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一、动机与需求理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动机与需求理论所谓动机,是人产生行为的真正原因。人的动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还未能得到,这就导致了人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平衡,为了补偿这种失衡,人们就会努力追求他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人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的需求就变成了促使人们产生特定行为的动机,人对某种东西的需求越大,他的动机就越大,产生的动力也就越高。动机是激发并使行为指向一个目标的力量,它是启动、导向和维持特定行为的内部状态。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饥饿、口渴、回避疼痛以及对空气、睡眠、排泄、维持正常体温等的需求。

  (2)刺激动机,源自对刺激的需要,它反映了我们对信息、探索、操作和感受的需要。婴儿喜欢触摸、舔、啃所见到的新事物就是刺激动机驱动。唤起理论认为人们努力把唤起水平维持在合适水平。唤起是指身体和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程度,人在兴奋、情绪激动或者慌乱情况下唤起水平高,日常活动唤起水平中等,睡眠时最低,死亡时为零。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的是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最佳唤起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复杂的任务,最佳唤起水平较低。就是说,如果运动员参加田径运动会,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兴奋起来,这就是为何兴奋剂被禁的原因;如果学生参加入学考试,却不宜过度兴奋,考试需要沉着镇静。

  (3)习得性动机,建立于后天习得的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上,它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其中,内化的、渴望优秀的愿望被称为成就需要;希望能够控制和影响他人的愿望被称为权力需要。

  动机理论纷繁复杂,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

  1.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 Clelland,1917—1998)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莱兰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三种平行的需要。这三种需要在人们需要结构中有主次之分,作为人们的主需求在满足了以后往往会要更多更大的满足,也就是说拥有权力者更追求权力,拥有亲情者更追求亲情,而拥有成就者更追求成就。同时,由于他认为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就称其理论为成就需要理论。麦克莱兰的理论对于管理者是比较熟悉的,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教科书中都有这一理论的介绍。

  (1)成就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会企图去超越别人,对自己按照高标准要求,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勇于承担个人成败的责任,对于自己个人成就和目标的达成会具有巨大的满足感。有这种需求的人对待风险一般采取理性的应对措施,因为他们不喜欢成功率过高的工作,那样会降低他们的成就感,他们宁愿承担更多的责任,敦促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在工作当中,他们希望对正在进行的工作情况进行不断的反馈。

  (2)权力需要。具有权力需要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控制组织中的各种资源,用自己的能力影响他人。具有这种需要的人一般都想谋得领导者的职位,他们头脑清晰,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与别人争辩和议论,敢于提出别人不愿意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常对别人言传身教,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别人。这样的人乐于处在具有竞争性和地位导向的环境中。

  (3)归属需要。也称为亲密需求,归属需要类似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的社交需求,具有归属需要的人渴望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认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具有权力以及获得了个人成就,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喜欢,那无疑是十分痛苦的,所以他们乐于与别人交好,维持和谐融洽的组织关系,在别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与别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高亲密需要的人总被评价为特别“真诚”“友爱”“不控制”和“不自我中心”的原因。

  三种需求理论反映了人的不同偏好和行为动机的差别,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各方面需求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领导者应该在具体的任务中协调好各种需求人的工作,争取做到最大限度地激励他们。麦克莱兰后来又发现,权力需求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管理者往往是那些有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低归属需要的人。在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上,男性和女性的需要水平相当,而在归属需要上,女性的需要通常高于男性的需要。

  在成就需要领域,活跃着一大批心理学家,他们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除了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还有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科温顿(Covington)的自我价值理论、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和德韦克(Carol Dweck)的成就目标理论。

  2.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L.和Ryan 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种类型。

  (1)内部动机: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和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①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如我们中国人喜欢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如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良好我们会感到很高兴。

  ③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在这种动机驱动下,喜欢打篮球的人通常认为篮球是一种有趣的体育运动,因此在打球时感到很愉快。

  (2)外部动机: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①外在调节型(External 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的一种动机类型。外在调节是外部动机最具控制的形式,个体行为完全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没有内化的发生。例如学习外语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等。

  ②摄入调节型(Introjected 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吸收了外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增强自我。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做某件事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例如:练习打篮球是因为如果不会打球就无法跟同学们真正地交心,而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篮球运动。

  ③认同调节型(Identified 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的一种动机类型。个体更多地体验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人,感觉到更少的冲突。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如渴望成为一个可以流利说外语的人。

