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桥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驷马桥街
驷马桥 1939年 [日]岛崎役治摄影 杨显峰提供
汉代成都的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初入长安时,胸怀壮志,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时出北门向北走的大道必须通过升仙水上的升仙桥,桥边有一个送客观,面对着为他送行的朋友,司马相如提笔在送客观的大门上写下了:“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升仙水的故道就是后来的沙河河道,河上的升仙桥长期都是出入北门的重要通道。唐代大诗人岑参所写的怀念司马相如的诗名为《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唐代时就已经有人把此桥称为驷马桥(著名诗人罗隐就有一首诗题名叫《驷马桥》),它应当是著名的“蜀道”中最主要的“金牛道”的起止。宋代的成都知府京镗主持重修之后,就根据司马相如的故事将重修的石桥正式更名为驷马桥,刻《驷马桥记》于石碑上。从此以后,这个饱含历史文化的名字就一直使用到现在。清人有《竹枝词》写道:“北走燕京路一条,当年题柱气冲霄。谁人学得文君婿,驷马方过驷马桥。”
驷马桥头的活动修车摊 2002年 王晓庄摄影
驷马桥上下 1990年 唐跃武摄影
著名的驷马桥一直保存到近代,仍然架在古代的升仙水即今天的沙河之上。估计具体位置没有大的变化,因为民国初年在这里出土了一方唐代大历年间的墓志(见民国《华阳县志》卷三十),可知在唐代这里属于华阳县的升仙乡。
1951年修筑成渝铁路时,这里是铁路线的必经之地,于是原有的河道被改道,原有的砖石结构的驷马桥被拆毁,而在改道的沙河上新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平交桥。1981年地名普查时,仍然定名为驷马桥,后来又把与成渝铁路南侧平行的向东通往八里庄的大街正式命名为驷马桥路,把与成渝铁路交叉向北通往昭觉寺的大街正式命名为驷马桥街。
在驷马桥北边,修筑成渝铁路时建成了一座下穿川陕公路的铁路与公路两用的小型立交桥,这也是成都交通史上最早的一座立交桥,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驷马桥以北一公里处的川陕公路西侧,过去有一个高约10米、直径约140米的土丘,当地叫作羊子山。从1953年开始,砖瓦厂即在此挖土烧制砖瓦。到1956年时,在土丘残部中发现了著名的羊子山古代文化遗址。在这里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距今在10000~15000年之间,是迄今为止在成都市区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的遗存。这里残存的方形三级土台很可能是古代蜀人的祭台,初建于商末,废弃于秦代,底部面积超过19000平方米,估计如果征发两万人修建也要3~4年时间才能完成。遗憾的是这个文化遗址完全未能保存下来,现在是连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羊子山出土的旧石器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