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二、经典的人格特质模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经典的人格特质模型人格是指让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的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我们可以将人格看成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一条不断的线,当这条线断裂的时候,某些涉及人格极其不一致的心理障碍就会发生,其中包括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等。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是研究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门科学学科,它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差异,识别人们在哪些方面相似或者不同,并解释其原因。

  哪些成分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呢?大部分心理学的共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特质。特质是指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思考、感受、行动的典型方式。我们先天所具有的生理结构和技能会使我们更容易发展出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但是也有许多其他的特质是在社会化过程和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

  (2)遗传学。人格始于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我们通过遗传获得了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也遗传了某些特质出现的可能性,但这些特质是否会在我们的人格中表现出来还要取决于所处于的环境。

  (3)神经科学。基因编码了我们的躯体,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神经科学通过考察躯体反应、脑结构、脑活动等来研究神经系统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外向性、神经质和冲动性与个体在生理和神经方面的差异有关。这些差异可能在个体出生伊始就存在,或者在出生后不久就获得了。

  (4)自我与身份认同。自我认同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是谁的认识,包括自我概念、自尊和社会身份认同。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这就是自我概念。自尊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以一定的方式向别人展示自己,也会接纳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这就是社会身份认同。

  (5)人格的内在心理基础。有了自我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感受进行内省来审视自我,即人格的内在心理基础。

  (6)调节与动机。调节与动机是关于人们如何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的人格组成成分,这种调节可以是有意识的,又可以是无意识的。个体在自我决定和调节动机发展上存在着差异。

  (7)认知基础。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尤其涉及生活事件的起因和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认知基础描述了人们如何感知和思考关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信息。

  1.五要素模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使用观察法、人格问卷法等多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个人特质,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的和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要素模型”。初始模型的提出者是雷蒙德(1961),五类人格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学量表基本结构的个性特征。这五种因素提供了丰富的概念架构,且整合所有的研究成果和人格心理学理论。大五类特点也被叫作“五因素模型”。

  五大要素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每一种特质都是由六个亚维度构成,亚维度我们称之为“构面”。

  (1)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神经质特质的六个构面是焦虑、愤怒和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和脆弱性。

  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差,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并且这些人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

  (2)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性用来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外向性特质的六个构面是:热情、乐群性、独断性、活力、寻求刺激和积极情绪。外向性将社会性的、主动的、个人定向的个体和沉默的、严肃的、腼腆的、安静的人作对比。这个方面可由两个品质加以衡量:人际的卷入水平和活力水平。前者评估个体喜欢他人陪伴的程度,而后者反映了个体个人的节奏和活力水平。

  内向的人比较安静,谨慎,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他们不喜欢与人接触不能被解释为害羞或者抑郁,这仅仅是因为比起外向的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刺激,因此喜欢一个人独处。内向人的这种特点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是傲慢或者不友好,其实一旦和他接触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

  (3)开放性(openness)。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对经验的开放性被定义为:为了自身的缘故对经验的前摄(proactive)寻求和理解,以及对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开放性将那些好奇的、新颖的、非传统的以及有创造性的个体与那些传统的、无艺术兴趣的、无分析能力的个体做比较。开放性特质的六个构面是:想象力、审美、情感、尝新、思辨和价值观。

  开放性的人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开放性的人适合教授等职业,封闭性的人适合警察、销售、服务性职业等。

  (4)宜人性(agreeableness)。外向性是评估个体喜欢与他人一同出现的程度,而宜人性则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另一方面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宜人性代表了“爱”,对合作和人际和谐是否看重。宜人性的六个构面是:信任、坦诚、理他、顺从、谦逊和同理心。

  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乐于助人的,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宜人性高的人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性本善。宜人性低的人则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上,本质上,他们不关心别人的利益,因此也不乐意去帮助别人。

  (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它把可信赖的、讲究的个体和懒散的、马虎的个体作比较,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尽责性特质的六个构面是能力、条理性、责任感、渴望成就、自律和审慎。

