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社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从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创的“人际关系学说”始,我们知道了人是一种追求合群的动物。一个喜欢穿着“奇装异服”的人,在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起,就会尽量合群的着装“得体”,这是情境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例子。在相应的情境下,大多数人所作出的反应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群体的社会规范。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给定的情景或团队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作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里,你是妻子,在父母那儿就是女儿,在工作的学校里,你是一位教授,在其他一些时候,你又是一名“闺蜜”。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有可能是由我们的兴趣、擅长点或是目标所决定的,也有可能是由我们所在的群体或不可控的文化、经济和生理条件施加给我们的。如是前者的话,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情境还会决定我们将来可能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比如,一位在校的大学生此刻的社会角色就是按时上课、学习、交作业,你将来成为其他一些社会角色的机会就会减少,同时,我们的大学经历会增加未来扮演其他一些社会角色的机会,诸如管理者、医生、教师等。
如果有一个陌生人想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要怎样回答才能让他清晰地知道你到底是谁?“我到底是谁?”——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是戴着一个假面具,一个面具就是一个社会角色,人与人交往的实质就是一个角色与另一个角色的交流与互动。
世界上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角色的分类就是男性与女性,这是基于生理差异的分类。从小是女孩的角色,注定了将来你就会扮演生育后代的母亲角色。
从社会学的角度,角色与社会分工是一种因果关系,社会分工是“因”,社会角色是“果”。社会要求人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秩序、有规则可言。例如:“因为我是一名公务员,所以我应该……”“因为我是一位大学教员,故我应该不……”
2.社会规范
规范的英文nor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orma,本义指木匠使用的规和尺,后被用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作为人的行为标准。社会规范是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以心理学的视角看,社会规范指社会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公开的或内隐的群体规则包含了特定的期望,告诉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规范可以内化成个人意识,即使没有外部的奖励也会遵从。规范是价值或理想的体现,它比后者外显、具体,它是针对实际行为而言的。如诚实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而在特定情境下确定诚实行为的各项标准就是规范。
要归属于一个组织或群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现其中的一套社会规范,这套规范调节着群体中人们所渴望的行为。这种调节方式表现为两种:一是多数人的行为的整齐划一,另一个是我们会看到某人违背了社会规范的负面后果。
3.从众
当我们接受一个社会角色或者屈服于一种社会规范时,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在从众于社会期望。从众指的是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1907—1996)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接待员示意最后一个到达的被试者进入等候室,那里已经有其他6位志愿者了。通过交谈,他们得知所有人参加的是同一个实验。然而最后一个到达的人不知道,其他6个人其实是实验者的同谋。他们之前经过了精心策划和排练,要对那个真正的被试者施加社会压力。
不久之后,实验者走进来,邀请7个人进入另一个房间。在那里他们坐在一排椅子上,面对一个画架。在画架上有一叠巨大的卡片,如图210所示,卡片上画着4条竖线。任务是说出A、B、C三条线中的哪一条和标准线X一样长。实验者开始很随意地收集他们的答案,从位于真被试者另一端的假被试者开始。这个简单任务显然让每个人都觉得有点无趣。
一切进展得很顺利,直到第三张卡片出现。在卡片上(见图210),C显然是正确答案,因此无辜的被试者不敢相信第一个人竟然说是“A”。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毫不知情的真被试者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会有所不同,他认为第一个人的回答源于个体知觉偏差,这让真被试者感到安心了一点。接下来第二个人附和道:“A”。当第三个和第四个人也说是“A”时,真被试者开始犹疑:“难道是我搞错了?”作为倒数第二个回答的人,他的看法与前面5个人的答案相矛盾。眯着眼睛再一次看了看卡片,他结结巴巴说:“嗯……A。”最后一个回答者表示没有异议。
图2-10阿希实验
在18张卡片的实验中,其他被试者有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但通常他们会做出显然错误的判断。他们疯了吗?无辜的被试者动摇了,他附和着其他人的“错误”并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合理化:不应该提出异议,这会破坏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你或许认为如果自己身处阿希的实验中,一定会抵抗住压力。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1)进一步的实验,阿希发现了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屈从于群体压力的三个因素:
①多数人群的大小;
②是否有一个支持被试的正确选择;
③正确答案和多数人所持立场的差距。
(2)当我们需要在群体中公开投票表决时,在下列情况发生时,我们就很可能会从众:
①需要决定的问题非常复杂;
②群体中的其他人似乎很了解需要决策的问题;
③必须公开表决,而不能把选择写在纸上匿名投票;
④当领导首先投票的时候。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有两种因素导致人们的从众:一种是信息性影响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准确的反映方式;另一种是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纳、支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梅奥的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4.对权威的服从
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他曾是纳粹犹太人事务所的负责人,专管搜捕、运送、屠杀犹太人。臭名昭著的“最终处理方案”就是由他负责。检方对于他的罪行指证罄竹难书,而艾希曼对所有的指控,全部用“依命令行事”来回答,以求脱身。艾希曼最后被判绞刑,但他的受审引发了一个“人性”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德国人,会在纳粹的指挥下,去执行惨无人道的命令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受艾希曼审判过程的启发,设计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他先在报纸上做广告,公开征集参加实验者。一次实验付4.5美元,结果招来了40位市民,有教师、工程师、商人等一般大众,年龄在20岁到50岁之间。
