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古卧龙桥街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1997 2021-04-06 02:1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古卧龙桥街

  穿城而过的金河在城内的流向基本上是从西北流向东南,唯独在通过锦江桥之后向南转了一个小弯,其蜿蜒之状有如游龙卧地,所以金河上在这里的一座桥就叫卧龙桥,具体位置在原来的粪草湖街的东口。这座卧龙桥建于清代中期,是石质一洞式拱形覆屋廊桥,1926年改建后覆屋被拆除。后来在今龙王庙街口的金河上又修了一座桥,名字也叫卧龙桥。为了区分,人们就把紧邻锦江桥的这座卧龙桥叫作古卧龙桥,通过古卧龙桥的这条街也就名叫古卧龙桥街,不过人们一般只简称为卧龙桥街。和成都的很多老街一样,如今的卧龙桥只剩下一个街名,桥没有了,模样也大变了。正如今天一位名叫柳之光的诗人在《卧龙桥》一诗中所写的:“横贯金河纳御沟,半边拱背卧龙稠。于今只剩桥名在,已换摩天百尺楼。”

  古卧龙桥街旧时是一条很有名气的文化街。这条街的东边与学道街相邻,过去全省到成都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经常云集于此,故而在这里开设了很多刻书售书的商铺,是成都刻版印刷的重要中心。如著名学者张澍的二酉堂就是于嘉庆年间在古卧龙桥街开设的,成都人早期最著名的用小铅印机印刷书报的昌福印刷公司最初也是开办在这条街上,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后才迁到总府街上的昌福馆。1913年,我国著名的新式书店中华书局在这条街的川北会馆右侧开设分店,直到春熙路建成之后才迁到春熙路。

  本街上的川北会馆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川北的南充、西充、盐亭三县人士共同修建的同乡会馆,本名三邑会馆,但成都人一般都叫作川北会馆。会馆规模不大,其万年台(即戏台)的建筑极有特色,40多根立柱全部都是粗大的楠木。民国初年,中华书局成都分店曾经设在这里。新中国成立以后,会馆长期由东城区教育系统所使用,故而主要建筑得以保存,改革开放以后还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改造时,为了拓宽街道而必须对会馆进行拆迁。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加以保护,市政部门于1999年将川北会馆的建筑物进行了整体拆迁,搬到了位于成都东郊的全国著名的会馆之乡洛带镇整体重建,与原有的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一道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会馆群落。

  卧龙桥川北会馆中的万年台 1998年 冯水木摄影

  夏日的中华书局成都分局 1929年 [日]岛崎役治摄影 杨显峰提供

  民国初年,著名新派人士、《四川公报》负责人樊孔周(关于樊孔周的介绍见“燕鲁公所街”)在川北会馆成立了成都报界公会,邀各报同人每周聚会一次,交换信息,联络感情。这应当是成都最早的新闻沙龙或记者俱乐部。

  在川北会馆的万年台上,还发生过成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第一次男女同台演出话剧,也是话剧女演员在成都第一次公开演出话剧。

  1929年,以著名进步剧作家陈白尘为首的摩登剧社在上海成立。剧社创始人之一的四川人陈明中1930年回成都后与王怡庵、李仲怡等组织了成都的摩登剧社,邀约一批青年男女在川北会馆演出了田汉编剧的《苏州夜话》《南归》《第五号病室》和易卜生的《娜拉》。台上是男女演员共同出演,台下是男女观众混坐同观。这在成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因在这以前成都也演出过话剧,但是只能是男扮女装,台下座位(包括电影院与川剧场)必须男女有别。摩登剧社连演多场,一直爆满,以后又演出了曹禺的经典剧作《雷雨》,还到各学校巡演。“九一八”后摩登剧社转移到了成都最有名气的春熙大舞台,演出了爱国话剧《山河泪》。在各方面守旧势力的围攻之下,摩登剧社竟因为“有伤风化”的罪名而被查封。这以后,剧社同人重新成立“现代剧社”,继续在各地演出进步话剧,影响愈来愈大。反动当局竟然派出成都军界著名恶棍石肇武,率人将剧社领导人兼导演陈明中和主演马静沉抓到支机石公园凌辱毒打,几至丧命。在四川活动了三年多的摩登剧社终于被迫停止了活动。陈明中到安县休养了一年,经万籁天力邀,又回成都担任了大同电影戏剧学校(有关介绍见“千祥街”)的教务主任。 成都街巷志(上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