  当我们受外部因素激励而从事某项活动时,我们可能就没有享受到活动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导致不能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自发地持续进行;当我们受到内部因素激励时,就会享受到活动本身,而这个过程本身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做某件事情的原因比做什么事情本身更为重要。

  (3)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和普遍的心理需求: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联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需要广泛地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无论是集体主义文化还是个体主义文化。

  ①自主需要:个体必须感受到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追求什么,而不是被迫地做某件事情,或者背负着来自他人或环境甚至自己的“不得不、应该、必须”。

  ②胜任需要:个体感到有能力去追求自己追求的东西,能够掌握对他们来说既非高不可攀亦非轻而易举的任务。

  ③关联需要:个体需要感受到他们与周围的人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

  当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联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感到有动力并愿意参加活动,即人们会感到有内部动机,并表现得更好,且能发展自身的技能,增加幸福感。每个人都需要这些心理的养料,正如花儿需要阳光和水的养料一般,人也需要相应的心理养料。环境中的哪些成分会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呢?我们列表如下:

  表2-4如何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续表

  3.饥饿和性

  与成就、权力、归属等心理、精神层面的动机相比,还有一些人的基本的动机,如饥饿和性,这既是生理层面,也是心理层面的。我们把成就、饥饿和性三种动机的比较列表如下:

  表2-5成就、饥饿和性三者动机

  (1)饥饿。我们一般人的感受是饥饿是一种生理现象,而在心理学家这里,在脱离了食物匮乏之后,饥饿就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与精神过程与状态。

  “吃还是不吃”不只是建立在“饿与不饿”之上,如图2-7所示,饥饿感与进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图2-7饥饿和进食的多系统模型

  饥饿首先是一种精神动机性状态。至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都在对这种状态进行研究。我们都在晚餐前感到饿,宴会结束后觉得饱,但那些时刻都只是冰山一角。饥饿是一个始终在后台运行着的程序,它只会偶尔让人觉察,就好像是一种情绪。当它慢慢上升或渐渐消退,即使是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它都会改变我们的决定。它令我们变换优先事项和对长期目标的情感投入。它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感官知觉,而且这些改变往往都相当深刻。

  饥饿情绪之所以很难控制,恰恰就因为它运作于意识之外。这也可能是肥胖问题如此棘手的原因。

  饥饿情绪由脑干控制。对调整饥饿和其他基本动机性状态负主要责任的那个部分被称为下丘脑,它位于大脑的底部,它具有实际上等于在品尝血液的传感器,它能监测人体的脂肪、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以及血压和体温。下丘脑搜集着这些数据,并将它们和渗透入大脑其他系统的感官信号——比如饱腹感、食物的触感、口感和气味、食物的样子,甚至是一天的不同时刻和其他周边情况结合在一起。

  有了所有这些数据以后,神经回路就培养出了我们的饮食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一天中的某些时刻感到饿,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饿着肚子,而是复杂的神经处理器预计我们需要更多营养。如果你少吃一餐,一开始你明显感到肚子饿,但当那个习惯进餐的时间过去,你事实上会感到不那么饿了,这也是我们在一餐结束后感到饱的原因。同样地,这也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吃饱了。如果那是你感觉到的唯一信号,那这代表你彻底吃多了。这可能听起来有违常理,但是在“感到饱”和“真的把肚子吃饱”之间通常存在着一个距离,心理上的饱是一种来源于更复杂的计算的满足感。实际上下丘脑在说:“你刚吃了一个汉堡。通过过去对于汉堡的经验,我知道过大约两个小时,你血液里的蛋白质和脂肪会上升。既然处于这样的期待中,我现在可以把你的饥饿感给关闭了。”这一系统会学习、预测和调控,它在后台运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干预,但效果往往不佳。与饥饿与进食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进食障碍。如果体重比理想体重的85%还低,而且此人还在担心自己会变胖,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这类人还可能会伴随着神经性暴食,患者在暴食之后会采取清除食物的措施,包括呕吐、禁食或使用泻药。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组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行为障碍综合征。进食障碍的比例女性的比例大约高于男性的10倍,且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由于患者拒食、节食,导致体重下降,月经紊乱等,重者甚至衰竭、饿死或出现自杀的极端情况。目前我国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人格特征及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多存在着较重的抑郁情绪,他们情绪低落,严重者犯法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也有一些人的抑郁情绪是隐匿的,这些病人表面上看是快活的,有时甚至是很欢快的,他们往往显得精力旺盛,好胜心强,但内心却隐藏着失望或绝望,存在着极大的自杀危险性。对这类病人在治疗初期一般应首先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用小剂量精神药物。对病情较轻者可不进行躯体治疗,而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厌食症如今已被视为一种极为严重的障碍,在各种已知的心理障碍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那个打动了中国60后一代人的美国歌手卡伦·卡朋特就是因重度厌食症而在33岁时逝去的。

