叶德娴,想象不出来,除了叶德娴还有谁能唱《赤子》。

  至于她和罗大佑的恩怨,则要说到她的性格。她是个娱乐圈里少见的个性明星,讲话直,真性情,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喜欢的事自己受点儿委屈也做。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指责娱乐圈:干什么歌手上节目要做游戏,歌手不要干无关的工作,要把心思放在音乐上!这或许是那个年代少见的抵制音乐行业商业化、娱乐化的歌手,这样的歌手,现在上哪儿找去?

  再说彭羚,这个严重被低估和忽视的女歌手,大概是香港流行乐坛中第一个做Accapella(无伴奏合唱)的歌手,这首歌收录在1996年的专辑《清水》中。这张经典的专辑是彭羚自己担任制作人,她和杜自持在音乐上的想法非常冒险,打造出了一张极具艺术性的唱片,可惜市场不买账。于是,1997~1998年伦永亮做了她的制作人,可惜的是,1998年她嫁给林海峰后,逐渐淡出了歌坛。

  至于马怡静,大多数人搞不清楚她是谁,比较八卦的歌迷只知道她是莫文蔚婚礼的伴娘,可并不知道她是个相当厉害的音乐人,据说当年只要是她的作品,台湾“SONY”唱片公司挑都不用挑,全盘接收。2004年,她出版了一张翻唱专辑《给我最爱》,这张专辑是在大型交响乐室内厅录制的,最后一首歌是她与乐团一次性录制成功,吉他的杂音和钢琴的失误都录了进来,甚至还有她的动作发出的轻微声响——有人会说这专辑做得也太不认真了。其实,这是有意为之,因为它可以用来给音响发烧友进行定位测试——也就是说,这张大碟跟黄翠珊的专辑差不多,根本不是普通流行乐爱好者听得起的,据说,玩音响的人能从这张专辑中清晰地辨认歌手和伴奏乐器之间的位置和空间感。

  以上就是伦永亮监制过的女歌手,梅艳芳、林忆莲、叶德娴、彭羚都是现场和交响乐团合作过的;马怡静和黄翠珊的现场没听过,可这两个人录歌就用交响乐团,显然实力已经摆在那儿了;剩下一个林欣彤,是一张嘴就让人震惊的,听她的歌一定要听现场,听过现场版会觉得录音版相当没劲儿。

  能让伦永亮监制的女歌手,都是这种级别的。

  那么,再回到我们要说的问题:王菲之后,林欣彤之前,只有彭羚。至于郑秀文、陈慧琳、梁咏琪、杨千嬅这类一唱现场声音就四处飘,一录歌就没嗓子还得让制作人想办法掩饰音域缺陷的歌手,伦永亮似乎没什么兴趣。

  问题是,“好声音”哪儿去了?真的是没人才了吗?

  不是,前面我们说过这样的观点:不是某几年基因突变让一代人都有了好嗓子,有某些天赋的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是不会发生很大变化的;也不是新人造就了时代,而是资本和市场投入音乐市场的时代浪潮需要人才补充,这些好嗓子才会造成“新人辈出”的现象。正如如今的音乐选秀节目,如果没有资本和市场,这些好声音该流浪的还是流浪,该当司机的还是司机。

  我们没法相信1992年后出道的人都五音不全,但会唱的人哪儿去了?

  问题就出在资本和市场上——在进入1992年之后,香港流行音乐市场需要的不是“好声音”,而是好故事、好宣传、好偶像——一句话,好浮躁。

  就在这一年,“飞图”唱片花了大血本在传媒机构买时间来播放旗下歌手的新歌,一大堆水准不高的歌全天候媒体轰炸,就这样,叶玉卿、梁雁翎这路歌手竟然也成了“天后”——顺便说一句,梁雁翎也是“无线”的“新秀歌唱大赛”出道的,就是杜德伟、苏永康、李克勤、周慧敏那届。后来,“飞图”经营不善,竟然将公司交给梁雁翎来打理。唱片公司都如此浮躁,怎么可能生产出好音乐?

  就这样,经过了1983~1992年的“黄金十年”,香港粤语流行音乐逐渐衰落,但为什么黄霑划定的“滔滔两岸潮”时代延续到1997年呢?事实上,1992~1997年正是“四大天王”和王菲苦撑粤语音乐、延缓颓势的几年;可这话又可以有更深的意味,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粤语歌市场进入末路的速度更快。

  若是做一个回顾的话,“四大天王”和王菲其实都是用国语歌进入内地、并把他们的粤语歌带入内地市场的,而在此之前,像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这些歌手,他们的死忠歌迷们是听粤语歌的,而他们的国语歌听不听无所谓,听了反而觉得唱得没劲儿。从这个对比上看,可以说,“四王一后”如今的影响力几乎都建立在国语歌上。

  可是,就算香港歌手进军国语市场,也出问题了。

  那个年代,国语歌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台湾,陈秀男、陈大力、李子恒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的歌迷最熟悉的名字。是的,他们创作了大量传唱度非常高的歌曲,是流行音乐繁荣背后的重要幕后人才。可是,客观地说,他们对市场的贡献很大,对音乐本身的贡献却几乎为零,那些作品的程式化、纵深度显然都是有问题的,无论是词还是曲。

  在这种潮流下,有一位台湾歌手险些被打造成了第二个唐韦琪,她就是范晓萱。

  “小魔女”当年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歌手,再之后她又被打扮成纯情少女,唱了些《你的甜蜜》《雪人》这类的歌。范晓萱后来说,一到大陆演出,无一例外的都是唱《健康歌》,唱得自己都哭——和唐韦琪不同的是,范晓萱毅然离开了这个环境,当她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位非常有个性和音乐风格鲜明的摇滚歌手——有趣的是,发掘范晓萱的李亚明,早年竟然被视为台湾摇滚乐的希望,可他险些扼杀了有一颗倔强的“Rock心”的范晓萱。

  无论香港还是台湾歌手,所有人都在流行面前转型,不同的是,有的人向潮流妥协,有的人依然固守着理想。

  1992年 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我来自北京》 黎明

  2. 《分手总要在雨天》 张学友

  3. 《真我的风采》 刘德华

  4. 《还是觉得你最好》 张学友

  5. 《我的亲爱》 黎明

  6. 《醒醒》 林忆莲

  7. 《长夜多浪漫》 刘德华

  8. 《情人知己》 叶蒨文

  9. 《第四晚心情》 郭富城

  10. 《容易受伤的女人》 王菲

  最佳作曲奖:《潇洒走一回》 作曲:陈大力、陈秀男

  最佳填词奖:《容易受伤的女人》 填词:潘源良

  最佳编曲奖:《潇洒走一回》 编曲:Ricky Ho

  最佳歌曲监制奖:《真情流露》 监制:欧丁玉

  最受欢迎男女合唱歌曲奖:《相思风雨中》 主唱:张学友、汤宝如

  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奖:

  金奖:《潇洒走一回》 主唱:叶蒨文

  银奖:《对你爱不完》 主唱:郭富城

  铜奖:《认错》 主唱:优客李林

  最受欢迎新人奖:

  男歌星:金奖/林志颖 银奖/张卫健 铜奖/张智霖

  女歌星:金奖/叶玉卿 银奖/汤宝如 铜奖/何婉盈

  最佳音乐录像带奖:《You & Me》 主唱:郭富城 编导:钱国伟

  最佳音乐录像带演出奖:李克勤

  最受欢迎男歌星:刘德华

  最受欢迎女歌星:叶蒨文

  金曲金奖:《分手总要在雨天》

  劲歌金曲荣誉大奖:梅艳芳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