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桥北街附半边桥南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半边桥北街附半边桥南街
半边桥南街 20世纪90年代 严永聪摄影
在人民公园的东南边有一条半边桥街,以原来的半边桥而得名。清代这里是大城与满城的交界处,金河从此流过。金河上的一座桥下面就是分隔大城与满城的水栅,上面还有棚栅式的建筑,并有兵丁把守。桥面的西半边属于满城的范围,桥面的东半边属于大城的范围。清人的《竹枝词》曾对此有过颇有微词的形容:“右半边桥作妾观,左半边桥当郎看。筑城桥上水流下,同一桥身见面难。”当时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半边桥(其实半边桥的正式名字应当是灵寿桥,过去还曾经有一位名叫刘彝铭的文士在桥上题写过桥名)。北起祠堂街、南到陕西街的街道就叫半边桥街,也被简称为半边街。过去的半边桥街还曾经以在今人民公园侧门附近的半边桥为界,分为半边桥北街和半边桥南街。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中,半边桥北街和半边桥南街都已被拆除,原来的位置变成了绿化带与市场。
清代为了保卫满城的安全,在半边桥下的金河中设有水栅,从府河中进入金河的船只最远就只能航行到半边桥为止,半边桥也就成了过去能够通航的金河水运的终点码头。当年满城中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基本上是从满城东门受福门进入,有专门的满城官员在那里检查验收,而受福门就在半边桥的北边,满城中最重要的粮食与物资仓库诸如永济仓、大粮仓、柴薪仓、草料仓等也都设在半边桥以西的今天人民公园范围之内。所以,成都市中心地区当年从半边桥到三桥(见“三桥正街”)这一段金河两岸就曾经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小型水码头贸易区,故而《锦城旧事竹枝词》这样写道:“半是少城半大城,铁栅跨河满汉分。流向三桥输炭米,蜿蜒直到水东门。”
半边桥南街与陕西街相交街口 20世纪90年代 韩国庆摄影
1925年,在前清状元骆成骧的大力提倡之下,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为宗旨的四川省国术馆成立于少城公园内的半边桥街侧门内(具体位置在今半边桥南街35号省文化局宿舍区),骆成骧亲任馆长,武术名家刘崇俊任副馆长,对推动四川的武术发展起过不小作用。著名的青羊宫花会上打擂比武的“打金章”就是由四川省国术馆组织的。四川军政要员刘文辉、杨森、刘湘、王瓒绪等都曾经兼任过馆长。
民国时期的半边桥街上的主要商店是前店后坊的皮鞋店,有老成都最著名的“前进”皮鞋店,还有名号为“光荣”、“大胜”、“可行”、“一新”的多家皮鞋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影星白杨等人专门到此选购皮鞋,曾经引起大量路人围观,成为报纸上的重要新闻。
半边桥街上过去有几家在成都颇有名气的餐馆。由郭朝华夫妇创建的蜀中名菜“夫妻肺片”早期曾在少城公园侧门右边拐角处开店,只有一间铺面。由廖永通创建的著名小吃“痣胡子龙眼包子”就开在半边桥北街西侧(近年来在太升南路开店),也只有一间小铺面。清真食品店“王胖鸭”最初开在西御街东端,“文革”中因为修建金河与御河的人防工程而迁至半边桥街。“王胖鸭”是采用填饲成都麻鸭与挂炉烤鸭技术加灌卤汁的成都风味烤鸭,是从清朝宫廷烤乳猪的技术移植的,不是后来大量出售的、加工技术相对简单的卤制白油桶鸭。在老成都人心中印象特别深的,是一家名字很古怪但又引人注意的甜食店“口吅品”,其主要食品是煮红苕。“口吅品”中的那个“吅”字早在汉代的《说文》中就有收录,从二口会意,其义为“众人并呼”,就是喧哗的“喧”字的异体。由于“吅”字的写法在古籍中基本不用,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加上绝大多数成都人都按成都方言把亲嘴称为“打啵”,于是人们就把这个二口会意为“众人并呼”的“吅”字的本义误认为就是二口亲嘴,读为成都方言中的“啵”,即波字的儿化音,这样“口吅品”的名字就被喊了几十年。当年九眼桥边还有一家川菜馆叫“大埊春”,店招中也有一个绝大多数人不认识的罕见字。于是“东有大埊春,西有口吅品”就成为多年来成都的一桩趣谈。新中国成立以后,“口吅品”曾经在西御街开店,但是其主打产品不再是煮红苕,而是各种凉粉。
当年的金河从水西门入城之后,因为从闹市中穿过,所以桥的分布很密,在半边桥的上游原来还有好几座桥,都在原来的满城内,现在已经没有相关的地名留下来。半边桥是当年金河上若干座桥之中在今天还在街道名称中留下桥名的最上游的一座桥。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