  有研究表明神经性厌食症是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最早出现的,近几十年在高度工业化的日本,神经性厌食症也变得较为普遍。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神经性厌食症也有上升趋势。试想在“吃了吗?”为问候语的时代,神经性厌食症很难出现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变化,现代人的心理矛盾日益突出,厌食症可能成了某些家庭心理负荷较重的人的一种疾病模式。社会审美观念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例如,《韩非子二柄》记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人中,多饿人。”因为国王喜欢苗条的,全社会就形成了宁可不吃饭,也要追求苗条身材的风气。如今,一些具有极大公众影响力的影星、模特们的骨感、苗条,使他们的粉丝们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他们的身材是因为吃得少,而纷纷节食,一部分发展到“厌食”。因此,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要特别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与饥饿与进食有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了身体健康的控制体重,这主要说的是减少肥胖症。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肥胖不仅会带来与之相关的健康风险: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还会造成我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包括不自信、不认同自己等。然而,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与此相关的研究领域,没有人相信肥胖只是由于缺乏“意志力”而造成的。不过,大多数专家相信,导致肥胖的原因包括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以及遗传因素。到目前,即便是穷尽所有已知的有关饥饿和体重控制的知识,也没有能够发现真正有效的减肥方法。长期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是维持平衡的饮食,并持续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2)性。“食色,性也。”尽管如此,人类有关“食”的研究自有史以来一直是名正言顺的,对比之下,对“性”的科学研究却不过是近100多年的事,这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一直到今天,性的科学研究和性健康教育仍然遭受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碍,这是全世界都不容忽视的现实。弗洛伊德认为,人所有的心理,包括我们的需求和动机都来源于性。

  动机问题是一个回答人们为什么完成一系列行为的问题,正如我们所知,性行为只是对生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同于“食”对我们的生存来说是必须的。一些人可能终身缺乏性活动,但对其日常的生理机能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然而,生殖对于物种来说确实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物种把精力花在生殖上,大自然赋予性刺激以强烈的快感。这种潜在的快感使性行为的刺激力量远远大于生殖需求,生物体会采取多种行为来获得性满足。有些性的动机是来自外部的,对于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性行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规范与标准。

  性生理与性心理学可以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排斥。比如说在性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性唤醒现象。“性唤醒”很难定义,因为其伴随了多种生理和心理状态。从生理学角度,我们认识到人的基本感觉有5种,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它们都具有性唤醒的作用。尽管没有专门用来接收性感觉的特殊感觉神经,但是这5种基本感觉均可以向大脑输送有关性的信息。

  与其说视觉和听觉在传递语言和非语言性性信息方面的重要性,还不如说最能激发性欲的还是触觉。几乎所有能导致性高潮的性唤醒的发生都离不开身体间的接触。人类的触觉是唯一一种脱离高级心理中枢而能引起机体反射性性反应的性刺激方式,所以即使一个人因为失去知觉或脊髓损伤而使生殖器上的任何感觉均不能输送到大脑,但只要低段脊髓的性协调中枢完好无损,那么如果抚摩其相应器官,也可以引起男性生殖器勃起。同样脊髓受伤的女性也会在类似的刺激下可以产生阴道液体的分泌。触觉信息是通过存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内的名为末梢器官的特殊的末梢神经进行接受和传递。

  人类的性唤起是生理认知反应引起的性欲刺激产生的一种激动而紧张的动机状态。性欲刺激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它产生了性兴奋和激情感。由性欲刺激引起的性唤起可以由个体在性满足特别是性高潮时体验到的性快感而逐渐减弱。

  1970年初,马斯特(William Masters)和他的女助手约翰逊(Virginia Johnos)打破了传统的研究禁区,他们通过在实验条件下直接观察和记录进行中的人类性行为的生理改变,使人类性行为的研究合法化。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探索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性以及个体是如何反应和进行性行为的。美剧《性爱大师》就是描述马斯特和约翰逊是如何突破传统的禁忌开创了对人类性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研究的。

  马斯特和约翰逊对几千名男女志愿者在几万次性交和手淫时的性反应周期进行了控制实验观察、研究,得出了四点结论:

