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一、修正对压力的认知与态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修正对压力的认知与态度对心理压力的初步认识是“前因后果”的线性问题。例如,因为我钱少或官小,因为我离婚了或工作量大等,所以我有压力。这就是典型的“因果关系”的简单思维方式。简单说,线性思维高度概括,方便利索,是人类高度发展了的认识工具,使繁杂的日常生活变简单。但在某些系统问题面前,如失眠、抑郁、婚姻问题,线性思维会“犯错”。在同一个组织里,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加班要求等,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有什么压力,而有一些人会感到压力极大呢?

  1.心理压力是多因素的系统问题

  进入21世纪后,心理学的研究趋于认为:心理压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它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图4-5压力系统

  (1)生活事件。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压力的并有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这包括了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刺激。按现象学分类,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则包括正面性生活事件和负面性生活事件,前者指具有明显积极意义从而个体产生积极体验,后者指个体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生活事件是最早被注意到的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在质的方面,生活事件的致病性与其性质有关。那些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如丧偶、家庭成员的死亡、失恋等对健康的危害是最大的。此外,过度紧张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也会对健康有重要影响。

  (2)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的察觉。这种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个事件发生时立刻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能力的判断,这就是次级评价。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采用的往往是问题关注应对,也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评价为不可改变,那么往往会抱以情绪关注应对。

  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应对活动和最终的心身反应性和程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认知因素在肿瘤病人的睡眠质量,外科术前焦虑等方面有主要的作用。

  (3)应对方式。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措施。“应对”一词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被认为是解决心理冲突的自我防御机制。20世纪60年代,应对被视为是一种心理适应过程,70年代被认为是一种行动,80年代被认为是个体认知活动和行为的综合体。从应对的指向性来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问题或事件的,有些则是针对个体情绪反应的。应对策略与个性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特质的相关性。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组织、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压力的作用的,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时“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

  作为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本质上是处于一个多因素的系统之中的,概括起来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个性特征、社会支持、身体素质和性别年龄等因素。在以上的压力系统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各要素之间是互动的。个体所涉及的压力因素之间处于互为因果状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变化,将可能影响到系统结构,且容易形成良性或恶性的循环。个体通过感受和判断报告的问题,或者通过认知对其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系统中某一部分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各要素之间是动态发展中的平衡。个体的一生是在动态中的发展,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境下,各要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并维持健康适应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不能建立起来,则会出现不适应和身心健康问题。

  ③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认知应激理论就是强调认知因素在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过程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当我们不能改变事件的时候,当现实中的压力已经出现的时刻,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降低压力的第一步。

  ④人格特质是核心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性格、脾气、习惯、观念等,其中观念上的问题往往更值得注意,它不仅影响到认识上的“固有思维”和认知偏差,如同俗语说的“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如此的话,即使你有再高的IQ,也会对心理问题奈何不得,也会间接影响到其他的压力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人格特质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

  一位单位里的副局长,在上级部门举行的干部测评中,有近一半的员工给他评了个不及格,还有人举报其挪用和贪污公款。为此,这位领导出现了想自杀的倾向。我们简答地用压力系统模型来分析一下这个小案例涉及的六大因素为:

  生活事件——群众评分极其低下,有人举报。

  认知特点——一切工作和努力付之一炬,一定有人想害我。

  应对方式——消极地应对,造成的是沮丧和失败。

  社会支持——可能缺乏单位、家庭等应有的支持(不敢、不愿告诉家人,单位里的人避之不及)。

  人格特质——完美主义,死板。

  心身反应——焦虑、强颜欢笑、失眠。

  2.科学管理压力的态度

  当身心都处于压力之中时,我们就退步到了深深植入头脑中的幼稚或无意识的思维习惯,这些思维习惯与我们对生存的惧怕有关。当我们承受过多的压力时,就会变得喜怒无常或者怯懦。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即使我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却无能为力。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掌握一些关于管理压力的态度:

  (1)理解和接纳压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表现,但这是需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系统压力管理才能实现。科学的态度是通过学习了解压力,接纳压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减压策略和方法。

  当我们不能改变事情的时候,就先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事情的看法。通过学习和反思,在不断丰富自身心智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事先尽可能多地了解即将到来的应激源,进而减少这种不确定性的冲击。了解压力本身起作用的过程,使我们学会科学的应对技巧而增加我们对事态的控制感。

  面对灾难性的应激源,如果学习和理解了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著名的“哀伤的五阶段”模型(DABDA),我们就明白了大多数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会有一个从极度悲伤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如此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减少焦虑。这五个阶段为:

  否认阶段(Denial)。大部分家属拒绝接受亲人离世的消息,因为承认它太痛苦了。

  愤怒阶段(Anger)。当否认无济于事,我们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最常见的就是质问上苍“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在我身上?”