他告诉参加实验的人,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所以大家抽签,看谁当老师、谁当学生。老师先朗读配对的词句,再来测验学生有没有记住,如果学生答错,就要被惩罚。其实他预先安排了4个人混进实验者当中,抽签做过手脚,4个知情人一定会抽到学生角色,不知情的实验者一定是扮演老师。
测验开始,老师在一个房间,学生在另一间。彼此看不见,只能听得见声音。老师的桌上有电击的按钮,上面标着弱、中、强、特强、剧烈、极剧烈、危险,最后一个只标明了××。电压从15伏特一直加到450伏特。学生的手会接上电极,被皮带拴在椅子上,如果答错题目,老师就按下电击按钮来惩罚他。
米尔格拉姆向实验者保证,这些电击强度都是人体可以承受的安全范围,整个实验关乎学术上的突破,请大家切实执行,以免研究出错。
实验开始,学生都故意答错,老师就按下按钮电击他。刚开始是弱的15伏特,老师都会按下去。可是到了“强”以上时,很多老师都按不下去。但只要米尔格拉姆对他们施压,温和地说:“请切实执行,以免妨碍实验进行。”扮演老师的人就会乖乖按下电钮。
电击强度越来越强,在另一个房间被电击的学生,反应也越强,甚至尖声惨叫、怒骂脏话、哀号求饶、捶打墙壁、呼天抢地。
实验者都不忍心,犹豫迟疑,回头看或问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人员:“这样对吗?”“真的没问题吗?”“是不是不能再继续?”……但只要实验人员严格要求,说:“你要遵守规则,不可以破坏实验,有事我们负责!”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服从地按下按钮。
最后学生的房间里,从大吵大闹到突然安静,好像已经被电昏。如果要求老师按下按钮,很多人还是会听命行事。
实验的结果,有26个人完全服从命令到最后,占65%。另外14个人会在增强电击强度时,反抗、拒绝执行命令,占35%。
其实学生并没有真的被电击,他们都是在演戏,假装被电得死去活来。米尔格拉姆在实验后,告诉他们真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如同从地狱回到人间。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人性对权威的服从。
利用所谓“合法的权力”,可以轻易胁迫人们去做他本来不想做的事。还有,我们如果是受命行事,以为责任是上面的,自己不是主导者,就可以把责任移转出去,不用负责,那更会乖乖服从。
2006年,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又把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重做了一次。想看看过了50年,在美国社会的民主、人权、各种观念大幅变化下,实验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结果很惊人,实验数据几乎和50年前一模一样。就是说,即使社会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人性居然没有变化。
不过,他们加进去一个新的实验,在扮演老师的角色当中,混进去两三个“自己人”。自己人在实验中,会主动起来反抗、拒绝实验进行,也会和执法者争论,看看会怎样。
结果,只要有人主动反抗,拒绝电击的老师人数就会增加。基本上结果刚好相反,就是只有30%的人会服从命令到底,70%的人会拒绝。而如果反抗程度越激烈,比方说大声指责执法者,那么拒绝执行命令的人就更多。
有关服从的系列研究,对传统上的一种说法——认为那些邪恶的人的心中藏着罪恶,这些人与“我们”这些好人是不同的,我们不会干那些邪恶的事情。服从研究证明,即便是正常而善良的人也会屈从于强大的情境和社会影响力,也会在这些压力下做错事,即便他们心里清楚应该如何正确行事。在21世纪,一些服从的后续研究也表明,社会榜样的力量能够对我们的行为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样,我们每个人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自我测试1:学习风格问卷
使用这个评估表,你要完成12个描述学习的句子。每个句子有4种结尾。为了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应,要结合你最近的一些学习情境,然后根据你认为这个结尾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的学习方式,来对每个句子的结尾进行评分。在最能描述你的学习方式的句子前面写4,其他以此类推,直到在相对最不能描述你的学习方式的句子前面写1。
1.当我学习时:
A.我喜欢体会自己的感受。
B.我喜欢对想法进行思考。
C.我喜欢自己有事可做。
D.我喜欢听和看。
2.我采取这种方式学习效果最好:
A.我仔细听和看。
B.我依靠逻辑思考。
C.我信任自己的知觉和感受。
D.我勤奋努力使任务得以完成。
3.在学习过程中:
A.我倾向于对事情进行推理。
B.我会对事情负责。
C.我安静且有节制。
D.我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反应。
4.我通过这种方式学习:
A.感受。
B.行动。
C.观察。
D.思考。
5.当我学习时:
A.我乐于接受新体验。
B.我全面地看待问题。
C.我喜欢分析事情,将它们分解成许多小的组成部分。
D.我会对事情加以考验。
6.当我学习时:
A.我是一个观察者。
B.我是一个主动的人。
C.我是一个喜欢直觉的人。
D.我是一个喜欢进行逻辑思考的人。
7.通过以下方式,我的学习效果最好:
A.观察。
B.个人关系。
C.理性理论。
D.一个练习与尝试的机会。
8.当我学习时:
A.我喜欢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结果。
B.我喜欢思想和理论。
C.我不会急于行动。
D.我感到自己投入其中。
9.我以这种方式学习效果最好:
A.我依靠自己的观察。
B.我依靠自己的感受。
C.我可以自己进行尝试。
D.我依靠自己的想法。
10.当我学习时:
A.我是一个保守的人。
B.我是一个具有接纳性的人。
C.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D.我是一个理性的人。
11.当我学习时:
A.我投入其中。
B.我喜欢观察。
C.我衡量事情。
D.我喜欢积极主动。
12.我以这种方式学习最好:
A.我分析思想。
B.我具有接纳性并且思想开放。
C.我仔细。
D.我实际。
资料来源:Copyright 1999 by David A.Kolb,Experience Based Leaning Systems,Inc.All right reserved.
自我测试2:你抑郁了吗?
抑郁症心理测试题使用方法:建议您选择一处安静、不易受打扰的环境,回想近两周的情绪状态,然后对下列每题符合您情绪的项目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
1.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2.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3.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
4.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5.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6.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7.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8.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9.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10.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11.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12.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13.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14.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5.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