  ①男性与女性有相同的性反应形式;

  ②尽管性反应周期男性与女性是类似的,但女性变化更多,而且反应更慢,但保持的性唤醒时间更长;

  ③许多女性有多次性高潮,而男性在相同的时间里却很少如此;

  ④男性生殖器的大小一般与性能力无关。

  性学研究者Cindy Meston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建立性动机心理实验室,4年之间,1006名女性受邀参与讨论她们各自的性行为动机。

  不出意料,“性吸引力”成为女性提到想要过性生活的最多原因。“身体上的愉悦”是另一个主要类别,其中包括有趣,享受或者刺激。第三大类就是“爱与承诺”,女性认为通过性行为可以表示彼此相爱,并且增强情感上的联结。这一点原因成为很多时候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态度上的一个分歧。

  在这个调查中,对于性行为的原因,参与者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从“天生爱冒险”到“想要复仇”,还有比如“防止伴侣出轨”之类的理由。想要复仇在失恋群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似乎对方出轨了,自己也要出轨,这个事情才能扯平,甚至还有些携带HIV等通过性传播病毒的人群想要报复社会。

  女性性动机还有一些功能性的原因:

  一是减压。有些女性一想到性就头疼,但是有些女性用性治疗头疼。研究表明,焦虑和性欲之间有高相关,因为性唤起的神经系统和焦虑系统之间有交互作用,所以往往伴随出现。

  二是减肥。性行为会大量消耗卡路里,有人将其作为消耗热量的运动之一。

  三是想弥补吵架带来的情绪矛盾。

  性行为基本原始的动机是生殖,人类养育一个孩子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因此,女性还要挑选那些忠实、有责任感的伴侣来与自己一同养育孩子。进化论心理学家巴斯(Davidbuss,1999)和施密特(D.E.Schmitt,1993)认为,男性和女性对短期和长期婚姻具有不同的策略、情感和动机。男性的策略就是勾引然后遗弃,显示了忠诚和责任后离去,是一种短期策略。女性希望吸引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抚养孩子的忠诚的男性的策略是一种长期策略。

  性心理学虽然以有关“性”的心理为研究对象,它也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性心理,是人类性行为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反应。性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的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性健康等。正常的性心理,体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心理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性心理咨询和性心理行为治疗得以解决。人类的性活动绝不仅仅是生物的本能反应,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并受着社会的制约。这是人类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性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在性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性行为除了性交活动外,还应包括性身份的塑造、性角色的进入、性意识的发展、性的社会化等,这些方面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的内容。因此,性行为是一种旨在满足个体的性需要,并协调社会的性文明的行为活动。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还有第六层

  在梅奥之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等心理学家们的理论、思想、方法、手段与管理学结合,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促进了人的发展和完善。1954年,身为人本心理学中流砥柱的马斯洛(1908—1970)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五层次论。

  1959年以后,马斯洛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其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psychology)。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

  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在文中重新反省了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进而归纳为三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构成了下面的体系:

  图2-8马斯诺的需求六层次

  马斯洛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新加的最高需求,例如:超个人、超越、灵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高峰体验(peakex perience)及高原体验(plateauex perience)也在这一层次上。具有荣格心理学派学历的精神医学家和专职心理治疗师的马歇尔在40余年对无数患者行为和反应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于1997年发表了“动机量表”,这项量表源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6项动机扩大到16项动机,其中8项为正面动机,8项为负面动机。每一项动机实际都代表了一整套的“思维定式”,包括价值观、假设、向往、策略、关系、情绪与行为。其中对应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第六层“自我超越的需求”的三个动机是“启蒙教化”“世界灵魂”和“服务精神”。跨文化心理学家也指出,马斯洛的理论和其他自我理论一样,只适用于自我导向的文化,即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文化,与之相反的是群体导向的文化及强调团体的成功,而非自我实现的文化。

  量子管理学的创始人丹娜·左哈尔提出的“灵商”,是建立在马斯诺需求层次的第六层的。灵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ient,SQ)是心灵智力,即灵感智商,就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实际上,灵商是指一种智力潜能,属于潜意识的能量范畴。在对智商、情商强化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站在灵商这个制高点上,发挥高度的觉悟性,以期促进自身的成功。

  到2018年,我们心理学和管理学教科书所呈现出来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五个层次论,基本不提后期的修正。几代人都在背诵和引用那过时的需求层次论。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