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路附锦江里 锦江街 东锦江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锦江路附锦江里 锦江街 东锦江街
在今天盐市口南边,染房街的东口,原来的粪草湖街北口的金河上有一座锦江桥(这也是金河也可以叫作锦江的例证),桥的南面原来就叫锦江桥街,1939年“6·11”大轰炸中被日本侵略军所毁,恢复之后改名为锦江街。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先后改名为解放中路五段和锦江路,锦江路的西边还有与古卧龙桥街相对的锦江里。近年在旧城改造中将锦江路、锦江里和南边的粪草湖街、烟袋巷一并加宽重修,成为新建的大业路。
锦江桥曾经是金河诸桥中在市中心比较重要的一座桥,桥边的码头也是金河在市中心比较重要的一个码头。明清时期成都人所食用的自贡盐大多是先用大船运到九眼桥、水津街一带,再用小船从金河运到锦江桥码头上岸,批发商把盐买下之后再锯开分装(所以要锯开,是因为过去的食盐是大块状的“锅巴盐”,而不是今天的平锅细盐),以便零售给千家万户。锦江桥以北的盐市口所以会成为清代的官盐店并且有盐市口的名称,就因为清代的官盐也是在锦江桥这个当时城中心最大的盐巴贸易码头上岸的。
1959年至1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地处市中心的锦江路与附近的粪草湖街、烟袋巷曾经是成都市内最有名的“自由市场”之一,与位于牛市口、梁家巷等地的“自由市场”齐名。
在成都,以锦江为街道名称的还有两处,一是蜀华街,一是东锦江街。东锦江街位于今天的红星路步行街东侧、东大街以北,东起西糠市街,西接联升巷。这条街在明代就已经叫作锦江街,到了清代,为了与上述的另一条锦江街有所区别,就被称为东锦江街。可是这条街为什么会被称为锦江街,却很难找到理由。在过去的成都,因为不只是府河与南河可以称为锦江,金河也可以被称为锦江,上述的锦江路与锦江街可以为证。可是东锦江街并不与金河为邻,更不与府河或者南河为邻,为什么会以锦江为名呢?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古代在这里应当有一条今天已经见不到的河流,很可能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解玉溪。解玉溪的河道流向图目前还不能准确复原,但是从费著的《岁华记丽谱》中关于“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的记载可知,宋代就可以把解玉溪称为锦江。《大明一统志》中又有“解玉溪在大慈寺南,与锦江同源”的记载,可见在明代人的眼中,解玉溪仍然是与锦江有关系的,那么把大慈寺南的解玉溪旁边的街道称为锦江街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代诸葛井图 原载嘉庆《华阳县志》
东锦江街上最有名的古迹是诸葛井,相传为诸葛亮治蜀时所凿,早在宋人的《方舆胜览》一书就有明确记载,到明代时仍然保持着旧貌,明嘉靖年间还在这里修建了诸葛井祠。明人杨名在《诸葛井祠记》中说:“成都锦江街旧有井,其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丈,口径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制,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从这一段重要记载来看,这种“中虚方丈”、“口径尺许”的腹大口小的水井的确是汉魏古井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古井今天在成都还保留着一口,就是邛崃的文君井)。诸葛井祠在明末就已毁坏,但是诸葛井还在,所以清代本街又曾经名为诸葛井街,直到民国时期的1915年又才恢复为东锦江街的原名。清末在成都的日本人山川早水在《巴蜀旧影》一书中说这口井“为八角形,上窄下宽,水很甜美,其深莫测”。民间传说此井之下有“海眼”,可以通到九眼桥的锦江之中(另一说是可以通到望江楼的薛涛井中),这也是锦江街得名的原因。《锦城旧事竹枝词》为此有如下的记叙:“命名岂是漫无因,锦水江波何处寻。有井八角通海眼,庙前茗饮可清心。”新中国成立以后,早已残破的诸葛井在本街上的北糠市街小学(与东锦江街相邻的是西糠市街,但是北糠市街小学分校设于本街,这所小学就是在原来的诸葛祠的旧址上修建的,所以也被称为诸葛井小学)中还可见到。近年来因为城市改造,东锦江街已经完全被拆除,诸葛井也不复得见。几年前武侯祠旁兴建老成都民俗风情街锦里时,在锦里修建了一口新的诸葛井,算是对诸葛井的一种记忆。
昔日诸葛井 杨显峰提供
成都的诸葛井还有两处,一是在青白江区弥牟镇老横街上,目前保存完好,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现在是青白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在双流县东升镇葛陌村,据《元和郡县志》所载,这里是诸葛亮家属旧居所在地,也就是他在遗表中所说的“成都有桑田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的地方,所以也有一口诸葛井。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