  冲动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候环境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决策。冲动的个体常被认为是快乐的、有趣的、很好的玩伴,但是冲动的行为常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虽然会给个体带来暂时的满足,但却容易产生长期的不良后果,比如攻击他人,吸食毒品等。冲动的个体一般不会获得很大的成就。谨慎的人容易避免麻烦,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人们一般认为谨慎的人更加聪明和可靠,但是谨慎的人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者是一个工作狂。极端谨慎的个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缺少生气。

  2.四种气质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由于人类的天生禀赋不同,人在出生时便有着不同的性格。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提出,大自然是由气、土、火和水四种物质组成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0)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如今,新医生入职都要在宣誓中朗读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认为体液即是人体性质的物质基础。他在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四液说”,并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液体,它们来自不同的器官。其中,粘液生于脑,是水根,有冷的性质;黄胆汁生于肝,是气根,有热的性质;黑胆汁生于胃,是土根,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是火根,有干燥的性质。人的体质不同,是由于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所致。

  格林·盖伦(Galen,130—200)是欧洲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创立了气质学说,他认为气质是物质(或汁液)的不同性质的组合。当时他提出的气质共有13种。在此基础上,气质说继续发展,成为经典的四种气质。

  (1)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如果用一个词描述胆汁质的人的特质,那就是“性情暴躁”。

  (2)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这种人适宜于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多血质的人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如果用一个词描述多血质的人的特质,那就是“充满希望”。

  (3)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他们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如果用一个词描述粘液质的人的特质,那就是“无动于衷”。

  (4)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好静,深沉,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如果用一个词描述抑郁质的人的特质,那就是“悲伤”。

  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的驱动力方式的不同引发的。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无休止的战斗,这种战斗由“自我”来调和。

  (1)本我(id),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一般意义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感情快乐,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本我可以看作是原始驱动力的存储处。

  (2)超我(superego),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在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也就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存储处。

  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3)自我(ego),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个体关于行为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也就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两者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和否定它们的超我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通过使用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自我防御机制包括以下几种策略:

  ①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

  ②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③合理化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④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⑤移情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⑥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词中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⑦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⑧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防御机制虽然有用,但终究是自我欺骗,当使用过度时,就会比解决问题产生更多的麻烦。

  4.个体差异对工作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个体差异对工作的影响开始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是指由于个人特征的不同而造成的对于同一情况的反应差异。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对于其工作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工作环境也很重要,但是人们往往会影响工作环境。个体差异是在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性别和外貌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心理上。心理差异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差异,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在各类组织中,我们会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绩效,相同能力的人在同一岗位上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确有天壤之别。个体差异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会对组织造成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组织竞争力,我们必须很好利用个体差异,把不同特点的员工分别安排到他们能胜任的岗位上。安德鲁·杜布林(AndrewJ.DuBrin)在《心理学与工作》中,列举了个体差异对工作产生影响的7种方式:

  (1)人们的生产力各有不同。正如20/80法则,某项工作的大部分贡献是由一小部分的人做出的。研究发现,越是复杂的工作,个人差异对工作的影响越大。

  (2)人们的才华和能力各有不同。工作的完成需要相应的才能。能力是影响工作表现的重要的个体差异。造成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大脑的差异,这一部分来自遗传,另一部分来自个人成长的环境。

  (3)人们对于完成高质量工作的渴望不同。有些人天生是个超完美主义者,喜欢追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因为他们尽责、细致、事业心强。不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往往就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4)人们对于承担工作决策责任的倾向不同。正如麦格雷戈的“X、Y”理论指出的,有些人希望自己作出有关工作的决策,提出更多的改善工作的建议,因为他们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也有一些人不喜欢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他们的乐趣更多地来自个人生活和家庭,他们更喜欢不需要劳神、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的工作。

  (5)人们所喜欢的领导方式各不相同。一些人喜欢在工作中拥有充分的自由,并能在这种环境中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在上级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任务。一般来讲,不太能干、不太容易被激励和不太有经验的员工需要更多的管理。

  (6)人们社交的需要各不相同。一些人喜欢独自工作,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另一些人如果不能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则会变得无精打采。

  (7)人们对于组织的忠诚度各不相同。一些人对所在的组织十分的忠诚,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样,因此他们对工作质量非常关心;另一些人对组织并不忠诚,对工作中的差错等并不在意。

  图2-9工作效率低下的个人原因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