  讨价还价阶段(Bargaining)。当愤怒过去,我们很可能会与既有事实开始讨价还价,通常的想法可能是“我愿意少活十年,换他三年的寿命”。

  消沉阶段(Depression)。当上述阶段都过去,我们才能清醒地意识到“故人已逝,不可复生”。这时一切关涉他的内容都变得黯淡无光,我们感到强烈的无意义、虚弱和无尽的悲伤。

  接受阶段(Acception)。抑郁终究也会过去,一切重归平静,我们重拾起有关故人的回忆,悲伤的迷雾也逐渐散开。

  (2)乐观和坚强。不是说乐观的人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比悲观的人更少了才乐观,而是乐观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积极乐观的人更不易得病,即使是在病中,他们的康复率和康复速度也是高于悲观者的。坚强这种人格品质会把变化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所以他们不会害怕变化。积极乐观和坚强的人会面对困难,致力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体验,而不会成为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和坚强是一种可以学会的,用来管理压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建设性地解释和感知应激源来缓解压力的。

  (3)不要追求完美。社会心理学家ShalomH.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那个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而另一种人只是找到差不多好的那个选择,就算完成了任务,就会感到很满足了,他们被称为“知足者”。最佳选择者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选择,而且做出来的选择看起来要比那些知足常乐者很快做出的选择要好得多。然而悲哀的是,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EllenLanger曾做了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做演讲:A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不好的”(完美主义);B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自我原谅);而C组参与者被告知“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好奇开放)。结果,C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的最高评分。之所以如此,正因为这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的自我抛在了脑后,只是专注地去表达,好奇地去探索这次经历所带来的可能性。

  (4)活在当下。有一位禅师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与明天。笨的人活在昨天,蠢的人活在明天,聪明的人活在当下。”当我们奢望明天会更美好的同时,却忘了明天正是今天的继续,今天都不好,明天怎么好?举个例子吧,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5)勇敢地说“不”。只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承诺做我们没有能力做的事情是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的。要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避免由于拒绝别人而产生的压力。当我们打算拒绝别人的时候,要坚定地说“不”,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然而,拒绝别人也是件有压力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要考虑如何处理与意愿、责任、特殊关系之间的冲突。你是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拒绝别人会不会让你感到很不安,是否可以坦诚地拒绝别人,你成功拒绝别人的几率有多大,等等,都决定了你是否能勇敢地说“不”。

  拒绝别人的技巧可以很好地反应出我们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关爱自己的能力。有数据表明,寿命最长、活得很开心的人是那些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他们合理地按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经常友好地、善意地说“不”。

  3.压力的心理模型

  压力是一个刺激作用于人,人对这个刺激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做出的反应。这里要强调的是压力是一种心理感受,刺激本身不是压力,它是诱发事件,诱发事件只有作用于人时,人对刺激的评价才产生压力。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不存在绝对的压力事件。

  (1)评价,是人对刺激的看法,又叫认知评价。主要经历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否构成压力感受;其二,是否能够应对。对相同的刺激,不同的个体会出现不同的评价。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工作经验、社会支持等方面。

  当我们面临着一个刺激:

  第一步,个体首先是区分“是否构成压力感受”。

  A.不是,这个刺激就被过滤掉。

  B.是,转到下一步。

  第二步:个体要区分“我是否能够应对”。

  A.能够应对,那么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压力,对人有促进作用,个体就会有正面的反应。

  B.不能应对,那么这就是一个消极的压力,对人有破坏作用,个体会有负面的反应。

  (2)反应,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表现,分为正面的反应和负面的反应。

  正面的反应:

  ①生理上,饮食睡眠质量高、精神状态好、无躯体症状;

  ②心理上,泰然自若、情绪稳定、工作满意度高;

  ③行为上,生产效率提高、工作和生活积极性高。

  我们说这时候个体是健康的。

  负面的反应:

  ①生理上,头痛、高血压、心脏病;

  ②心理上,焦虑、情绪低落、满意度降低;

  ③行为上,焦虑、情绪低落、满意度降低。

  我们说这时候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